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維八德

鎖定
四維即禮、義、廉、恥。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中文名
四維八德
類    型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四    維
禮、義、廉、恥
八    德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起    源
春秋時代
創始人
齊國的管仲

四維八德簡介

“四維八德”是華夏民族傳統美德
春秋時代齊國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貴族等級制的道德規範;“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統治階級道德標準;“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此寥寥二十四個字,道盡四維的重要性。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四維-禮義廉恥,立意美善,字字金珠,能濟世弘道、勵志淑人,故代代相承,做為教民正俗的圭臬。另在管仲國頌》文中,更直截了當的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維”的意思,大致與“綱”相同,所以古人經常“綱維”連用。社會的安定與進步,要靠道德的引領。禮、義、廉、恥,是道德的四大綱紀。

四維八德四維的含義

是文明禮貌,知書達理,為人的素養。就是人與人交往時的最合於道理的行為方式。所以《左傳》上説:“禮者,理也。”社會要走向和諧,就要克服混亂無序的狀態,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謙讓,這就需要禮來引導。 禮是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條理,故有禮為賢士:執禮為恭人。禮應從“坐立、進退、辭讓、對答”做起,表現在“尊親、敬長、敦戚、睦鄰”的行為上。
是公道正義,講誠信,重友情,大義秉公,光明磊落,作風正派,不搞陰謀詭計。人見到合理的事情,即使與自己沒有直接的關係,甚至很危險,也應該挺身而出,以維公道,聲張正氣,即後人常説的“見義勇為”。
是清廉,高尚,無私無慾,不貪不佔,潔身自好,奉公為民。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為重要的操守來對待。清廉與否,是官聲好壞的主要指標。官員負有領導社會的責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會成為社會的蛀蟲,危害一方。 廉確能提升人品、清明吏治,況金錢乃身外物,生未帶來、死不攜去,何苦做金錢奴!設網自縛呢?倘能崇尚勤儉、廉約節用,豈不快活!
是羞恥心,是做人的最起碼的底線,否則,就不配做人。孟子説人有四種善端,“羞惡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對於害人、害己的壞事,有厭惡之心,羞於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這是有是非觀念的表現。
故知恥為君子,不知恥為小人;知恥必忠必孝,不知恥不仁不賢。
故我們青年人勢須以知恥二字以誓心,雪恥二字而奮鬥—抱冰踏火,為民前鋒,刷清塗在中華歷史上的血污!振我國魂、隆我國運!

四維八德八德的含義

是忠於事業,忠於職守,忠於民族,忠於國家。
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
是寬厚,具有仁愛之心,寬於待人,善於待人,不雞腸小肚,不妒賢嫉能。
是在家敬兄愛弟;在事業中,尊重領導,體恤下屬。在社會敬信朋友,由近及遠。
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信”作為儒家的倫理範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左傳.宣公二年》:“麂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即和諧、協調。古語云“萬事和為貴”。
即和平、太平,公平,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