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固安大屠殺

鎖定
固安大屠殺是日軍在侵華時期在固安縣發生的一起屠殺慘案。1937年9月17日,整個固安城被日軍佔領。日軍對固安縣瘋狂燒殺掠奪,大肆屠殺無辜百姓。僅從9月14日到18日5天時間,就先後製造慘案32起,殺害無辜百姓1824人。 [3] 
中文名
固安大屠殺
發生時間
1937年9月
發生地點
固安縣
參戰方
中國軍 日軍
指揮官
寺內壽一

固安大屠殺歷史背景

1933年1月2日,日軍進攻山海關,拉開了侵略河北的序幕。1937年11月,河北全境淪陷於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之下。從1933年初算起,至1945 年秋日本戰敗投降,日軍侵略河北的時間長達12年零8個月。在此期間,日軍頻繁進行瘋狂的“掃蕩”“清剿”,有計劃、有組織地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滅絕人性地殘殺平民,踩殘害婦女。日軍在河北許多地區大力推行“無人區”政策,修建“集團部落” (百姓稱為“人圈”),實行“集家並村”。侵佔河北期間,僅在長城沿線製造的千里“無人區”內殺害、虐待致死的人數約有35萬人。日軍還肆無忌憚地違反國際法,使用化學武器毒殺抗日軍民。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在河北各地製造了一起又一起駭人聽聞的慘案,給河北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和莫大傷害。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在河北境內製造的30人以上的慘案超過300 起,其中800 人以上的超過20起,千人以上的至少有15 起。慘案過後,當地生靈塗炭,滿目瘡,人民流離失所。日軍佔領期間的罪惡暴行,是近代以來河北歷史上最悲慘、最血腥的一頁。
自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止。這一時期慘案多發生在平津附近和平漢、津浦鐵路沿線。這與河北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河北是日軍全面侵華南下、西進的必經之路,尤其是平漢、平綏、津浦、正太鐵路更是日軍的生命線。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後,沿平漢、平綏、津浦、正太等鐵路幹線及子牙河等河流要道,分三路進犯河北,大片國土相繼淪於敵手。河北成為七七事變後最早為日軍佔領、控制的地區。由於日軍在沿鐵路、公路進軍時經常遭到國民黨軍隊的抵抗,因此他們瘋狂在這些交通要道附近製造慘案加以報復。這一階段,重大慘案佔了很大比重。 [1] 
固安,地處北京、天津、保定三地中心,古有“天子腳下、京南第一城”之稱。盧溝橋事變後,日軍迅速佔領平津。當時馮佔海第91師奉命開往固安、永清,沿永定河南岸一線佈防,與日寇隔河對峙。1937年9月14日,在35架飛機、45輛坦克配合下,日軍精鋭部隊土肥原師團強渡永定河,向固安縣城發動進攻。
據有關史料記載,“日軍團圍攻固安縣城,先以飛機、大炮向城內轟擊,繼以2000餘人攻入固安城。守軍第91師一部傷亡過重,僅餘百餘人,被迫撤出,固安城遂陷於日軍之手。” [3] 

固安大屠殺事件經過

1937年9月16日上午,日寇用重炮轟擊城牆和城門,炮火密集,空中30餘架飛機輪番俯衝轟炸。北門首當其衝。“當時我奉命率第1連堅守固安縣城北門。長官給我的命令是:‘死守北門,與固安城共存亡。’戰前我們把城門用沙袋堵得嚴嚴實實並晝夜趕修了街壘工事。”當時守軍一位連長韓聲濤生前曾撰文記錄血戰固安的場景。
當時守城官兵的配備是步槍、刺刀(有的還有大刀),每人只配有20發子彈和4個手榴彈,一旦交戰,彈藥會很快耗盡,只得隨時準備短兵相接和肉搏。以劣勢裝備迎戰配有飛機大炮坦克的日軍精鋭部隊,其悲壯慘烈,可想而知。韓聲濤這樣描述:“一會兒工夫,我連就死傷了十幾個弟兄。我命令城牆上的弟兄們立即全部撤下來。”下午,被炸死、炸傷的人數在增加。眼看着城牆城門豁口被炸得越來越大,黃昏時,已可聽見城牆城門外日軍坦克碾壓衝擊聲和洋馬的嘶鳴聲,城破在即。不久,城破敵進,坦克在前開道,步兵洋馬隨後蜂擁跟進。守軍與日軍展開巷戰。“巷戰異常激烈,我們抱定與固安城共存亡的決心,與敵拼命。”韓聲濤在文中寫道,“起初日本鬼子吃虧不少,我們殺得鬼子嗷嗷慘叫。但畢竟是以寡擊眾,我們漸漸不支。大批日兵不斷湧入,不少被圍的弟兄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不少弟兄子彈打光後與數倍於己的敵人拼刺刀、肉搏,力戰犧牲。”他所帶的連原有150多人,經過慘烈拼殺,最後只剩下十幾個人,其他戰士都壯烈戰死在固安城。
當時,日軍的20多輛坦克在城周圍轉,4個城門均被敵人佔領。戰鬥到深夜,韓聲濤接到向固安城以南撤退的命令。尋一間隙,他們在一處城牆垛口繫上繩索,縋城而下,乘夜幕掩護,方才衝出敵人包圍。
9月17日,整個固安城被日軍佔領。在這場與氣勢洶洶的強敵正面交火的硬仗中,第91師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死傷6000餘人。 [3] 

固安大屠殺事件結果

日軍對固安縣瘋狂燒殺掠奪,大肆屠殺無辜百姓。僅從9月14日到18日5天時間,就先後製造慘案32起,殺害無辜百姓1824人。 [2] 

固安大屠殺歷史記憶

“我才12歲,日本鬼子來了之後,把村裏的壯勞力都抓起來殺掉。我親眼看着他們用刀砍死了我父親……”90歲的曹鳳海老人,説起這些有些哽咽。當時遇害的還有他的爺爺、大伯和大伯家的堂哥。年幼的曹鳳海,開始艱難扛起養家的重擔。
如今,當年的城破處,已建起了居民小區和商鋪,成為百姓安居樂業之所。“歷史記錄着屈辱,應該讓一代一代人記住。”這也是劉秉忠老人堅持記錄歷史的初衷。在劉秉忠蒐集到的資料中,這樣記載:“西玉村48人死於非命,其中3户全家滅絕,村西口路北有個大坑,在那裏埋了被殺害的本村人和附近的民工、被俘軍人,後來這裏被稱為‘萬人坑’。”
“這‘萬人坑’就在村西北。我還曾帶學生去參觀,那些慘絕人寰的暴行對他們的觸動很大。”劉秉忠曾建議豎立一塊石碑,將這一遺蹟長久地留下來,警醒後人,銘記歷史。 [2] 

固安大屠殺後世紀念

“始建於唐,重建於明嘉靖年間的固安古城,長1500米,寬1000米,城牆又高又寬,很堅固,一塊城牆磚足有30斤重。城牆外有甕城、護城河,可以説是堅不可摧。”固安縣文聯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劉秉忠,對當地歷史有着深入研究。“如此堅固的城牆,也沒能抵擋住日本鬼子的野蠻侵略。”談到這裏,73歲的劉秉忠老人不禁有些惆悵。退休後他致力於固安歷史的挖掘和研究,已出版著作130多萬字。目前他正在創作一本新書,真實記錄抗戰時期固安發生的事件。他走訪專家、羣眾,召開座談會,記錄那段戰爭歲月。
如今的固安,古城牆已不復存在。在劉秉忠老人的指引下,筆者沿着現代的街道,找尋古城牆舊址。從育才路沿新源街往東,到永定路往北,到新昌街往西直到育才路,車子走過了古城的南、東、北、西城牆。“從西北角到北門這一段城牆,就是日軍攻破固安的地方。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