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回憶托爾斯泰

鎖定
《回憶托爾斯泰》的出版社是平明出版社,作者是高爾基,出版時間是1953-4。
書    名
回憶托爾斯泰
作    者
高爾基
譯    者
巴金
出版社
平明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53年4月
頁    數
178 頁
定    價
0.3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0835126465

回憶托爾斯泰內容介紹

《回憶托爾斯泰》①後記
這小書跟《回憶契訶夫》一樣,也是從Dumesnil deGramont 的法文譯本轉譯的。可是在我的譯文的第一部分排竣送過清樣以後,一個朋友從北京寄來了這書的英文譯本。英譯本是一九二○年的第二版,由S.S.Koteliansky和L.Woolf 兩人翻譯的。我拿英譯本跟法譯本對照讀了一遍,發覺法文本在二十九節和三十節之間漏排了一節,現在根據英文本,把它補譯出來:
我問他:“波茲尼謝夫②説着醫生們已經害死了而且正在害着千千萬萬人的性命的時候,您是不是贊同他的意見呢?”
“您很想知道嗎?”
“很想。”
“那麼我就不告訴您。”
他微微笑了,一面玩弄着他的兩根大拇指。
我想起來在他的一個短篇小説裏面,他把一個次等的鄉下獸醫跟一個真正的醫生比較了一下:
“像‘基爾恰克’(giltchak),‘帕切其尼’(potchetchny),‘放血’這一類的字眼,①它們不是恰恰跟‘神經’、‘風濕症’、‘有機體’等等一樣的嗎?”
而且這是在有了因勒爾②、白林③、巴斯德④之後寫下來的。這是頑固了。
這個英譯本雖然是“作者特許”的翻譯本,但因為出版較早,無法將作者後來增補的筆記收入,所以在第一部分中除去那節關於醫生的筆記本外,英譯本反較法譯本少了八節。又英譯本中沒有第三部分,《關於托爾斯泰夫人》的文章是在一九二五年第一次發表的。
本書第一部分是作者在一九○○年與一九○一年中間隨時寫下的筆記。
第二部分則是一九○一年作者得到托爾斯泰離家和病故的消息以後寫給一個朋友的信。第三部分大概寫於一九二五年或一九二五年以前。作者替托爾斯泰夫人説了幾句公平的話。這是一篇重要的文章,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托爾斯泰夫婦間的悲劇。關於托爾斯泰夫人晚年的生活和她臨死的情形,她的最小女兒亞歷山德拉有一段文章,寫得很明白而且很動人,我把它譯出來,附印在這裏:
我父親死後,母親大大地改變了。她突然間變成了一個温和善良的老太婆了。她常常在一張大的圈手椅上迷迷糊糊地一連睡幾個鐘頭,只有在別人提起父親的名字時,她才醒過來。她會嘆息,並且説她多麼後悔曾經使他痛苦過。“我直以為我那時候發了瘋了。”她這樣説。
革命以後,她失掉了一切,可是她從不抱怨。她似乎對金錢榮華等等她從前那麼喜歡的東西完全不感興趣了。她在一九一九年患肺炎去世。姐姐達尼亞和我兩人看護了她十一天。她很痛苦,不過她很能夠忍耐,對任何人都① 《回憶托爾斯泰》,高爾基著,一九五○年四月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
② 托爾斯泰著中篇小説《克來採長曲》中的男主人公。
① 次等獸醫給馬治病時常用的一些字眼。
② 因勒爾(Edward Jenner,1749—1823),英國醫生,牛痘接種法的發現者。
③ 白林(Emil Von Behring,1854—1917),德國細菌學家。
④ 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法國化學家和細菌學家。
很和氣。到了她明白快要死的時候,她把我姐姐和我都喚到牀前。“我要告訴你們,”她説,她的呼吸困難,她的話常被咳嗽打斷,“我知道我是你們父親的死亡的原因。我非常後悔。可是我愛他,整整愛了他一輩子,我始終是他的一個忠實的妻子。”
我姐姐和我説不出一句話。我們兩個都哭着。我們知道母親對我們講的是真話。
亞歷山德拉是托爾斯泰最信任的女兒。她的話應當是可靠的。
1950 年2 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255—257 頁。

回憶托爾斯泰作者介紹

高爾基1868年出生在伏爾加河畔一個木匠家庭。由於父母早亡,他十歲時便出外謀生,到處流浪。他當過鞋店學徒,在輪船上洗過碗碟,在碼頭上搬過貨物,給富農扛過活。他還幹過鐵路工人、麪包工人、看門人、園丁……。
在飢寒交迫的生活中,高爾基通過頑強自學,掌握了歐洲古典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只上過兩年小學的高爾基在24歲那年發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報》上的短篇小説《馬卡爾·楚德拉》。小説反映了吉卜賽人的生活,情節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報紙編輯見到這篇來稿十分滿意,於是通知作者到報館去。當編輯見到高爾基時大為驚異,他沒想到,寫出這樣出色作品的人竟是個衣着襤褸的流浪漢。編輯對高爾基説:“我們決定發表你的小説,但稿子應當署個名才行。”高爾基沉思了一下説道:“那就這樣署名吧:馬克西姆·高爾基。”在俄語裏,“高爾基”的意思是“痛苦”,“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從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為筆名,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希可夫。
青少年時期漂泊流浪的生活,使高爾基親眼看到並親身體驗到俄羅斯勞苦大眾在沙皇統治下的艱難生活。高爾基對腐朽的舊制度充滿厭惡和憎恨。他在作品中抨擊了沙皇制度的黑暗,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剝削和壓迫。他的作品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但沙皇政府對此十分害怕,曾幾次監視、拘禁和逮捕高爾基,並將他流放。鎮壓不但沒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加堅定了他鬥爭的意志和決心。
1906年,高爾基的代表作、長篇小説《母親》完成。它描繪了無產階級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塑造了工人黨員巴維爾和革命母親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這部小説極大地鼓舞了工人羣眾,使沙俄統治者十分驚恐。《母親》被公認為世界文學史上嶄新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奠基作品。
革命導師列寧是高爾基的良師益友。列寧不斷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關懷、幫助高爾基。在列寧的建議、鼓勵之下,高爾基創作了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自傳三部曲不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經歷以及他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前艱苦的思想探求過程,而且廣泛概括了19世紀70-80年代的俄國社會生活,描寫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遭遇,歌頌了他們的優秀品質。
高爾基的最後一部作品是長篇小説《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他一生創作了大量各種體裁的作品,為無產階級文學寶庫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