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固定資產更新

鎖定
固定資產更新是一般為固定資產簡單再生產的主要形式。在固定資產基本部分已經損壞或完全喪失了它的使用價值時,另外購置或建造新的固定資產來進行替換以保持它的原有規模。按替換的範圍不同,固定資產更新可分為全部更新和局部更新兩大類。從一個企業來説,對其機器設備或廠房等進行整體替換則是全部更新,而只對其機器設備的主要部件、配件進行更換、修理,或對其廠房進行翻修等則是局部更新。 [1] 
中文名
固定資產更新
適用領域
固定資產管理

固定資產更新基本簡介

社會主義企業中,用新的勞動手段替換因損耗而退廢的勞動手段的過程。
固定資產更新期的長短,由固定資產壽命的長短所決定。固定資產的壽命又取決於有形損耗與無形損耗(見固定資產損耗)的程度。機器設備耐磨耐腐蝕,平時注意維護保養,壽命就長一些;運轉時的速度大,連續時間長,負荷強,技術進步快,壽命就短一些。但總的趨勢是壽命逐漸縮短,特別是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無形損耗增加很快的情況下,更新週期縮短得很快。在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過去固定資本大體是十年更新一次,近一二十年大體上是五六年更新一次。在社會主義各國,適應新的技術革命形勢,固定資產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
固定資產更新在資本主義社會構成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物質基礎。在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固定資產各個年度的更新,在數量上有多有少,也會有起伏,也會同生產資料的供應量發生矛盾,但這種矛盾可以通過計劃,通過物資儲備來解決,不會引起週期性經濟危機。
固定資產更新有兩種方式:局部更新與整體更新。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是由許多零部件組成的,各部分的損耗程度不同,從而其壽命是不同的。當個別零部件損壞時,可以通過修理來解決。當整台機器都失去了繼續使用的價值時,就需要購置新的機器來替換。具體到某台機器或某座建築物,是修理,還是替換,則應進行經濟分析和比較,如果修理不合算,就應該用新的固定資產替換。
固定資產更新一般同技術改造緊密結合在一起。固定資產更新可以是原樣更新,也可以是以革新的形式來進行。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條件下,必須採用後一種方式。馬克思在談到固定資本的更新時説:“它們不是以原來的形式,而是以革新的形式進行補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90~191頁)。以革新的方式更新,用價值更低,效率更高的機器設備代替過時的舊設備,既可以使設備現代化,又可以提高經濟效益。

固定資產更新必備條件

為了使固定資產更新順利進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要通過折舊,準備好足夠的補償基金。在確定折舊率時,除考慮有形損耗外,必須考慮因技術進步而引起的無形損耗。折舊率偏低會延緩固定資產的更新,阻礙技術進步。中國過去的折舊率比較低,固定資產更新週期長達20多年,為適應新的形勢,正在逐步提高折舊率,縮短更新週期。②要有足夠的物質保證。既要有更新改造資金,又要有更新改造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和建築材料。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