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鎮

鎖定
佛山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鎮。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佛山已生息着一個人口相當密集的聚落,當時,佛山的先民已經擁有較好製陶、紡織技術。東漢時期,出現了先進的耕作技術,成為魚米之鄉。唐宋時期,佛山成為工商業城鎮,至明清時期更成為中國四大名鎮和中國“四大聚”。
中文名
四鎮
漢語拼音
sì zhèn
釋    義
四座大山
出    處
《周禮·春官·大司樂》

四鎮概念釋義

四鎮
漢語拼音:
①。鎮,一方的主要山嶽。《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日月食,四鎮五嶽崩。” 鄭玄 注:“四鎮,山之重大者,謂 揚州 之 會稽山 , 青州 之 沂山 , 幽州 之 醫無閭 , 冀州 之 霍山 。”
②鎮守四方的四將軍。 漢 晉 之世,有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各一人,稱為四鎮。見《文獻通考·職官十三》。
③北魏 以 碻磝 、 滑台 、 洛陽 、 虎牢 為 河南 四鎮。見 宋 王應麟 《小學紺珠·地理·河南四鎮》。
④唐 代稱 朔方 、 涇原 、 隴右 、 河東 四節度為四鎮。見《新唐書·陸贄傳》。又以 龜茲 、 于闐 、 疏勒 、 碎葉 為西境四鎮。見《新唐書·王孝傑傳》。

四鎮相關景點

廣東的佛山鎮
佛山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鎮。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佛山已生息着一個人口相當密集的聚落,當時,佛山的先民已經擁有較好製陶、紡織技術。東漢時期,出現了先進的耕作技術,成為魚米之鄉。唐宋時期,佛山成為工商業城鎮,至明清時期更成為中國四大名鎮和中國“四大聚”。佛山鎮歷史上經濟繁榮,要民生活富庶,但地幅狹小,地勢平坦,天然防禦條件差,且地處廣州西南部交通要道,為兵家必爭之地,必經之路。居民為求自保,很早就形成習武強身、自衞的傳統。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黃蕭養起兵圍攻廣州,同時分兵攻進佛山,一路勢如破竹。佛山鄉紳梁廣等22人,僅以一天的時間,匆匆組織鄉勇抗敵。在“無甲兵之援、險塞之限”的情況下,堅守半月,殺敵數千人,直至黃蕭養兵敗。據《佛山忠義鄉志》記載,在這場戰事中,佛山鄉民中能征善戰、勇略過人者不在少數。梁敬親“與諸義士樹柵拒之,謀定而後戰,扼吭搗虛所向必克”。年僅18歲的梁顓率鄉中義士,悉力備禦。及戰,持丈二紅刃刺賊先鋒,大呼陷陣,眾縱之,賊遂潰。書生冼光“開柵門出戰,斬其偽千總彭文俊,賊氣奪,自是每戰必捷”。戰後,冼光不受官爵,“所居東林……,築場圃其中,耕讀之暇,集鄉人校射為娛樂。”《世濟忠義記》在談到這場戰爭勝利的因素時説“無甲兵之援,險塞之限,徒以忠義之所激發,能使阡陌耜之輩,奮而成為精兵,而大敵破者,非此也耶!”實際上,在惡劣的條件下取得戰爭的勝利,“忠義”或士氣僅是一個方面,“阡陌耒耜之輩”“成為精兵”,離不開長期的技擊訓練,離不開武術的繁榮和普及。可以肯定,當時,佛山已是名副其實的武術之鄉。明末清初,佛山獨特的經濟和軍事上的地位和民間尚武的風氣引起各地反清志士的重現,紛紛潛入佛山發展反清秘密組織。在石灣出現的“五順堂”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最早出現天地會(洪門會)組織。佛山出成為天地會的重要根據地之一,並在咸豐四年(1854年)爆發了陳開領導的廣東天地會起義。雍正年間,京劇名伶張五(攤手五)來到佛山,在戲班中教授武功,灌輸反清復明思想,後來,粵劇名伶李文茂率粵劇藝人加入陳開起義的行列,創立了大成國。咸豐元年,蔡李佛創始人張炎在佛山創辦鴻勝館,其宗旨也在於反清復明。至清末民初,佛山名震內外的名家輩出,習武者數以萬計,已成為我國南派武術的中心。鴉片戰爭以後,佛山手工業受到洋貨的衝擊,鐵釘、鐵絲、土布、製陶工場紛紛倒閉,而另一方面,河道碼頭淤淺,交通條件日趨惡化,使佛山的工商業大量向交通條件大為改善的廣州轉移,凡此種種,導致佛山工人大量失業,社會動盪不安,人口從道光十年(1830)的60萬,到民國10年(1921年)減至30萬。資本家為了繼續獲得高額利潤,常常藉助黑社會組織及所控制的武館欺壓工人。廣大工人為了不受欺壓,也紛紛加入進步武館,學武防身,並組成工會,與資本家進行鬥爭。至20年代,佛山武術達到空前繁榮。
江西的景德鎮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鄰安徽省休寧縣和本省 婺源縣、德興縣,南連本省萬年縣、弋陽縣,西靠本省波陽縣,北與東北同安徽省東至縣和祁門縣毗連。著名旅遊勝地廬山、龍虎山、三清山、黃山、九華山環繞其間。 鄱陽湖、千島湖互映左右。名山勝水,擁出瓷城。市區距海岸線302公里,距省會南昌249公里。全市土地總面積5247.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08平方公里,浮樑縣面積2867平方公里,樂平縣面積1973平方公里。1990年,全市共有人口134.34萬,其中市區人口37.77萬,浮樑縣人口26.93萬,樂平縣人口69.64萬。景德鎮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曆史的古鎮。春秋時,此地是一個尚未開發的山區,山高林密,人煙稀少,當時為楚所轄。秦統一全國後,分天下為36郡,景德鎮屬九江郡番縣。漢改隸豫章郡鄱陽縣。三國時屬吳地。東晉起開始設鎮,名新平鎮。唐武德四年,就鎮設縣,稱新平縣。唐開元四年,更名為新昌縣,縣治設於距鎮10公里的舊城,鎮為縣轄,因鎮在縣南(一説在昌江之南),故改名昌南鎮,亦名陶陽鎮。唐天寶元年,改新昌縣為浮樑縣,鎮仍為縣轄。宋景德年間,宋真宗趙恆命昌南進御瓷,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因瓷器精美,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於是昌南之名淹沒,景德鎮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明清時,景德鎮瓷業發達,貿易昌盛,與湖北漢口、河南朱仙、廣東佛山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鎮。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宣告解放,千年古鎮獲得新生。當年5月5日,設立景德鎮市,先後為浮樑專區、上饒地區所轄。1953年6月15日,經政務院批准,景德鎮市升為省轄市。1960年9月30日,原浮樑縣建制撤消,其行政區域劃歸景德鎮市。1983年l0月,又將原上饒地區所轄的樂平縣和波陽縣所轄的 鮎山鄉、荷塘墾殖場劃歸景德鎮市管轄。1982年,國務院正式命名景德鎮市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1985年2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甲類開放地區。1988年11月2日,國務院決定恢復浮樑縣建置,同時撤消 蛟潭區、鵝湖區,其行政區域劃歸浮樑縣,縣隸屬景德鎮市。
湖北的漢口鎮
漢口有居民的歷史大約在五百四十年前後。書上説是明代天順年間,這是漢水改道的前夕。一個叫蕭二的江夏縣民將龜山北麓一帶的河灘廢壤承佃了下來。他如同一個"二地主",順手又將這片地轉包給一個叫張天爵的人,然後每年從張家收取三分銀子。於是,張天爵領著他的家人來到了這裏。他們在這裏築基蓋屋,從此定居於此。漢水改道後,張天爵家便成了漢水邊上的第一代居民。五十年左右的時光過去,及至嘉靖四年,漢口便已有人家一千三百九十五户。1904年,張之洞主持修建後湖官堤。後湖水患始終是漢口的腹背之敵。儘管漢口不斷填土,但低窪之地仍然遍佈於城。汛期時,後湖的水自是洶湧而至,即令非汛期時,也常有大水不請自來。為徹底解決後湖水患,張之洞共耗資八十萬兩銀,專請來外國工程師設計,一舉建成全長34華里的後湖大堤。此堤東起堤角,穿岱家山、姑嫂樹,直抵礄口。這使得圈在堤內的近十萬低窪荒地全部變成了良田,漢口的地域因此擴大幾十倍。而漢口堡的功能又因後湖官堤的修建,失去意義。兩三年後,拆除城堡,改建為馬路。人們為紀念張之洞,將此堤叫作了張公堤。由袁公堤到漢口堡再到張公堤,每一次都將漢口的地域向北推進一大片,一直將沿著小河起家的漢口演變成一座大漢口。漢口只用了幾百年的時間讓自己的名聲和繁華蓋過了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鎮武昌和漢陽,成為中國四大名鎮之一.
河南的朱仙鎮
朱仙鎮在春秋時為啓封城西北附近的居民點。五代時期,由於開挖蔡河與汴河相通,該居民點逐漸成為汴梁附近的重要集鎮。明朝嘉靖年間,朱仙鎮進入興盛時期,與漢口鎮、景德鎮、佛山鎮齊名,同稱中國四大名鎮。清康熙年間,朱仙鎮盛極一時,成為華北最大的水陸交通聯運碼頭。然而,當歷史進入清道光二十三年的時候,朱仙鎮卻開始趨於衰落。特別是到了新中國成立前夕,朱仙鎮內4/5的房屋已被拆去,大批古建築慘遭破壞。1949年10月1日,隨着新中國成立禮炮的響起,朱仙鎮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鎮積極貫徹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集市貿易迅速發展。為了再現昔日的輝煌,1986年,朱仙鎮將運糧河兩岸闢為商業街。1987年,朱仙鎮被省政府命名為中州歷史文化名鎮。2000年5月,該鎮被國家確定為“全國100家小城鎮綜合開發示範試點鎮”。特別是2003年以來,朱仙鎮成功舉辦了紀念岳飛誕辰900週年活動、首屆朱仙鎮嶽王廟會和中國木版年畫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木版年畫精品展……這些活動的舉辦,使朱仙鎮名揚國內外,大批國內外遊客來到了朱仙鎮。為了儘快實現古鎮的崛起,朱仙鎮政府強力實施“旅遊帶動、多元化發展”戰略,建成了朱仙鎮商城、朱仙鎮仿宋商業一條街,同時岳飛廟、關帝廟、清真寺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相繼對外開放,運河夕照,鐵桿棲鳳、隕石獅子等一批景觀修葺一新,引得人們爭相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