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回聲室效應

鎖定
回聲室效應,意指網絡技術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給人們打造出一個封閉的、高度同質化的“回聲室”。研究者將這種效應歸納為:在網絡空間內,人們經常接觸相對同質化的人羣和信息,聽到相似的評論,傾向於將其當作真相和真理,不知不覺中窄化自己的眼界和理解,走向故步自封甚至偏執極化 [2] 
媒體上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上,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簡言之,即信息或想法在封閉的小圈子裏得到加強。 [2] 
中文名
回聲室效應
外文名
Echo Chamber Effect
別    名
同温層效應
迴音室效應

回聲室效應形成機理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互聯網的應用,社交媒體的發展,令得這個現象更加深刻,因為部分商業網站會根據搜尋結果記錄提供相類近性質的網站資料。
網絡雜誌《沙龍》的專欄作家安德魯·列奧納德指出:“讓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聯網上用谷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那種隨時可以獲取自己想要的心態的方便性。”
在社交媒體中,人們以社交對象作為信息來源。他們在選擇信息來源的同時,也就進行了信息的過濾。此外,社交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羣的分化。人們因社交圈以及自身的立場態度的影響,常常會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與意見的圈子裏,各種圈子之間相互隔絕甚至對立。因此,在社交媒體中更容易形成“回聲室效應”。 [1] 

回聲室效應社會影響

每當重大公共政策出台,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總有一批標題“奪目”、理解片面的文章氾濫於網絡平台而閲讀轉發者甚眾。概念化的解讀,情緒化的表述,彷彿隻言片語就道出了本質,類似“輿情綁架政策”的現象在新的傳播格局中並不鮮見,也不利於營造網絡空間中良好、客觀、理性的政策解讀和反饋環境 [2]  。信息的圈層化傳播的“過濾氣泡”和“回聲室效應”使得“圈子”文化異化,羣體的立場先行 [3] 
相似排斥多元,同質走向極端。近年來,算法導向的新聞推薦技術使人們更便利地接觸個體感興趣的信息,然而不知不覺中深陷“信息繭房”的桎梏;虛擬社羣固然使愛好相似的人們聚集到一起,然而同質化的聚集讓人們減少了接受多元化聲音的可能;碎片化的解讀固然讓人們在信息爆炸時代得到“快餐式”的滿足感,卻失去了多元解讀、深度理解的能力。
經濟學家安東尼·唐恩斯認為:人們容易從觀點相似的人那裏獲取信息,從而減少信息成本。在人性需求及技術支持雙重驅動下,“回聲室效應”同“信息繭房”成為當前網絡信息多元化的迷思,二者如同一對“孿生姐妹”,不得不讓人們重新審視網絡技術與多元理性之間的關係。
面對全新傳播格局帶來的全新挑戰,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傳播效果首先需要對政策傳播體系進行頂層設計,破解人們對技術和觸媒習慣的“繭房式”依賴。針對政策的目標受眾,為不同層次、訴求的人羣定製個性信息,有效把握受眾心理,從“粗放傳播”走向“精細解讀”,同時建立政策傳播的動態評價機制,對輿情走向、熱度做到精準把握,避免“輿情綁架政策”的現象出現。當然,作為傳播的載體和橋樑,媒體更需要承擔起足夠的社會責任,克服“點擊率至上”的衝動,對於網絡空間出現的不良聲音和錯誤觀點,做到疏堵並舉,有破有立。只有這樣,才能讓網絡上的政策傳播走出“回聲室”,收穫正能量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