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無色定

鎖定
四空定又名、四空處定。指超離色法系縛的四種境界。即由思惟四無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於此四無色界,則必須修習四無色定;換言之,四無色定,乃對治色法之繫縛,滅除一切對外境之感受與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達到的清淨無染、虛空靜寂的精神境界。此四無色定各有兩類情形,即:一、生於四無色界的“生無色”,於此之時,定心現前,故得定之名。
中文名
四無色定
別    名
四空定
含    義
指超離色法系縛的四種境界
出    處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目錄

四無色定定義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又作四空定、四空處定。指超離色法系縛的四種境界。即由思惟四無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於此四無色界,則必須修習四無色定;換言之,四無色定,乃對治色法之繫縛,滅除一切對外境之感受與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達到的清淨無染、虛空靜寂的精神境界。此四無色定各有兩類情形,即:一、生於四無色界的“生無色”,於此之時,定心現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證所得;蓋假令其身雖猶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證而現起無色界之定心,則亦得無色之果,稱為“定無色”。此四無色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參見:分釋)
FROM:佛光大辭典
梵語
catasra a^ru^pya-sama^pattayah!。又作四空定、四空處定、四無色。指超離色法(物質)繫縛之四種境界。即由思惟四無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於此四無色界,則必須修習四無色定;換言之,四無色定,乃對治色法之繫縛,滅除一切對外境之感受與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達到的清淨無染、虛空靜寂之精神境界。此四無色定各有兩類情形,即:(一)生於四無色界之“生無色”,於此之時,定心現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證所得;蓋假令其身雖猶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證而現起無色界之定心,則亦得無色之果,稱為“定無色”。
據法藴足論卷八無色品、大智度論卷十七等載,此四無色定即:(一)空無邊處定,又作空處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禪,滅除障礙禪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間為無限大”,亦即思惟空無邊之相。(二)識無邊處定,又作識處定。此定超越空無邊處定,而思惟“識為無限大”,亦即思惟識無邊之相。(三)無所有處定,又作少處定。此定超越識無邊處定,與無所有相應,即思惟無所有之相而安住之。(四)非想非非想處定,又作非有想非無想定。此定超越無所有處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無明勝之想,故異於滅盡定;亦非無想,故亦異於無想定。
四無色定各以其自體而言,皆稱為根本定;接近根本定前之預備階段,稱為近分定,或加行定。加行,即事先加功用行之意。其中,空無邊處定之近分定,系緣欲界第四禪之色相以修行厭離,而尚有色想;然其餘三定之近分定及四定之根本定則全無色想,故四定仍總稱無色定。又非想非非想處定系依定之自相而立名,其下三定則依加行而立名。
四無色界
為脱離色法系縛之四種境界。又稱四無色、四無色天、四無色處、四空處、四空天。四無色界名稱配於四無色定,依次稱為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有頂天)。悉以無色為特點,既無自然國土與居處宮室,亦無色礙之肉身,僅以眾同分、命根等假和合為體。此外,將三界分為九地時,四無色界則稱空無邊處地,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地,相當於九地中之後四地。(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經、坐禪三昧經卷下、俱舍論卷二十八、顯揚聖教論卷二、禪法要解卷下、法界次第初門捲上之下)(參見:無色界定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禪定之一種。指四種無色界之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乃思惟空無邊處等四無色界所得之定。故又稱四空處定、四空定。
(1)空無邊處定︰又名空處定。謂超越第四靜慮,滅眼識相應之色想,耳等四識相應之有對想,及所有不善想,乃至障定的一切想,唯思惟‘空無邊之相’而安住之。
(2)識無邊處定︰又名識處定。謂超越空無邊處,更思惟‘識無邊之相’而安住之。
(3)無所有處定︰又名少處定。謂超識無邊處,破其識相,更思惟‘無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4)非想非非想處定︰又名非有想非無想定。謂超無所有處,更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而安住之。此‘非想非非想定’無明勝之想,故異於滅盡定,又非無想,故不同於無想定。
又,此四定各有二種,一者在無色界所生,稱‘生無色’。蓋無色界亦如色界,可為定地,定心現前,故得定名。二者非由生得,系由修習而得,稱‘定無色’。蓋身雖處欲界散地等下地,但心現無色界之定心,故得無色果。此‘定無色’之體與色界定同為善心一境性,而無色界因無色藴,故‘生無色’之體唯受、想、行、識四藴。
關於修何等加行始可入此四無色定,《法藴足論》卷八〈無色品〉釋之雲︰初修業者,先應思惟第四靜慮為粗苦障,次應思惟空無邊處為靜妙離。此時,若心散亂,馳流餘境,不能一趣,不能守念,則不能修空無邊處定。待攝心不散亂,能令一趣,住念一緣,即思惟修習無邊處定相。如是思惟發勤精進,勵意不息,是名空無邊處加行,亦名入空無邊處定。既入,由多修習故,令心安住無退,是名已入空無邊處定。乃至超一切種空無邊處,入識無邊處,漸舍空無邊處。思惟空無邊處為粗苦障,謂識無邊處為靜妙離,如前修習識無邊處之加行,入識無邊處定。乃至超一切種識無邊處,入無所有處。思惟識無邊處為粗苦障,謂無所有處為靜妙離,亦如前修習無所有處之加行,入無所有處定。乃至超一切種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思惟無所有處為粗苦障,謂非想非非想處為靜妙離,亦如前修習非想非非想之加行,入非想非非想定。
依《俱舍論》卷二十八所説,前三定乃約其加行而立名。因其次第修加行時,思惟無邊之空、無邊之識及無所有,故立空、識、無所有等名。而第四定,乃約‘想’之當體而立名。蓋此定無明勝之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故名非非想。
此四定雖總名為‘無色’,然空無邊處定之近分定,緣第四靜慮之色相而厭離,故尚有色想,而餘三定之近分定及根本定則全無色想。
◎附︰木村泰賢着·歐陽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第三篇第四章(摘錄)
與此四禪定相併重,佛陀所推獎之另一方式即所謂四色定(a^nu^pa)是也。相傳第三之無所有定,乃學自阿邏羅迦羅摩。第四之非非想定,則學自鬱陀迦羅摩子。(中略)其初雖專為修定觀方便所用,迨後與四禪相締結,遂稱之為四禪無色定。四無色定者,即︰(1)空無邊處定(aka^sa^nan~caya^tana)(2)識無邊處定(vim~n~a^na^cayatana)(3)無所有處定(akin~-can~n~a^yatana)(4)非想非非想定(nevasan~n~a^-nan~n~a^yatana)。
第一空無邊定者,勘破一切物質觀念,僅念無邊之空間,心中隔絕外界差別相之修行。第二識無邊定者,更以之接觸於內界,而念識之無邊,屏除識中所起差別相之觀念法。第三無所有處定者,更進而超越空間與識,以至於無一切存在之觀法,最後非想非非想定者。前之三定,雖在泯滅內外之差別相,以至於所謂真空。然尚有‘一切空’想,故須再進至於無想亦非無想而修煉之,即完全洞澈一切空觀念之三昧法。比於四禪之富於觀智,則專為傾向於止之一方者是矣。
上之四禪無色定,初以適應於各別方式。佛陀雖亦於種種場合,嘗分之為二,謂此兩者無關係,然其合為一系列,由四禪進而説四無色之處,亦殊不少。如《中阿含》卷四十二〈分別觀法經〉,即其一例也。是時合此兩者,通常特名之為八等至(samapttiva)。蓋佛陀之教理,迨及次第整理,爰有此兩方式之結合耳。由是此四禪四無色,遂視為一切佛教禪定法之根本。如為世界觀之慾界、色界、無色界等,實亦適應於此種禪的階級所構成。三界者,雖曰輪迴之境,然自修道之道程觀之,要以解脱界為最高。顧所以認為有至此之過程,其根據亦在此也。

四無色定與之相關

四禪定
又復何名為四禪定。謂
離諸欲及諸染法。斷除疑惑分別之想。
是名第一 離生喜樂定
複次離欲斷除分別想已。當於外法悉皆泯絕。內復寂定。攝內外法。悉皆歸一。
是名第二 定生喜樂定
複次舍於喜樂思念之想。於身喜樂。而無所受。
是名第三 離喜妙樂定
複次舍苦樂法。無憂喜想。諸法清淨。
是名第四 舍念清淨定。
如是名為四禪定法
四無畏
復何名為四無所畏。謂
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以自智。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作師子吼。轉妙法輪。無有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而能等者。
是名如來 一切智無畏。
如來已得安樂寂靜無上勝處功德果法。諸漏已盡。種習俱亡。
是名如來 漏盡無畏
如來複為諸聲聞眾。開示苦道。説離煩惱盡苦邊際。
是名如來 出苦道無畏
如來複為諸聲聞。説所有障法。令彼出離。
是名如來 障道無畏。
如是名為四無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