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逆散

鎖定
四逆散,中醫方劑名。為和解劑,具有調和肝脾,透邪解鬱,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陽鬱厥逆證。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肝脾氣鬱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臨牀常用於治療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肋間神經痛、胃潰瘍、胃炎等屬肝膽氣鬱,肝胃不和者。
中文名
四逆散
功    用
透邪解鬱,疏肝理脾
主    治
陽鬱厥逆證;肝脾氣鬱證
分    類
和解劑-調和肝脾
出    處
《傷寒論》

四逆散歌訣

四逆散中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鬱成厥逆,疏和抑鬱厥自除。

四逆散組成

柴胡、芍藥、枳實、甘草。

四逆散用量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幹)、柴胡、芍藥各6g。

四逆散用法

上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四逆散功用

透邪解鬱,疏肝理脾

四逆散主治

1.陽鬱厥逆證。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
2.肝脾氣鬱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

四逆散方義

本證多由外邪傳經入裏,氣機為之鬱遏,不得疏泄,陽氣內鬱所致,治療以透邪解鬱,疏肝理脾為主。陽氣內鬱,不能達於四末,而見手足不温。此種“四逆”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區別。正如李中梓雲:“此證雖雲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温,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惟氣不宣通,是為逆冷。”方中取柴胡入肝膽經,升發陽氣,疏肝解鬱,透邪外出,為君藥。白芍斂陰養血柔肝為臣,與柴胡合用,以補養肝血,條達肝氣,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傷陰血之弊。佐以枳實理氣解鬱,泄熱破結,與白芍相配,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使以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

四逆散配伍特點

枳實與柴胡配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並奏升清降濁之效。原方用白飲(米湯)和服,亦取中氣和則陰陽之氣自相順接之意,

四逆散運用

本方用於陽鬱厥逆證,臨牀應用以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為辨證要點。

四逆散加減化裁

若咳者,加五味子、乾薑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陽;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裏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陽散結;氣鬱甚者,加香附、鬱金以理氣解鬱;有熱者,加梔子以清內熱。

四逆散重要文獻摘要

《醫方考·卷一》吳昆:“少陰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陽邪傳至少陰,裏有熱結,則陽氣不能交接於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實所以破結氣而除裏熱,用柴胡所以升發真陽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調之氣,芍藥收其失位之陰。是證也,雖曰陽邪在裏,慎不可下,蓋傷寒以陽為主,四逆有陰進之象。若複用苦寒之藥下之,則陽益虧矣,是在所忌。論曰:諸四逆者,不可下之。蓋謂此也。” [1] 
《醫方集解》汪切庵:“此足少陰藥也。傷寒以陽為主,若陽邪傳裏而成四逆,有陰進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傷其陽。經曰:諸四逆者,不可下也。故用枳實泄結熱,甘草調逆氣,柴胡散陽邪,芍藥收元陰,用辛苦酸寒之藥以和解之,則陽氣散佈於四末矣。此與少陽之用小柴胡意同。有兼證者,視證加減為治。”
《註解傷寒論·卷六》成無己:“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傷寒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傳到太陰,手足自温;至少陰則邪熱漸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陰,則手足厥冷,是又甚於逆。四逆散以散傳陰之熱也。《內經》曰:熱淫於內,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枳實、甘草之甘苦,以泄裏熱;芍藥之酸,以收陰氣;柴胡之苦,以發表熱。”
[2-3] 
參考資料
  • 1.    吳昆.《醫方考》:人民衞生出版社,2007年8月
  • 2.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
  • 3.    汪昂.《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