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特酒

鎖定
四特酒為特香型白酒,主要代表產品有:四特東方韻系列、四特錦瓷系列、四特老窖等多品種,全覆蓋產品結構,滿足各階層消費需求。四特酒憑藉“特香型”白酒獨特的口感和優越的品質,得到眾多消費者的喜愛,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創建於1952年,坐落在中華酒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江西省宜春樟樹市。公司現佔地面積2742畝,擁有員工近5000人,是“中國食品工業百強企業”、“全國釀酒行業百名先進企業”、“江西優強企業”。
四特酒作為中國特香型白酒的開創者,一直以“一口三香,清香醇純,回味無窮”的特香口感為世人稱道。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民間便有“宴請招待,老酒不能少”(這裏的“老酒”指區別於八大名酒的四特酒)的説法,使得四特酒成為一個年代的記憶。 [1]  曾經的四特酒經常出現於人民大會堂及一般宴席上。作為經典國貨,1992年,四特酒榮獲全國國貨精品獎。
公司名稱
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
外文名
SITIR LIQUOR CO.,LTD
成立時間
1952年4月
總部地點
江西省樟樹市
經營範圍
生產銷售與研發的釀酒企業
公司類型
中外合資
公司口號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員工數
4276(截至2013年7月)
品牌價值
88.59億(2012年華樽杯數據)

四特酒歷史沿革

四特酒的身世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時期,自“儀狄”在這裏釀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滴酒開始,樟樹5000年的釀酒歷史一直從未間斷。
商滅夏後,“吳王”尋訪先祖遺蹟,得“儀狄釀酒圖譜”,依圖取閣皂山九龍泉水和當地優質稻米,經過九九八十一天,方才釀出了一斗甘醇美酒。
在明代,大科學家宋應星更以“四特土燒”為原型,將其載入世界第一部農業和手工綜合著作《天工開物》。
清代光緒年間,樟樹滿州街有一家叫做“萬成”的釀酒作坊,作坊裏有一個叫婁德清的年輕人,在掌握了傳統的“四特土燒”釀酒技術之後,憑藉自己出色的技術能力,與樟樹鎮上的“陳茂源”商號合夥開設了“婁源隆”商號。為使自釀的白酒品質能夠優於其他酒家,他們在繼承本地傳統小粬釀造蒸餾白酒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了制粬、發酵、蒸餾等工藝,研究了制曲技術,採用高粱,糯谷磨碎作原料,實行固定發酵,精心釀造,延長儲存期。由於窖齡已老,酒醅發酵期長,酒麴質量好,釀出的酒色清亮,格外香醇,出售後,大受消費者歡迎,讚不絕口,銷路激增。1930年,它的分號天成酒店首先使用兩個特字(有與眾不同,質量特優之意)為標誌,以示優質。抗日戰爭前夕,又用大鵬商標,標出四個特字,以示更優。由於“四特”酒的名聲遠播,吉安、泰和、宜春、撫州等地的酒家爭相進貨,在30年代婁源隆的年產量高達十幾萬斤。
四特酒 四特酒
新中國建立後,四特酒的品質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一時聲名鵲起,兩代偉人的盛情讚譽,更讓四特人一直將温暖銘記在心。新中國後的廬山會議上,作為中國傳統歷史名酒和江西地方最為著名的白酒,四特酒被省政府選送到會議上,供中央首長品嚐。善飲的周恩來總理,品嚐過全國無數的名酒,唯獨這一次給予了總結性的高度評價:“清香醇純,回味無窮”。而另一位偉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與四特的不解之緣,更是令人回味。曾經在廬山會議上品嚐過四特酒的鄧小平,在江西的時候,多次考察參觀四特酒廠,小平同志品過四特酒後,留下了“酒中佳品,味道獨特”的讚揚。
三千年的四特酒史,創新的四特酒正博採眾長,摒陳出新,以“中國特香型白酒開創者”的姿態屹立在中國名酒之林,為中國的傳統白酒增添了一抹與別不同的韻味,演繹着中國白酒特香新時代!

四特酒產品簡介

四特酒風味與工藝

原國家輕工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在對四特酒香味組份進行一年多的剖析研究後,確認四特酒的香味組份含量及量比關係與其它各類白酒明顯不同,具有獨立構成香型的特點。1997年3月,經國家輕工總會審查並推薦,全國標準化委員會審定批准,四特酒香型(特香型)成為全國白酒五大香型之中“其他香型”之一。
以風味獨特著稱於世,被中國白酒泰斗周恆剛先生親自領導的專家組定義為“特香型”。

四特酒歷史發展

據清江縣《縣誌》記載,四特酒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釀造歷史。早在明.清時代,四特酒已暢銷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浙江、福建等地。

四特酒公司簡介

四特酒地理位置

江西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 江西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
江西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坐落在中華酒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江西省樟樹市,這裏依山傍水、山川秀麗,有着得天獨厚的釀酒條件。著名的閣皂山被唐高宗御賜敕封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而水質清澈、奔騰不息的贛江則孕育了以“稻文化”為核心的神秘的贛鄱文明。
四特酒企業理念 四特酒企業理念

四特酒產品

四特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融科研、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大型釀酒企業。主要產品有“珍藏四特、15年陳釀、四特東方韻、10年陳釀、5年陳釀、四特老窖等100多個品種,形成了覆蓋高中低檔、高中低度的產品結構。是江西的最大酒類品牌,中國名牌。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被譽為“江南第一名酒”。
五千年的四特酒史,汲取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印證了中國酒文明發展的每一個腳印。在新時代面前,創新的四特酒正以“王道之酒”的姿態屹立在中國名酒之林。

四特酒行業地位

全國白酒行業第21名(2012年華樽杯數據)

四特酒工藝

四特酒,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以整粒大米為原料,大麴為糖化發酵劑,採用傳統的續渣混蒸、“三進四出”操作,老窖固態發酵,緩氣蒸餾,量質摘酒,分級入庫,經貯存、勾兑等多道程序精工釀製而成,屬“特香型”白酒,其工藝特點為“整粒大米為原料,大麴麥麩加酒糟,紅褚條石壘酒窖,三型具備猶不靠”(三香即醬香、濃香、清香),是我國白酒香型中的一個獨特品種。在同年4月29日召開的"四特酒風格研討會"上,專家們最終做出了四特酒香型的結論:四特酒的香型就是"特型"。同時,專家們還總結了這種香型的風格:"整粒大米為原料,大粬面麩加酒糟,紅褚條石壘酒窖,三香俱備猶不靠。"
著名白酒專家周恆剛在品評四特酒 著名白酒專家周恆剛在品評四特酒

四特酒榮譽

西周之後,四特和和文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歷史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贛中大地上飲酒賦詩,留下傳世之作。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時邀請劉十九的請柬“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以及宋朝陸游的直接讚譽“名酒來清江,嫩色如新鵝。”

四特酒領導讚譽

周總理高度評價四特酒 周總理高度評價四特酒
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廬山品嚐四特酒後,讚譽它“清、香、醇、純——回味無窮”(有人認為這也是“四特酒”名稱的來源之一);1972年,鄧小平同志在樟樹考察時,讚揚它“酒中佳品,味道獨特”。

四特酒所獲稱號

鄧小平同志讚揚四特酒 鄧小平同志讚揚四特酒
四特酒於1963年、1980年、1983年,連續被評為江西省名酒。兩次榮獲江西省優質產品稱號。1984年,在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中榮獲銀盃獎。
2001年6月2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南昌品賞四特酒後,滿意地贊之“名不虛傳、上等好酒”。
在2004年,四特品牌還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歐美、東南業、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被譽為“中國名酒”。
2008年01月10日,林官旺(中國煙花協會會長、滿天飛(中國)煙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來到樟樹品嚐四特酒後,讚譽“人間極品,酒之香妃”。
2011年9月16日在由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和中華品牌戰略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三屆“華樽杯”中國酒類品牌價值評議中榮獲“2011年度中國酒類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品牌”、“2011年度中國酒類十大最具競爭力品牌”、“2011”年度全國白酒品牌價值20強”。
2012年9月26日由中國酒類流通協會、中華品牌戰略研究院主辦的“華樽杯”第四屆中國酒類品牌價值評議成果發佈會在國家會議中心揭曉,四特酒有限公司又榮獲“2012年度中國酒類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品牌、2012年度中國白酒十大最具創新精神品牌 、2012年度中國酒類十大最具全球競爭力品牌”等獎項。

四特酒人物

婁修隆(1874—1950),臨川縣城西鄉婁家村人。生於清同治13年(1874年),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其父見他生性聰明,什麼東西一學就會,所以,儘管祖輩世代務農,家境清寒,還是省吃儉用讓他讀了五年私塾。後來實因年成欠收,才不得不忍痛讓15歲的婁修隆輟學,經在樟樹鎮開酒作坊的鄉親介紹到滿州街“萬成”酒店當學徒。婁修隆進店不久,便迷上了釀酒這一技能。由於他誠實樸素,勤奮好學,很快受到了東家和師傅們的賞識,於是悉心給他傳授釀造奧秘。在三年學徒生涯中,他起早摸黑,刻苦鑽研,虛心求教,熟悉地掌握了釀酒的全部技能。學徒三年期滿,按規定繼續留店工作一段時間,以示酬謝師恩,始能高就。
在留店工作期間,婁修隆並沒有躊躇滿志,仍然在配料,勾兑等工藝方面孜孜不倦的學習和鑽研,練就了一門獨特的‘把式’,只要用勾子盛出白酒,就能從酒花中判別出酒的度數。因此不僅在同行業中嶄露頭角,受到社會人士的喜愛,而且也激發了他那“闖出創新之路”的雄心壯志。大約光緒20年(1894年),一家“陳源茂”酒作坊的少東家陳明道,素知他的為人,也久慕他的釀酒技能,因而採用優待的辦法將他從 “吳萬成”酒店‘挖’了出來,合夥開設新的釀酒作坊,所需投股資金概由陳明道先墊付。這個釀酒作坊的招牌是每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稱之為“源隆”,並由婁修隆具體主持業務。婁修隆鑑於樟樹鎮 生產的小曲酒風味不夠香醇, 色澤不夠清純,於是在運用原來釀製工藝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外地名酒特點,重視勾兑,摻入一定數量的南昌高粱,使釀出來的白酒風味較其他酒作坊的酒高出一籌。結果,投入市場,大受消費者讚賞。數年後,陳明道因父病故,要回去主持老店,婁修隆只好歸還陳明道的代墊股金。此時,店內銀根緊縮,難以為繼,幸得其妻周氏大力支持,將其所有陪嫁金銀首飾和平日積蓄交給丈夫,始解窘迫,得以繼續經營。自此,“源隆”為婁修隆獨家經營,並冠以‘婁’字為記。
婁修隆獨資經營“婁源隆”後,深感運用外地白酒勾兑,極為不利,一是‘南昌高梁’難購,易受制於人;二是運輸困難,成本太高。有這個限制,在市場上就缺乏競爭力,難以揚名。因此他便致力於酒麴製造的改革,但又感到自身力量單薄,在他的提議下邀請“陳源茂”等幾家酒店聯合集資開辦了酒作坊,取名“集義”,打算依靠本地的力量釀造出山西汾酒和湖北漢酒型的優質白酒,作為樟樹鎮十二家酒店勾兑之用,進一步提高樟樹鎮小曲酒的質量,增強與外地白酒的競爭力。然而,事情往往不能盡如人意,由於缺乏技術力量,經驗又不足,加之酒窖新挖,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酒質沒有達到理想水平,銷路滯呆,結果,股東先後退出,只有發起者“婁源隆”堅持到底,艱難維持下去,自此以後,婁修隆總結了經驗教訓,認真檢查了釀造的每個環節,並從新建議高價聘請釀酒技師,進一步研究了制曲技術,採用高粱,糯谷磨碎作原料,實行固定發酵,精心釀造,延長儲存期。由於窖齡已老,酒醅發酵期長,酒麴質量好,釀出的酒格外香醇,色清亮呈淡綠色,既具有汾酒,漢酒的特色,又別於汾酒和漢酒,勾兑出售後,大受消費者歡迎,讚不絕口。從此“婁源隆”名聲遠揚,銷路也越來越好,還遠銷到袁州,萍鄉,臨川等地。年產量高達十幾萬斤。“婁源隆”也就成了樟樹鎮的酒業巨頭。有些酒坊便冒充“婁源隆”的名義外出推銷。於是婁修隆便在自家銷售的酒罈上貼上兩個“特”字作為酒標,表示自己的酒特別優質,風味特別好,同時也跟其它的酒區別開來了。1930年,婁修隆在省垣南昌棉花市開設了一座分店。為了紀念自己在釀酒行業中奉獻了畢生的心血,便把分店取名為‘義成’。把以前的兩個“特”字改為四個“特”字,以示酒比以前更加優質,風味更加好,“四特酒”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婁修隆生產的“四特酒”,一貫講求質量至上,從不馬虎出店。為把好質量關,他事事躬親,尤其是在勾兑方面,由他親自掌管,一定要酒花在勾子中堆而不散,方許封缸。直至垂暮之年,還親臨作坊,狠抓質量,抗戰以後,雖然由於戰亂反動政府苛捐雜税,使釀酒業日趨蕭條,產量一度大減,但酒質仍保持不變。所以不少外地客商到樟樹鎮飲過“婁源隆”酒店的“四特酒”,都極力勸説婁修隆去上海武漢長沙開辦酒廠。由於當時婁修隆年事已高,不便遠行和各種原因,也就沒能去成。
四特酒
四特酒(15張)
婁修隆歿於1950年,享年七十六歲。他為創一代名酒,可謂奮鬥終生,耗盡了心血,終於獲得成功,每當人們談起令人陶醉的樟樹‘四特酒’時,都會懷着崇敬的情意緬懷這位名酒釀造者的豐功偉績。

四特酒鑑別

一、看瓶型 許多名牌白酒都有獨具特色的瓶型。如茅台酒多年來一直使用白色圓柱形玻璃瓶,瓶身光滑,無雜質;瀘州老窖特曲使用的是異彩瓶,瓶底有“瀘州老窖酒廠專利瓶”字樣。假酒則酒瓶瓶形高低粗細不等,外包裝陳舊、無新鮮感,封口不嚴或壓齒不整齊。
二、看印刷 好的白酒其標籤的印刷是十分講究的;紙質精良白淨、字體規範清晰,色澤鮮豔均勻,圖案套色準確,油墨線條不重疊。如有英文或拼音字母,則大小規範一致。此外,有很多品牌白酒在包裝盒或瓶蓋使用激光防偽標誌,如茅台酒,其防偽圖案有“飛天”及“五角星”兩種,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呈現不同的色澤,而且只能一次性使用,稍有損壞就不能復原。
三、看瓶蓋 日前我國的名白酒的瓶蓋大都使用鋁質金屬防盜蓋,其特點是蓋體光滑,形狀統一,開啓方便,蓋上圖案及文字整齊清楚,對口嚴密。若是假冒產品,倒過來時往往滴漏而出,蓋口不易扭斷,而且圖案、文字模糊不清。
四、看包裝 真酒的紙蓋包裝除印刷精美之外,其邊緣接縫齊整嚴密,沒有鬆緊不均留縫隙的現象;有的瓶蓋還用塑料薄膜包裹,其包裝十分緊密無鬆軟現象。
五、看清濁 透過玻璃瓶從外觀上看,白酒應是絕對清澈透明的而且沒有沉澱。越清澈透明越好。可將酒瓶拿在手中,慢慢倒置過來,觀察瓶底部,看看有沒有下沉物質或雲霧狀現象。按照常規,如若酒花呈均勻分佈,上翻密度間隙很明顯,而且酒花慢慢消失,酒液清亮透明,則是優質酒。
六、聞香味 一種辦法是少倒一點兒酒在手上,用兩手摩擦一會兒,使酒生熱,然後聞其香味。一般來説,如果氣味清香,即是上等酒;如果氣味發甜,則是中等酒;如果氣味苦臭,定是偽劣酒。另一種方法是在酒中加一滴食用油,看油在酒中的運動情況。如果油在酒中的擴散比較均勻,並且均勻下沉,則酒的質量較好;如果油在酒中呈不規則擴散狀態,且下沉速度變化明顯,則可以肯定酒的質量有問題。

四特酒價格

品牌概述 行情標題:四特
四特酒的工藝一直與着中華酒文明息息相關,唐時就有“四特土燒”工藝,明時江西的大科學家宋應星還將四特土燒的工藝寫進《天工開物》。一篇《麴櫱》,影響了後來中國白酒的規範化釀造和規模化釀造。
如今,四特酒依然有古法工藝,以整粒大米、優質大麴為原料,汲取與閣皂山九龍泉同脈的地下礦泉釀造,精心勾兑久貯而成,以風味獨特著。
四特20年限量版 四特20年限量版
52°四特二十年限量版 2280元/瓶
52°四特二十年限量版500ml 2280元/瓶
45°四特二十年珍藏版500ml 1080元/瓶
52°四特酒東方韻(國韻)500ml 698元/瓶
52°四特酒東方韻(雅韻)500ml 426元/瓶
52°四特酒東方韻(弘韻)500ml 228元/瓶
52°四特酒紅之運460ml 120元/瓶
52°四特酒竹瓷460ml 98元/瓶
45°四特酒金鐘460ml 65元/瓶

四特酒四特酒品牌文化

四特酒四特源流

商行仁義 酒都名揚
夏為商湯所滅,建立商王朝的成湯深知三苗吳人的野心,於是派使臣出使吳城,希望能永世修好。吳人恨在夏朝,應該説是商湯為三苗吳人報仇了雪恨,於是吳人在商湯仁義的感召下甘願成為商的方國(臣服於商王朝的國家或部落)。根據考證,現今的吳城遺址可能就是當年的方國都城。
和商朝的睦鄰友好讓吳人再次得到了和平的田園生活。這次吳人將自己的四特美酒獻給商王,不是要詛咒商湯的後人亡國,而是心甘情願對商王朝仁義的臣服。
四特美酒獻給商湯之後,很快被商貴族追捧,吳城的四特美酒很快供不應求,於是吳人的方國都城——吳城被商貴族譽為“酒都”。從吳城遺址出土的觚、尊、爵、斝等多種酒器來看,吳人當時的釀酒技術已經十分嫺熟,酒都並非徒有虛名。
“臣”是商朝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的官員,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釀酒的酒正等等。從吳城遺址發現的“臣”字陶片或許正是商朝酒正“臣”子在吳地酒都取酒時留下的痕跡;或許這個“臣”字也印證了吳人甘心稱臣商王朝的寬闊胸懷。
從現今的吳城出土的青銅器來看,吳城的青銅器具有自己獨立的文化風格,但是也受到商文化的影響。這些鏽跡斑斑的青銅,完全見證了吳城作為酒都和商王朝千絲萬縷的歷史史實。
美酒傳承 楚辭為贊
歷史的腳步不斷向前,人類總是用新的發展覆蓋過去的陳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過“牧野之戰”大敗商軍,逼得商紂自焚而亡,青銅時代的商朝被另一個強大的王朝——周所取代。
此時的“四特酒”已不僅僅是吳城或樟樹的四特酒,“酒都”名聲的傳播,產量的增加,使“四特酒”開始走向更為廣大的區域。到了東周,即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樟樹範圍一半屬於吳土一半屬越土,而“四特酒”隨着這些不同分封國所統領的範圍而越傳越廣,隨吳入江浙,隨越入閩粵,隨楚入兩湖。
各國勢力在爭奪鄱贛流域的此漲彼消中,為酒成仇,“酒都”吳城成為各國爭搶的寶地,“四特酒”與“酒都”之名也深深的植入江南各地的文化當中。
到了戰國時期,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實力最為強大,將“酒都”吳城極其周邊地區據為己有,並令吳城常年進奉“四特酒”供楚國貴族階級享用,“四特酒”遂成為楚國的國酒,楚國上層社會奢華風雅的飲酒禮儀給“四特酒”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獨特風格的舞台,同時也在促使“四特酒”不斷向前發展。
屈原年輕時作為戰國末期楚國貴族的一員,也時時沉醉於“四特”的酒香之中,抒發着自己希冀美好楚國永遠強大的情懷。在《楚辭》的《招魂》篇中,屈原描述貴族宴飲四特酒時的場景,就以一句“挫糟凍飲,酎(zhou,重釀酒)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表述楚國貴族們飲“四特酒”時心醉神怡的風雅和情懷。
結緣道教 仙酒頌揚
公元前221年,秦國第一次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秦在吳地即樟樹境內正式設立了新淦縣。
漢朝為鞏固封建制度,在樟樹先後設立新淦縣、新城縣、宜春縣、建城縣、漢平縣,此時樟樹普通百姓的私有財產增加,生活條件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之下,“四特酒”衝破了貴族階層獨享的局面,開始走向民間。
東漢時期,樟樹境內的貴族們使用的酒具是玉器、瓷器,而普通老百姓則普遍採用價格低廉的陶製酒具,“雙耳陶杯”是這個時期樟樹百姓飲酒的主要酒具之一,代表了當時樟樹民間酒文化的興起。
“雙耳陶杯”採用當地的紅土燒製而成,表面覆釉。其形狀扁平,成橢圓型,長邊兩側各有一耳型手柄。雙手拿杯一飲而盡是當時喝酒的方法,體現了古人豪爽的酒風。民間的酒具材質普通,外形簡單,缺少了貴族酒具的精美,卻更體現了一種實用性,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有機地融為一體。
享受到了美酒的香醇,普通百姓生活的改變也促使他們開始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安慰和寄託,神與仙是古人精神寄託的主要方式。在這種情況之下,以“煉丹成仙”為主要內容的道教開始創立並迅速在全國發展起來。
張道陵是道教的創始人,原名張陵,字輔漢,是大漢王朝重臣張良的八世孫,東漢沛國豐縣人。本來是太學書生,生性好學,博採五經,七歲時即能通《道德經》,天文地理無不知曉,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悟道,創立道教,俗稱“五斗米教”。張道陵昇天之後被封為正一真人三天法師,統御六虛,被後世人尊稱為“張天師”。
在成仙之前,張道陵曾遍訪天下名山,苦覓得道之法。後來到有“酒都”之稱的樟樹,禁不住四特美酒的誘惑,在閣皂山下大醉三日,酒醒之後感覺華蓋通明,神清氣爽,頓悟“道、天、地、王(人)”的道教“四大”精髓。此後,張道陵在龍虎山築廬而居,以在樟樹醉飲四特所悟道法,潛心修煉,最終羽化成仙。
張天師因醉飲四特頓悟得道結緣四特酒,此後道教中又有一傳奇人物葛玄也因為四特酒與樟樹結下了不解之緣。
葛玄,字孝先,東漢末年至三國時吳國丹陽人。出身宦族名門,生而秀穎,性識英明。自幼好學,經傳子史,無不博覽,十五六歲名震江左,性喜老、莊之説,不願仕進。十多歲時,俱失怙恃,深感人生無常,乃發心學道。最後終得修煉成仙,被封為“太極仙翁”,世稱“葛仙翁”。
葛玄煉丹的一項重要方法就是“以酒合藥”,因此,他遍訪名山大川尋找煉丹之所,來到有“酒都”美譽的樟樹後,葛玄立刻就被醇香四溢的四特酒吸引了,當其再看到仙氣縹緲的閣皂山時,葛玄決定在閣皂山下鑿丹井,建洗藥池,潛心煉丹修道。
據當地傳説,葛玄法力深厚,來閣皂山前能夠“刺樹出水”,到閣皂山修煉數年之後,葛玄最後得道“刺樹出酒”,用從樹上流淌下來的和四特同宗的美酒做為煉丹、合藥之用。
葛仙翁亦在閣皂山開壇收徒,由此其以四特酒煉丹、合藥的方法也流傳開去。隨着道教的發展,葛仙翁的弟子遍佈中國各地,四特酒的名聲也愈傳愈遠。葛仙翁在閣皂山以酒合藥,不僅讓四特酒名聲遠播,還帶動了當地藥材業的發展。樟樹作為中國“藥都”的基礎正是奠定於此。從此,四特酒與道教、中藥結下不解之緣,“仙酒”亦成為四特酒獲得“酒都”稱號後又一個獨有的榮耀。
田園歸隱 酒詩抒懷
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文化,離不開酒,中國文化中瀰漫着一股濃濃的酒香。詩、酒、文人,三者相依,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道獨特景觀。愛酒成痴、被後人尊稱為“酒聖”的大詩人陶淵明便是這道文化景觀中的一個典範。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諡靖節,別號五柳先生,祖籍宜春,生於南北朝的戰亂時期。眼看朝政日非,“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在彭澤縣令的位子上只呆了一個月便辭官歸隱。
陶淵明就隱居在距離樟樹不足百里之地的南山腳下。“童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這就是他辭官歸隱之時的心情寫照。
樟樹秀美的山水和閒適的生活給陶淵明以詩的內涵,而樟樹盛產的四特酒讓嗜酒如命的陶淵明才思噴湧。陶淵明這樣描述自己寫詩時的情景:“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他寫道:“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回鄉歸隱的歲月裏,陶淵明寫下了大量的詩篇,其中尤以寫酒的詩最多。生當亂世,懷才不遇,又有什麼能夠比美酒更能一解心中的鬱結呢?而盛產名酒四特的樟樹,更是給了陶淵明一個安頓心靈的絕佳之處。真不知道是美酒造就了詩人,還是詩人成就了美酒。
陶淵明曾作《飲酒》詩二十首,“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淵明也曾作《止酒》。“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閒止。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裏。好味止園葵,大懽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名為止酒,卻是“止酒情無喜”。酒終歸是止不了的!
“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於今定何間。故老贈餘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雲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這是陶淵明的《連雨獨飲》。“心在復何言”,默默無語當中體會到的是化然物外的超脱,一切有如禪宗的拈花微笑。
詩人借酒抒懷,透過這詩、這酒,我們彷彿依然能夠與一千多年前的詩人對話,真切地感觸到詩人的心靈與靈魂。
盛世大唐詩酒絕唱
唐朝,這是中國的黃金時代。唐代的中國也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達到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峯。詩與酒就像一對戀人,在此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結合得緊密了。
不論是長亭送別,還是有朋遠來;不論是月下徘徊,還是高樓夜宴;不論是寄懷抒志,還是孤帆羈旅;不論是吳宮燕市,還是大漠窮塞。都一樣地少不了酒,也不能沒有詩。
詩與酒在詩人的身上匯合了:詩是詩人靈魂的獨白;酒是詩人靈感的催化劑。酒、詩、詩人,在唐朝這個燦爛的時代,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為中國文化譜寫了最為絢麗的一章。
以酒都聞名的樟樹不僅僅是一個能產美酒的地方,酒文化的薰陶,讓樟樹和四特酒在唐朝這個中國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著名詩人白居易就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在這裏一住就是四年。在此期間,白居易尤其醉心於四特酒。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天,這年天氣寒冷,有人給白居易送來一罈四特新酒。白居易於是給好友劉十九寫了一首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作為請柬。白居易的後人便在“酒都”樟樹之旁定居下來,繁衍生息。而這些白氏後人仍居住在樟樹的東鄉縣黎圩鎮侯橋村。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另外一個大文豪、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之一韓愈也來到了江西,就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韓愈是好酒之人,曾有“有酒不飲奈明何”的千古名句。
韓愈在袁州刺史任上僅有短短九個月,但就在這九個月時間裏,韓愈就為當地百姓做了兩件大好事:一件是放奴婢,將抵債奴婢一律放回到父母身邊,所欠債務一筆勾銷,共解放奴婢732人;二是興書院,重視文教,倡導務實文風,帶動和培育了盧肇、易重、黃頗等一批學子。
由於一心為民造福,韓愈贏得了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在其卸任臨走之時,百姓夾道相送,對於所送的禮物,韓愈一概謝絕,卻唯獨留下了一罈四特酒。此後,韓愈仍念念不忘袁州故舊,不忘四特酒,這便有了《酬馬侍郎寄酒》這樣的感懷之作。
唐朝一代名相李德裕,在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也被貶至江西,任袁州長史。李德裕到了袁州之後,居住於城北的化成巖。李德裕經常在化成巖邀集本地的士子以飲酒賦詩為樂。化成巖附近有一塊石頭,名叫“醒酒石”,傳説能夠醒酒。盡歡之後,喝醉了的李德裕往往就躺在這醒酒石上,而不知東方之既白。
鄭谷,字守愚,今宜春市袁州區西門人,生於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他科舉、仕途都頗為坎坷,先後十次應考,到40歲才金榜題名,而後又由於時局動盪,在官場上一直鬱郁不得志。雖然仕途不順,但是鄭谷在詩文方面的成就卻是非凡,《全唐詩》中就收錄有他的325首。其中《鷓鴣》被譽為警絕,因此他亦被人稱為“鄭鷓鴣”。
鄭谷亦好酒,作為宜春人,尤其鍾愛四特酒。有酒必然有詩,鄭谷飲酒詩中,有“欹枕高眠日午春,酒酣睡足最閒身”、“ 春卧甕邊聽酒熟,露吟庭際待花開”充滿閒情逸致的句子,但經歷的坎坷,使他的飲酒詩中更多的是類似“不嫌蟻酒衝愁肺,卻憶漁蓑覆病身”、“潸然四顧難消遣,只有佯狂泥酒杯”這樣感傷的句子。透過這些詩,我們彷彿看到酒入愁腸的詩人,胸中充滿了壯志難酬的鬱悶與無奈。
在唐朝,不僅僅是文化的空前繁榮,釀酒技術上也出現了一些重大突破。在唐朝以前,酒的釀造一直延用釀造酒的古法,即將大米或糯米蒸熟,加粬發酵而成。在唐朝,釀酒業高度發達的“酒都”樟樹首先出現了蒸餾法釀酒。與釀造酒相比,蒸餾法採用加熱的辦法釀酒,能提煉出更高純度的酒,這樣釀造出來的酒,酒度更高,香味更濃,而且勾兑的方式更為多樣化,能調製出更有特點的酒。在唐朝後期,“四特土燒”(當地人叫“四特土燒”,其它地方亦稱“清江土燒”)已見於典籍記載。“燒”為加熱的意思,因此,使用蒸餾法加熱釀造的酒被稱為“燒酒”,也就是我們所説的白酒。“四特土燒”的出現開創了中國白酒業嶄新的歷史。
酒都藥市,兩宋雙壁
在樟樹,由葛仙翁傳下來的“以酒合藥”的傳統讓藥酒也成為樟樹民間一絕。“藥酒不可分”、“藥與酒一體”已經成為樟樹民間共同的觀念。到了北宋時期,樟樹的藥材與釀酒共同發展,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樟樹設“藥市”。“酒都”、“藥市”交相輝映,樟樹經濟盛極一時。南宋詩人宋遠寫詩追憶當時情景“更與誰題詩藥市,沽酒新豐。”
唐朝發明的蒸餾釀酒法,到了北宋時期開始逐步取代傳統的釀造法。南宋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之後,統治區域限於江南一帶,“四特土燒”作為江南燒酒鼻祖,迅速推廣到江南的廣大區域。
宋朝是一個文風鼎盛的朝代,四特土燒與文人的緣分依然像以前一樣一脈相承。
朱熹,號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他總結了北宋以來理學的所有成就,並由此創立了“閩學”學派,成為理學之集大成者。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縣)地方官。此後曾先後兩次來到閣皂山道德宮講學。講學之餘,樟樹的四特土燒也助朱熹留下了不少詩作。閣皂山鳴水橋處仍留有朱熹的對聯“水流激石如飛雪,樹影連山欲化雲。”另外一首七律《題崇真宮》是朱熹講學完畢,酒別閣皂山時所做。詩曰:“蹬道千尋風滿林,洞門無鎖下秋陰。紫台風去無關遠,丹井龍歸地軸深。野老尋真混有意,道人謝客亦何心。一尊底處酬佳節,俯仰山林慨古今。”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詩人陸游來到撫州(今江西臨川)任江南西路平茶鹽公事。在撫州,陸游喝到了來自樟樹(當時稱清江)的四特土燒。喝完之後,詩人大為讚歎,“名酒來清江,嫩色如新鵝。”雖未親臨樟樹,詩人的心早已隨四特酒飛到了贛江邊。
南宋最後一個對四特酒念念不忘的詩人是生於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的文天祥。在任任贛州知州期間,面對奸臣當道、國之將亡的局面,文天祥憂心如焚。為了尋求心靈的解脱,文天祥多次到閣皂山遊覽。在閣皂山,崇真宮的孫道長成為了文天祥的知交。雖遠離廟堂,但是心憂國事,二人常在閣皂山飲酒賦詩,以消胸中愁緒。閣皂山鳴水橋上的題字以及“鳴揚萬壑,水擊千巖”的對聯,相傳便是一次文天祥與孫道長對飲四特酒,酒後所寫。
四特土燒,明著揚名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朝剛剛建立,朱元璋就在樟樹設立了臨江府。隨着明朝統一全國,社會環境穩定之後,以“酒都”和“藥市”聞名的樟樹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到明宣德四年,樟樹、臨江兩鎮都成為當時全國33個課税重鎮之一,並與景德鎮、吳城鎮、河口鎮並稱為江西四大名鎮。
此時的樟樹“四特土燒”已經遠銷江南各地,高據着江南白酒的龍頭位置。樟樹四特土燒的蒸餾釀酒法,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成熟的水平。而此時,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對“四特土燒”的釀造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這位科學家就是寫下了《天工開物》這部科學鉅作的宋應星。
通過虛心學習,宋應星瞭解了四特酒各個釀造環節的技術,並特別研究了四特酒酒粬的製造技術。以在樟樹對釀酒技術的研究為基礎,在《天工開物》中,宋應星專門寫了一章《麴櫱》記述酒母、藥用神曲及丹曲(紅曲)所用原料、配比、製造技術及產品用途。
《天工開物》使得四特土燒的釀造技術由樟樹傳播到了全國,對中國白酒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國內許多白酒都因此借鑑了“四特土燒”的釀製技術。
正本清源,復興四特
清朝時,樟樹保持了明朝的建制,仍設臨江府清江縣。“酒都”、“藥市”依然是樟樹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
當時樟樹碼頭常常是千帆林立,江邊老街的茶樓酒館並相排列達十幾裏,且終年座無虛席。樟樹的釀酒業不斷壯大,鎮內的釀酒作坊就已經達到十幾家,全鎮年產酒量高達200萬至300萬斤。
但是一直到清末,傳承了三千年的四特酒,仍然是樟樹民間眾多酒坊產品的統一叫法。雖然從整體上,樟樹各家酒坊的四特酒風格基本一致,酒質也都屬上品之列,但是難免有一些以次充好的產品對四特酒的聲譽產生了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正本清源的任務被一個叫做“婁源隆”的酒坊完成了。
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做婁德清的小夥子,在當時樟樹鎮滿洲街的一家“萬成酒店”當學徒。他聰明好學、勤奮刻苦,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四特土燒”的傳統釀造技術。他又是一個有抱負的人,決定要幹出自己的一番事業來。於是,在積累了幾年的經驗滿師之後,他憑藉自己出色的技術能力,與陳源茂酒店合夥經營成立了一家“婁源隆”酒店。
初期,“婁源隆”酒店採用“四特土燒”傳統的小粬釀造蒸餾白酒的工藝,雖然酒質優於鎮上其他酒店的酒,但是沒有從根本上產生差別,因此,酒店的經營也沒有太大的發展。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婁德清首先從傳統四特酒釀造方法中挖掘,不斷研究借鑑以前的釀酒法和其他酒家的釀酒法,進一步改進了制粬、發酵、蒸餾等工藝。憑藉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婁源隆的酒終於在整個樟樹鎮中脱穎而出。
在婁德清的研製過程中,合作伙伴陳源茂酒店退出,他於是獨立經營。憑藉着新改進的優質四特酒,“婁源隆”的顧客越來越多,銷路激增,“婁源隆”名聲大振,一躍而成為樟樹鎮的酒業巨頭。
隨着“婁源隆”的壯大,市場上開始出現了一些冒充“婁源隆”名號出售的四特酒。為了與這些假冒產品區別開來,婁德清便在 “婁源隆”的四特酒酒罈上貼上了四個“特”字,表明這是真正純正的“四特酒”,又表明此酒特別優質。
從此,“婁源隆”成為了千年酒都樟樹四特酒釀造的代表者。“婁源隆”的四特酒銷路越來越好,業務迅速擴展到江南各省,成為江南首屈一指的賣酒大商號,並在南昌、湖南、湖北、福建、浙江等地設了十多家分店。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婁源隆”的四特酒年產量已經高達幾十萬斤。
承前啓後,改進工藝
經過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和八年的抗日戰爭,婁源隆的銷量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到建國前,市場範圍基本上收縮到了江西省內,但是四特酒的獨特釀造工藝仍然保存了下來。
1952年,為挖掘和恢復傳統名產四特酒,樟樹市國營煙酒專賣公司成立,對“婁源隆”實行贖買政策,籌建了樟樹酒廠,開始重新發掘、研製和擴大四特酒的生產。
創業初期的條件是艱苦的,物資匱乏、設備簡陋,幾位創業者在艱難中創造着奇蹟。1958年,幾位師傅釀成了完全符合傳統風味和質量的四特酒。1959年,開始投入大量生產,達到年產四特酒100噸的能力。
為了進一步提高酒的質量和改善酒的口味,20世紀60年代,廠裏委派幾位經驗豐富的釀酒師傅對四特酒的釀造工藝進行了進一步改良,在保持傳統技術特點的基礎上,又創造了一些新工藝,最終形成了四特酒獨有的白酒釀造工藝:以整粒大米為原料固體發酵,麥麩、麪粉加酒糟做大粬,使用紅條石做酒窖。

四特酒古法工藝

――釀酒古法起源於此
江西地域的悠遠酒史:吳城地域正是上古時代傳説中儀狄所在的區域。東漢説文》有“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陶淵明《集述酒詩序》有“儀狄造酒,杜康潤色之。”的描述,證明江西地區是中國酒的起源地。
樟樹地區3500年史蹟吳城、築衞城遺址的出土器物(陶豆、壺、鬹等酒器)可作為江西地區酒文化發達的證據。
禮記·鄉飲酒義》記述了華夏先民的敬老之禮,以酒為儀,以豆為器:“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釀酒古法興盛於此
宜春地區在晉代已是貢酒產地,歷史地位長達千年
晉書·地道記》:“宜春縣出美酒,隨歲貢上。”
舊唐書》卷一零五、《新唐書》卷一三四載: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鑿運河長安,江南漕船三百艘滿載各郡名產進獻,皇帝詔羣臣臨觀,豫章郡船載江西名酒貢奉。皇帝嘆曰“萬代之利”。
《新唐書·地理志》:“有宜春酒,釀酒入貢。”
太平寰宇記》:“宜春酒酎隨歲舉上貢。”
――古法由天工開物傳揚
江西曆史上酒業的發達居全國之冠
《新唐書·王仲舒傳》:“江西傕酒利多他州十八”,江西酒產量遠高於全國各地。
陸游《對酒》:“名酒來清江,嫩色如新鵝”。
文獻通考·徵榷考》:元世祖時江西每年酒課11萬7千錠,全國酒課468554錠,江西幾佔1/4,江西白酒成為天下第一。
天工開物》之《乃粒》《曲糵》《陶埏》篇記載樟樹地方制酒法,釀酒古法隨《天工開物》的流傳而名揚海內外。

四特酒傳世特香

四特酒以其獨特的釀造工藝、優質的產品,不僅獲得了偉人的讚譽,在市場上也有非常良好的表現,但是從建國初一直到1984年,四特酒始終在國家組織的白酒評比活動中未被提名。
通過研究,四特人最終明白問題出在香型上。當時中國白酒界公認的白酒香型有五大類:清香型、醬香型、濃香型、米香型和兼香型。四特酒雖然品質優良、工藝獨特,但不屬於以上任何一種香型,而所有被評為國優的白酒都有自己獨特的香型。
四特酒的香型歸屬於哪一種呢?
四特首先找到了中國白酒界的泰斗、時任中國白酒協會副會長的沈怡芳。1987年4月,沈怡芳特意品嚐了四特酒。經望、聞、品之後,沈怡芳認為四特酒確是好酒,但對四特酒到底應該屬於什麼香型也頗感迷惘。
雖然沈老先生一時也難下結論,但由此勾起了他強烈的好奇心。四特酒的香型問題不僅為四特人所關注,也成為沈怡芳關注的一個問題。
1988年1月26日,沈怡芳親自來到四特酒廠進行了考察。通過察看四特酒生產車間和與技術人員的交流,沈怡芳對四特酒獨特的釀造工藝有了深刻了解了。對這次考察,嚴謹的沈先生得出的結論是:“四特酒既不像濃香型,也不像醬香型,清香、米香都不像,是個‘四不像’的酒。所以,應該考慮其他香型。但該定什麼香型,仍還定不下來。”
1988年3月8日,四特北京召開了四特酒質量彙報會。沈怡芳在會上首先系統介紹了自己在四特酒廠實地考察的情況。然後,到會專家對四特酒從色、香、味、型各個方面進行了品評。對四特酒的香型,專家們爭議頗多。有的認為:四特酒清香、優雅,可以名之為優雅型;有的認為:應該叫清雅型;還有的認為:四特酒產於江西,乾脆就叫贛型。最後,中國首席白酒專家周恆剛先生提議道:“叫特型最好,四特酒就是特嘛。”周恆剛的提議,獲得了到場大多數專家的初步認同。
1988年4月26日,周恆剛、沈怡芳、曹述舜、於樹民、金鳳蘭、金佩璋、陶家馳等全國知名白酒專家齊聚四特酒廠,對四特酒的香型進行確認。經過3天的實地考察,在同年4月29日召開的“四特酒風格研討會”上,專家們最終做出了四特酒香型的結論:四特酒的香型就是“特型”。同時,專家們還總結了這種香型的風格:“整粒大米為原料,大粬面麩加酒糟,紅褚條石壘酒窖,三香俱備猶不靠。”
對四特酒“特香型”的認定,確定了四特酒在中國白酒行業的獨特地位,推動了四特酒在新時期的發展。

四特酒名人品評

【酒中佳品味道獨特
——鄧小平同志在樟樹考察時高度評價四特酒
清香醇純,回味無窮
——周恩來總理在廬山會議上熱情讚美四特酒

四特酒全國招商會

2019年9月4日,四特酒“中國特香型白酒高峯論壇暨四特酒超級單品全國招商會”走進河南鄭州,將目光瞄準極具開放性與消費潛力的中原市場,與其他全國性品牌正面競爭。
此次招商會,四特酒將四特東方韻這一大單品推向市場前線,承擔起渠道開拓、消費者認可度等重任,擔任起市場“突破手”的角色。
活動上,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市場部總監熊凌雲揭示了四特東方韻新品的二次佈局路徑,包括2021年要實現單系列銷售30億+,豐富、打造國韻系列產品線,全面佈局600+次高端/高端價格帶,精心培育全國市場1000+四特東方韻專營客户,打造10000+核心終端體系化支撐等戰略目標。 [2] 

四特酒社會評價

2019年,獲評艾媒金榜(iiMedia Ranking)發佈的《2019新春白酒品牌排行榜》TOP15。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