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回回藥方

鎖定
《回回藥方》是中醫典籍。
作品名稱
回回藥方
成書年代
元末
歸屬類別
中醫典籍

回回藥方成書背景

本書學術思想基本以阿拉伯醫學觀點為依據,但其中也混雜一些中醫方劑與術語,表明當時的回回醫學經驗與中醫的融合。

回回藥方流傳版本

本書現存殘卷,收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回藥方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不詳。

回回藥方內容簡介

原書三十六卷,現僅殘存目錄下、卷十二、卷三十、卷三十四,計四卷。全書基本用漢文書寫,但夾雜大量古阿拉伯文之藥物名稱。通篇未見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內容。目錄卷下載卷十二至卷三十四之藥方目錄,包括眾風、咳嗽、胸膈、腸風肚腹、瀉痢、嘔吐、吐瀉、痞證、秘澀、勞瘵等門。卷十二論述癱瘓、風濕筋搐、胸膈風、暗風、風魔胡想、風癩紫白癜等病證治經驗。卷三十為內科雜病證治。卷三十四為金瘡門、折傷門。金瘡門主要收錄治刀箭傷藥方;折傷門則對各類骨折與關節脱位的證治詳加介紹,手法豐富,頗具特色。
《回回藥方》,方書。原36卷,今殘存4卷明抄本,不著撰人。約成書於元末。全書基本用漢文寫成,但夾有大量古阿拉伯文之藥物名稱。全書看不到陰陽五行、臟腑辨證等學説,迥然不同於中國傳統醫學著作。除目錄卷之外,卷12着重論述癱瘓的證治經驗;卷30為內科雜病;卷34為傷科,分別對全身各部位常見骨折與關節脱位的證治作了詳盡介紹。手法豐富,頗具特色,對元代正骨術的發展有一定影響。本書之學術思想,基本上是以阿拉伯醫學觀點為依據的,但其中也混雜一些中國傳統醫學之醫方與術語,表明當時的回回醫藥經驗曾與中國醫學有過初步匯合;現代維吾爾醫學中的某些療法,與《回回藥方》存有某些共性,似出於同一學術淵源。本書具有民族醫學特色,更有醫史學價值,值得深入研究與進一步發掘。

回回藥方影響評價

回回藥方是論述我國的民族醫藥和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對中國醫學進步的主要貢獻載於外科與正骨科,如書中“折傷門”基本上包括了古今骨科的內容,包括了軟組織損傷、骨傷即關節脱臼,並從理論上闡述了這些損傷的原因、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方法,對一些併發症也作了相應的介紹,而且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吸收了阿拉伯醫學的精華,其正骨科與回回藥方折傷門內容多般相同,清代《傷科匯篡》中也有記載《回回藥方》中所記述的有關肩關節脱臼復位法。從而不難發現反映14世紀食器中國骨傷科診療水平發展成就的《回回藥方》,在今天看來,折傷門中許多內容仍有臨牀實用價值。
本書具有民族醫學特色,更有醫史學價值。
[1-5] 
參考資料
  • 1.    餘瀛鰲、李經緯.《中醫文獻辭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 2.    裘沛然.《中國醫籍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 3.    陶惠寧等.《骨傷科文獻學》: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
  • 4.    紀宗安.《中外關係史名著提要》: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
  • 5.    李經緯、林昭庚.《中國醫學通史 古代卷》:人民衞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