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回紋

鎖定
回紋,又稱回字紋。是被中國民間稱為富貴不斷頭的一種紋樣。常見於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和商周青銅時代的青銅器上。它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來的幾何紋樣,因為它是由橫豎短線折繞組成的方形或圓形的迴環狀花紋,形如“回”字,所以稱做回紋。
中文名
回紋
分    類
紋樣
地    區
中國
出現時期
新石器時期
存在物品
古代傢俱、瓷器、刺繡和建築裝飾
類    型
方回單體型、減筆組合型、正反“∽”型、一筆連環型

回紋簡介

回紋陶罐 馬家窯馬廠型 回紋陶罐 馬家窯馬廠型
回紋是指以橫豎折繞組成如同“回”字形的一種傳統幾何裝飾紋樣,因其構成形式迴環反覆,延綿不斷,回紋在民間有“富貴不斷頭”的説法。根據其紋樣的特性,人們賦予了回紋連綿不斷、吉利永長的吉祥寓意。二方連續的回紋可以呈現出整齊劃一的視覺效果,所以它常被用作間隔或鎖邊圖案,而在織錦紋樣中出現的回紋通常是以四方連續的形式來進行組合的。
“回”字在《説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回,轉也。從囗,中象迴轉之形”。清段玉裁有:“淵,回水也,故顏回字子淵……外為大囗,內為小口,皆迴轉之形也。”在《康熙字典》中也有:“音洄……旋也。又低迴,紆衍貌”的記載,回在此當作“迴旋”、“旋轉”解。[3]關於漢字“回”的由來,古文字學家認為:回字的字形源自於水在流動時產生的旋渦形態。而從“回”字的字體結構來看,水的旋渦形態也與回紋紋樣的構成形式相同,兩者都是呈現出一種向心迴旋的框架結構。漢字的造字規律顯示,華夏文明傳遞信息所採取的方式是模仿大自然並簡化形態來進行“意象”的表達,這種象形的思維方式奠定了先輩們在進行紋樣藝術創造時的意象化審美觀念。

回紋簡要脈絡

回紋陶罐 馬家窯馬廠型 回紋陶罐 馬家窯馬廠型
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和商周青銅時代的青銅器上,回字紋還是一種十分流行的裝飾紋樣,青銅器上的回紋身影一般出現在青銅器頸、腹、足等位置,做為地紋來烘托主紋,也有直接用回字紋做主要裝飾紋樣單獨出現在器物的頸部和足部位置的情況。商代是回字紋開始大規模興盛的時代,作為青銅器上的主要裝飾紋樣,回字紋以它簡樸凝練的風格使得青銅器祭祀禮器更具莊嚴、厚重之感。到了商末周初,由回字紋產生的豐富變化形成幾種變體的新型裝飾紋樣,如曲折樣式、三角樣式、鈎連樣式等。春秋戰國時期人們仍然繼續沿用回字紋,隨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世俗的審美心理有了新的需求,回字紋又開始發展出了菱形和方形樣式,做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排列,並開始使用金銀絲或者金銀片來進行鑲嵌裝飾。到了漢代,隨着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創新和運用,新材質如漆器、彩陶開始取代傳統的青銅器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青銅器隨之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台,回字紋也伴着青銅器的消逝而淡出人們的視野。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當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代開始盛行具有濃郁豔麗風格的寶相花紋、纏枝紋等花草紋樣,回字紋只是充當配角作為輔助紋樣。到了宋代,由於宋代上層封建統治者提倡復古,回字紋被重新發現並再度開始流行起來。宋代審美情趣不再偏向唐代那種富麗堂皇的繁複之美,而是傾向於尋求一種自然清淡的樸拙之美,而像回字紋這類的幾何紋樣,規則有序又富於理性的結構特點符合了當時宋人重理的審美情趣,其代表的含義又滿足了宋代理學的心理訴求。在這種歷史時代大環境的影響下,回字紋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明清時期繼承了宋代的各類回字紋樣式,而且廣泛地運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明清遺留下的傢俱、瓷器、刺繡和建築裝飾上我們處處可以發現回字紋的身影。 [1] 

回紋主要類型

中國歷史上回紋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方回單體型、減筆組合型、正反“∽”型、一筆連環型。
(一)方回單體型
宋代回紋陶碗 ,方回單體型 宋代回紋陶碗 ,方回單體型
方回單體型是回紋構成樣式中最普遍也最常見的類型,更是回紋最具有代表性的構成形式。
該類型的回紋呈方正形的單體,通過一箇中心點由一根線條以乾淨利落的橫豎轉折向外延伸所形成,再將此獨立單體進行間斷式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排列,它是以線條的向外延伸營造出連續不斷、循環往復的動態感,以單體的方形回紋反覆連續營造出紋樣的空間流動感。這種類型的回紋從馬家窯文化開始出現,廣泛地應用在商周青銅器與陶器上。至宋代,由於復古風氣的影響,方回單體型回紋在宋代的瓷器和端硯上也常常出現。元代的瓷器則延續這一裝飾風格。
(二)減筆組合型
回紋玉器 ,減筆組合型 回紋玉器 ,減筆組合型
減筆組合型回紋,顧名思義,是指減少回紋囗字筆畫後再重新組合的紋樣。所以,減筆型回紋在整體構成方式上與方回單體型的不同,主要是體現在囗字轉折圈數上。
該類型的回紋減少迴環狀線條的轉折圈數,使得紋樣呈現的裝飾風格從以前的密集、收縮變得規整、簡約,紋樣的整體感覺更加傾向於樸拙的自然美感。另外,減筆組合型回紋與方回單體型回紋在構成的單位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比較這兩種不同構成形式的紋樣,可以清晰地看到回紋的構成形式開始由一個獨立的單體變成了由兩個單體組合成新的組合型單體,然後以此新單元再進行間隔式的二方連續。減筆組合型回紋大多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上,漢代漆器上的回紋延續了這種整齊簡潔的風格。
(三)正反“∽”型
回紋中正反“∽”型構成,可以説是回紋紋樣構成發展過程中最精彩的一筆,也是被運用的較為廣泛的一種。
正反“∽”型回紋將減筆組合型單體之一的回字紋進行反向後便形成“∽”型樣式,把減筆組合型的構成方式向多樣化進行了轉變。可見,在減筆組合型基礎上只是做一個“∽”形結構的小小改變,卻馬上使得紋樣的裝飾風格從古樸、莊嚴的肅穆之感變成了流暢、活潑的靈動之感。“∽”型回紋大多出現在明、清兩代的玉器以及瓷器上。
(四)一筆連環型
一筆連環型回紋與上述三種類型回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它是以不間斷的線條一氣呵成、迴環往復而成的。
清代回紋玉佩,正反s型 清代回紋玉佩,正反s型 [2]
一筆連環型回紋的線條更加規整嚴謹,線條的粗細整體劃一。該類型的回紋構成形式是由一條齊整的線條進行反覆的轉折,使得由線條營造出的空間動態感更加靈動、流暢,使觀者產生一種循環往復、連綿不絕的裝飾感受。此類型的回紋從明永樂年間開始出現,並一直延續到清末。
從回紋樣式的改變我們可以看到,同一種紋樣的不同構成形式承載着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審美心理需求。界定完回紋的主要類型後,我們再來研究一下回紋與旋渦紋、雲雷紋、竊曲紋之間的關係,以便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回紋符號的能指特點與所指內涵。
回紋是中國典型的幾何傳統紋樣之一,它那種規則有序、富於理性的橫豎轉折給中國傳統紋樣藝術史添上了精緻莊重的一筆。回紋源自於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陶器上的旋渦紋;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回紋奠定了那個時代最主流的審美樣式;西周及戰國時期的回紋又發展出新的紋樣形式;宋代的回紋更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理性迴歸心理。
回紋構成樣式中的單純與簡潔、規整與秩序,構成了回紋獨特的外部輪廓。其單純與簡潔的造型方法決定了回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規整與秩序的輪廓框架加強了紋樣的視覺張力。而在簡潔的結構框架基礎上,回紋又發展出了風格不一的各式變化,如方回單體型、減筆組合型、正反“∽”型和一筆連環型,回紋的演變實際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和審美思想。對回紋構成形式的能指特點和承載的所指內涵的研究,可從中窺視出中華傳統裝飾藝術中的紋樣美學理念,能更好地解讀傳統裝飾紋樣語言符號背後所承載的深厚的人文內涵。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