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回(拼音:huí)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水流回旋之形,呈一條螺旋線。後“回”字分化出“迴”字,今又歸入“回”字。“回”的本義指旋轉、迴旋,引申為曲折、迂迴。由旋轉又引申為使方向掉轉,再引申指返回原處,也引申指答覆、回報。另外,“回”還由掉轉方向引申指改變、轉移,由此又引申為違背。在近代小説中,一章稱為一回,因此回也作量詞用。 [15]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huí
繁    體
迴(迴旋、迴避)
部    首
五    筆
LKD [1] 
倉    頡
WR [1] 
鄭    碼
JDJ [1] 
筆    順
豎、橫折、豎、橫折、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438) [2] 
平水韻
上平十灰、去聲十一隊 [3] 
筆順編號
252511
異體字
囘、囬、*廻、*逥、𢌞、𡇌
總筆畫
3+3(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基本區 U+56DE [1] 
注音字母
ㄏㄨㄟˊ
字形結構
獨體字,全包圍結構
造字法
指事字
四角碼
6060₀ [1]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指事字。“回”在甲骨文中寫作圖1、2,西周金文中寫作圖3。從古文字“回”的造型看,“回”字的造字意象是對各種旋轉現象(如水流旋轉)經過高度概括而產生的一個符號,表示旋轉、環繞、螺旋循環的意義。
到了戰國,出現了圖6一類的字形,外為大口,中為小口,小篆字形大都與這類字形一致(圖7、8)。之後的漢隸便以篆文字形為基礎將其形體加以方化,用筆加以方折(圖9)。以後又循此發展為現代的楷書。 [16] 
由“曲折環繞”的本義引申開去,“回”又產生了眾多的意義。由某地出發再回到某地,是一種最典型的曲折環繞,所以“回”就有了“返回”這一今日最常用的意義,即所謂“回家”“回鄉”之“回”。又有了答覆、回報之義,如“回信”“回敬”之“回”。作為行為或運動的主體,曲折環繞者總在不斷地改變前行的方向,於是“回”又有了“掉轉”“轉變”義,如“回頭”“回心轉意”之“回”;拒絕有所求者,必然使之頹然返回,因此“回”又有“謝絕”義,如“回絕”之“回”;一個來回,常常意味着行為、事情的一個特定週期,於是“回”又演化為一個被頻繁使用的量詞,不但可指行為、事件的數量,而且與章回小説的“章”同義。
旋轉既不正也不直,用在人事上就是不正直、邪僻、奸詐。清代文字學家徐灝在《説文解字注箋·口部》中指出:“回之引申為迴旋,為迂迴,迂有曲義,故亦訓邪曲,因之有奸回之稱。”《詩經·小雅·鼓鍾》讚揚君子的德行“不回”。宋代蘇軾在《議學校貢舉狀》中建議朝廷“登俊良,黜庸回”,選拔優秀的人辦學,撤換庸才和姦邪之徒,不讓他們在教育事業中誤人子弟。 [15-16]  [17] 
“回”後來在曲折、迴環等意義上還產生了一個分化字“迴”,其意符辶(辵,讀作chuò)表示與行動有關。“迴”字後起,是“回”的加旁分化字。因此“回”與“迴”義項存在重疊,“回”為漩渦,“迴”為旋風,皆有旋轉、迴環之義。到後來,“回”在表示旋轉、掉轉、迴環等與走路有關的義項時為“迴”所專,而“回”的專用義項就少了。
但“回”與“迴”用法還是有區別的。《王力古漢語字典》對二者進行了區分:“‘回’與‘迴’是同音同義,‘迴’是後起字。所有各個能用‘迴'的義項,既可寫作‘迴’,又可寫作‘回’。惟有表示奸邪意義時,只能用‘回’,不能寫作‘迴’。”如《周禮註疏》卷第二十九:“回身向北”惠(士奇)校本:“回作迴。”回遹,邪僻是“回”的專屬義項,自然不會與“迴”相混。而“回族”“回鶻”這些均為專有名詞,一般也不會與“迴”相混。
漢字簡化之後,“迴”與“回”的義項遂合併。人們棄“迴”而用“回”相當於選擇了古字。雖然在現代二者沒有了差別,但在翻閲古籍時仍需注意:“迴轉”“迴旋”古籍中一般不寫作“回”;“回報”“回族”古籍中不能寫作“迴”。 [14]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曲折環繞
whirl;circle;
surround
《詩經·大雅·雲漢》:“倬彼雲漢,昭回於天。”
唐·李白《金陵》詩之二:“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
《紅樓夢》第五回:“盼纖腰之楚楚兮,風迴雪舞。”
迴旋;迴盪;巡迴;回形針;峯迴路轉
掉轉,轉到相反的方向;扭轉,改變事物的發展方向。
turn round
戰國·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唐·李白《長幹行》其一:“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回頭;回身;回顧;回馬槍;回心轉意
從別處到原來的地方;還(huán)
return
唐·王瀚《涼州詞》其一:“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劉鶚《老殘遊記》第十三回:“這時候,雲彩已經回了山,月亮很亮的。”
迴歸;回家;回程;返回;有去無回
趨向動詞。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從別處到原處(用在動詞後,作補語)
鐵凝《哦,香雪》:“如果他給她捎回一捆掛麪、兩條沙巾,鳳嬌就一定抽回一斤掛麪還給他。”
收回
《新唐書‧李乂傳》:“若回所贖之貲,減方困之徭,其澤多矣。”
改變;變易
change
《三國志‧魏志‧鍾會傳》:“百姓士民,安堵舊業,農不易畝,市不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豈不美與!”
違逆;違背
go against
《詩經‧大雅·常武》:“徐方不回,王曰還歸。”
《後漢書‧種暠傳》:“富貴不能回其慮,萬物不能擾其心。”
偏向
《國語‧晉語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於富也。乃均其祿。”
讓開;避開
漢·劉向《新序‧雜事》:“外舉不避仇讎,內舉不回親戚。”
迴避
交易;買進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兩人一同上酒樓來,陳大郎便問酒保,打了幾角酒,回了一腿羊肉,又擺上些雞魚肉菜之類。”
《水滸傳》第九回:“當下深、衝、超、霸四人在村酒店中坐下,喚酒保買五七斤肉,打兩角酒來吃。回些面來打餅。”
指轉賣
resell
元·姚守中《粉蝶兒‧牛訴冤》曲:“好材兒賣與了鞋匠,破皮兒回與田夫。”
答覆;稟告;告訴
return;reply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日後他來通消息時,好言回他。”
洪深《趙閻王》第一幕:“去回排長王老爺,就説沒什麼大事。”
《紅樓夢》第五五回:“鳳姐兒……想起什麼事來,就叫平兒去回王夫人。”
回覆;回答;回信;回禮;回敬;回請
謝絕(邀請);退掉(預訂的酒席等);辭去(傭工)
refuse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子中笑道:‘……聞舍人因為自己已有姻親,﹝聘物﹞不好回得,乃為敝友轉定下了。’”
回絕
惑亂;迷惑
《新語·輔政》:“眾邪合黨,以回人君。”
《後漢書·種暠傳》:“富貴不能回其慮,萬物不能擾其心。”
形容詞
邪;邪僻
《詩經‧小雅‧鼓鍾》:“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周書‧王羆傳》:“羆輕侮權勢,守正不回,皆此類也。”
迂曲;曲折
winding
晉·陸機《答張士然詩》:“回渠繞曲陌,通波扶直阡。”
名詞
周圍
《水滸傳》第六十回:“週迴一遭野水,四圍三面高崗。”
回族的簡稱
回民
(Huí)姓氏用字
量詞
用於行為動作,相當於“次”
times
宋·王安石《送張公儀宰安豐》詩:“雁飛南北三兩回,回首湖山空夢亂。”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今番且過,這回休再動干戈。”
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四》:“這回要先講‘兄’字的講義了。”
用於事件,相當於“件”(前面常用“這麼、那麼、怎麼”)
魏巍《東方》第一部第一章:“老王弄明白是怎麼回事,把臉一抹,哈哈大笑。”
靳以《一箇中國姑娘》:“我看到了許許多多新鮮可愛的東西,有些我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些我在法國看見過,可是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用於章回小説、評書等,相當於“章”
chapter
用於時間,表示短暫,相當於“一會兒”(數詞限用“一”)
《金瓶梅詞話》第三回:“西門慶和婆子,一遞一句,説了一回。”
《紅樓夢》第四二回:“寶玉忙收了單子。大家又説了一回閒話兒。”
劉鶚《老殘遊記》第七回:“話説老殘與申東造議論玉賢正為有才,急於做官,所以喪天害理,至於如此,彼此嘆息了一回。”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六】【囗部】户恢切(huí)
轉也。從囗,中象回轉形。
囘,古文。 [7] 

説文解字注

轉也。淵,回水也。故顔回字子淵。《毛詩》傳曰:“回,邪也。”言回為𠆎之假借也。又曰:“回,違也。”亦謂假借也。“𠆎,衺也。”見交部。
從囗,中象回轉之形。中當作“口”。外為大囗,內為小口,皆回轉之形也。如天體在外,左旋;日月五星在內,右旋是也。户恢切,十五部。
囘,古文。古文象一氣回轉之形。 [8] 

廣韻

户恢切,平灰匣 ‖ 回聲微2部(huí)
回,違也。轉也。邪也。又回中,地名。亦姓,古賢者方回之後。户恢切。十三。
户恢切,平灰匣 ‖ 回聲微2部(huí)
迴,還也。
胡對切,去隊匣 ‖ 回聲微2部(huì)
迴,曲也。又音回。又作匯。 [9] 

康熙字典

【醜集上】【囗部】回
《唐韻》户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並音洄。《説文》:從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陰陽五行,回轉其中也。
又《説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
又《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
又《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
又《詩·大雅》:昭回於天。註:昭,明。回,旋也。
又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
又徘迴。《説文》:徘徊本作裵回。寬衣也,取其裵回之狀。張衡《思玄賦》:馬倚輈而徘迴。註:言踟躊不進也。
又低迴,紆衍貌。《史記·孔子世家》贊:適魯觀仲尼車服禮器,餘低迴留之,不能去。《前漢·揚雄傳》:大道低迴。
又姓。《韻會》:古賢者方回之後。《正字通》:明宣德中御史回續。
又地名。《後漢·郡國志》:右扶風有回城,名曰回中。
又通作迴。《荀子·儒效篇》:圖迴天下於掌上。
又通作廻。《史記·鄒陽傳》:墨子廻車。
又《正字通》:回回,國名。西域大食國種也。明丘濬曰:國在玉門關外萬裏,陳隋閒入中國。金元以後,蔓延滋甚,所至輒相親守,其所謂敎門者尤篤,今在在有之。
又《集韻》《韻會》並户賄切,音悔。繞也。《左傳·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讀上聲。
又《集韻》《韻會》並胡對切,音繢。《前漢·趙充國傳》:回遠千里。註:回謂路迂迴也,音胡悔反。
又畏避也。《前漢·王温舒傳》:即有避回。註:謂不盡意,捕擊盜賊。又《蓋寬饒傳》:刺舉無所迴避。註:回𠀤讀若諱。
俗作囬。
【酉集下】【辵部】 迴
《正韻》胡瑰切。與回同。
又《廣韻》《集韻》《正韻》並胡對切。音潰。《廣韻》:曲也。
《正字通》:古無迴字。蓋回即雷字。水囘為囘,後人慾別之加辶。當作迴。迴字從囘作〔⿺辶囘〕。
【寅集下】【廴部】 廻
《篇韻》:同回。《史記·鄒陽傳》:墨子廻車。按韻書無此廻字,據《廣韻》廻當作〔⿺辶囘〕。 [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回字書寫筆順 回字書寫筆順
大“口”從四面包圍小“口”,小“口”在字心部位,兩“口”都略扁,上寬下窄。大小兩“口”的豎筆都分別略向右下、左下斜行。 [12]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回、迴
高本漢系統

ɡʰ
wər
先秦
回、迴
王力系統
ɣ
uə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ɣ
uə̂d
先秦
回、迴
周法高系統
ɡ
wər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w
əd
西漢
回、迴



東漢
回、迴



回、迴


əi
回、迴


əi
南北朝
回、迴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廢

wəi
南北朝
回、迴
北魏後期北齊
皆灰咍廢

wəi
南北朝
回、迴
齊梁陳北周隋
灰咍廢

wəi
隋唐
回、迴
高本漢系統

ɣ
uɑ̆i
隋唐
回、迴
王力系統

ɣ
uɒi
隋唐
回、迴
董同龢系統

ɣ
uAi
隋唐
回、迴
周法高系統

ɣ
uəi
隋唐
回、迴
李方桂系統

ɣ
uậ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0-11]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回、迴
平聲
上平十五灰

合口呼
全濁
户恢切
ɣuAi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全濁
胡對切/音回
ɣuAi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五灰
合口呼
全濁
胡隈切
ɣuɒi
上聲
十四賄
合口呼
全濁
户賄切
ɣuɒi
回、迴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全濁
胡對切
ɣuɒi
禮部韻略

平聲





胡瑰切

增韻
回、迴

平聲





胡瑰切

回、迴

上聲





户賄切

回、迴

去聲





胡對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齊微



全清

xu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胡歸切

洪武正韻
回、迴

平聲
七灰


全濁
胡瑰切
ɣuei
回、迴

上聲
七賄


全濁
乎罪切
ɣuei
回、迴

去聲
七隊


全濁
胡對切
ɣuei
分韻撮要
回、迴
陽平
第二十八魁賄誨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0-11]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xuei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xuei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xuei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xue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xue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xue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xuəi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xuei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ɦuᴇ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vai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fei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ɣue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fəi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fi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wui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wui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hue
24
陽平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he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hue
55
陽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xuei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xo
22
陰去
文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xo
21
上聲
文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o
21
上聲
白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0]  、《漢語方音字彙》 [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2]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7-27]
  • 3.    平水韻 十灰 回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7-27]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576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767-768;4082
  • 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49;296;1239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43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954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96;388
  • 10.    回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7-27]
  • 11.    迴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7-27]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39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70
  • 14.    黨懷興,王輝主編.漢字基礎與常見使用問題辨析[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01:175-176
  • 15.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289-290
  • 16.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天地寫真[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35-236
  • 1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73-27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