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食

鎖定
四食,佛教術語,長養有情生命之段、觸、思、識等四種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又作世間食。
中文名
四食、九食的一部分
出    處
雜阿毘曇心論、成唯識論、集異門足論、增一阿含經
謂    以
香味觸三塵為體
古    譯
經律
旁    通
九食、四邪命食、四邪食、四邪、四口食、四不淨食
[1]  四食(佛光大辭典),指長養有情生命之段、觸、思、識等四種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又作世間食。
據雜阿毘曇心論卷十、成唯識論卷四、集異門足論卷八等記載:
(一)段食,欲界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分段而飲噉,以口、鼻分分受之。
段食又分粗、細二種;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飯、面、魚、肉等,後者如酥、油、香氣及諸飲料等。
(二)觸食,又作細滑食、樂食。以觸之心所為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為有漏之根、境、識和合所生。
例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亦不感飢;
又如孔雀、鸚鵡等生卵畢,則時時親附、覆育、温暖之,令生樂觸,卵則受此温熱而得資養,故又稱温食。
人之衣服、洗浴等亦為觸食。
(三)思食,又作意志食、意念食、業食。
於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長相續諸根者,此即成實論所謂以思願活命。
又依大乘義章卷八(大四四‧六二○中)之解釋:
「過去業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斷,説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眾生所有壽命,皆由往思,不應言無。或當應以彼現在思想而活命者,説為思食。」 [1] 
如魚、龜等出至陸地生諸卵後,以細沙覆之,復還入水,若彼諸卵思母不忘便不腐壞,若不思母即便腐壞;
又如人之望梅止渴、精神食糧等。
(四)識食,有漏識由段、觸、思三食之勢力而增長,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支持有情身命不壞者,如無色界及地獄之眾生以識為食。
雖言諸有漏法皆能滋養諸有,然上述之段、觸、思、識等四種其義殊勝,故特稱為「食」。其中,段食、觸食含有能資益現身之所依及能依之義。
所依,即有根身,段食能攝養之;
能依,即心、心所,觸食能資益之。
思食、識食含有能引生「後有」之義,即於此生之中,由於起動有漏之「思」業,遂使業力熏習「識」中之種子,從而引生來生不斷輾轉相續之生起。
四食中,段食僅限於欲界,其餘三食可通三界,惟依四生五趣之胎生、濕生、人趣、天趣、鬼趣等差別而有所不同。
如大毘婆沙論卷一三O載:
欲界具有四食而以段食為主,
色界具有三食而以觸食為主,
鬼趣具有四食而以思食為主,
濕生具有四食而以觸食為主。
出家人應遠離之四種謀生方式。
又作四邪命食、四邪食、四邪、四口食、四不淨食。即:
(一)下口食,又作下邪,系以和合湯藥、種穀、植樹等不淨方式活命者。
(二)仰口食,又作仰邪,由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等作為生計者。
(三)方口食,又作方邪,由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而得以活命者。
(四)維口食,又作四維口食、維邪,以學習種種咒術,卜算吉凶等不淨方式活命者。反之,唯以清淨乞食自活者,稱為正命食。〔大智度論卷三、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一、大藏法數卷二十一〕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謂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入腹變壞。資益諸根。故言段食。古譯經律。皆為搏食。以手團曰搏。後譯復言漿飲等不可搏。遂譯為段食。二觸食觸即對也。謂產識所對色等諸塵柔軟細滑冷暖等觸而生喜樂。俱能資益諸根。故名觸食。(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按翻譯名義註釋雲。見色愛著名食。豈非觸食義耶。設非觸食。何以觀戲劇等。終日不食而不飢也。)三思食思即意思。謂第六識思於可愛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潤益諸根。如人飢渴。至飲食處。望得飲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第六識。即意識也。)四識食識以執持為義。即第八識也。由前三食勢分所資。能令此識增勝。執持諸根。故名識食。(第八識。即藏識也。按翻譯名義註釋雲。識食。地獄眾生及無色界中無邊識處天等。皆用識持以為其食。)
[2]  九食:四食為世間之食,能長養生死之色身——【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一】
參考資料
  • 1.    四食  .佛光山大辭典[引用日期2019-05-11]
  • 2.    九食  .佛光大辭典[引用日期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