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回馬嶺

(泰山景點)

鎖定
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800米,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
中文名
回馬嶺 [1] 
景點相關名人
乾隆
泰山上有很多名勝古蹟,來歷頗為複雜,比如“回馬嶺”、“無字碑”泰的由來,至今莫衷一是。不過,細細考察一番有關歷史,倒也頗有意思。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800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裏山重水複,峯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
回馬嶺牌坊圖冊
回馬嶺牌坊圖冊(5張)
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説紛紜,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説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説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至今摩崖石刻仍保存完好。可是,從歷史記錄來看,宋真宗趙恆來泰山封禪並不是騎馬上山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立於泰山腳下岱廟的《宋真宗封祀壇碑》中記述:“上乃乘輕輿,陟絕嗽,臍日觀,出天門。”這裏的登山是指攀盤道石階,“輕輿”應是指山轎而不是馬車,也就談不上回馬。明蕭協中著《泰山小史》(1932年版)和1986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山導遊》認為,“回馬嶺”之名是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騎馬登封泰山時,至此山勢高峻陡拔,馬不能上而得名。還有人認為,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時,在此回馬,遺名“回馬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