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方城遺址

鎖定
四方城遺址,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保靖縣遷陵鎮要壩村,是戰國至漢朝的古遺址。 [1] 
四方城遺址地處酉水河中游北(左)岸。整個遺址包括:四方城遺址、漢代青銅冶煉遺址、戰國糧窖遺址和戰國、漢代墓羣,總髮掘面積達4千平方米。城址坐北朝南,分佈在高出酉水河30米的第二台地上,因顯現的輪廓呈方形故名,在城址內發現大量板瓦、筒瓦,呈水平分佈,瓦礫下層均系夯築土層。墓葬區分佈在城址的西、北和東面,面積約200多萬平方米,已清理戰國、漢代、晉、唐、宋墓葬95座,以及戰國糧窖1處、東周遺址1處,春秋時期溝1條,漢代青銅冶煉遺址1處,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該遺址是湘西乃至武陵山地區已發現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古城遺址。它涵蓋了酉水流域古代文明的全過程,保留了一個完整的封建時代城市考古標本,被專家譽為“開啓湘西古文明的金鑰匙”。在酉水流域具有對當時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史等諸多方面更為深入研究的學術價值。 [1]  [3-4] 
2013年5月,四方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四方城遺址
地理位置
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保靖縣遷陵鎮要壩村
所處時代
戰國至漢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70-1-370

四方城遺址歷史沿革

1979年,四方城遺址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州革發[1979]029號文件)公佈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當時公佈的名稱為“漢代遷陵古城遺址”。 [1] 
1993年,保靖縣旅遊開發辦、公安局、文化局、政協文史委聯合下發《關於保護酉水保靖河段的巖葬、摩岩石刻、古建築及古建築遺址等文物單位的規定》(保文聯字[1993]1號)的文件,要求切實加強四方城遺址主體及周邊崖墓等文物單位的保護與管理。 [1] 
2014年1月18日,保靖縣人民政府發佈《關於加強四方城遺址保護管理》的通告,並樹立通告牌。 [1] 
2017年3~4月,為配合保靖縣酉水明珠工程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湘西自治州文物局、保靖縣文物局業務人員對四方城城址南台地和周邊墓羣進行了全面地調查普探和重點勘探。 [1] 
2018年7~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據最新的設計方案對原調查勘探成果進行了複核,並開展了相應的文物調查勘探。 [1] 
2019年5~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湘西自治州考古所、保靖縣文化旅遊廣電局、花垣縣苗族博物館等單位業務人員,在洞庭路工程範圍(線路樁號K1+650-K1+950)內對涉及的洞庭墓羣開展考古發掘。 [1] 
2021年6~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湘西自治州考古所、保靖縣文化旅遊廣電局等單位業務人員,對洞庭路南面區域考古發掘。發掘共佈設探方22個,發掘面積約550平方米,發掘西漢至東漢墓葬8座(編號M146~M153),同時清理了疊壓於鄉村公路之下2020年度未能發掘的M83、M90、M91、M92、M101等5座墓葬墓道。 [3] 

四方城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四方城遺址文物點分佈圖 四方城遺址文物點分佈圖
四方城遺址本體包括城址區、戰國糧窖遺址、漢代青銅冶煉作坊遺址與17個墓羣,總面積367.6公頃。 [1]  [4] 
城址區
城址區地勢北高南低,由南北兩個台地和連接兩台地的緩坡帶組成,城址外側有城壕,總面積12.09公頃。北台地高出四周,近方形,四周有城牆圍合,為城內範圍,台地東西殘長約238米,南北殘長約265米,海拔約約224米,面積約63070平方米;南台地呈長方形,東西殘長約268米,南北殘寬約145米,海拔212~202米,面積約38860平方米。城址區南面台地海拔205米以下為鳳灘電站庫區淹沒範圍。經考古勘探,南台地南緣靠近酉水河岸還發現有遺存,推測酉水水位線以下還存在有相關遺蹟,尚待進一步的考古工作。兩台地之間緩坡段寬約60米,垂直高差12米多,人工利用原生基岩在緩坡地段開鑿的道路連接南、北兩台地。根據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截至2019年,確定有南門和東門兩個城門門道。現北面和西面城壕為池塘和水稻田,長年積水,東面城壕南段清晰可辨出城壕的走向,為幹壕。 [1]  [4] 
戰國糧窖遺址
戰國糧窖遺址位於城址外東約50米,平面呈方形,殘邊長約4米,半地穴式,窖底至地表殘高1.2米。 [1]  [4] 
漢代青銅冶煉作坊遺址
漢代青銅冶煉作坊遺址位於城址外東北約40米,平面呈方形,殘邊長約3米,半地穴式,殘深1.9米。從有規律排列的柱洞分析,兩處遺址的地面建築均為四面坡水攢尖式木架結構。 [1]  [4] 
墓羣
保靖四方城洞庭墓羣墓葬分佈圖 保靖四方城洞庭墓羣墓葬分佈圖
墓羣分佈在城址區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列入已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方城遺址內的墓羣有十七個,包括有廟堡墓羣、巖殼堡墓羣、歇鐵墓羣、麻慄堡墓羣、貓兒屋場墓羣、王堡墓羣、沙坪墓羣、上大枯墓羣、乳香巖墓羣、泡兒枯墓羣、辛吉枯墓羣、非山枯墓羣、桐其墓羣、汰乃枯墓羣、彭家園墓羣、女巴枯墓羣、洞庭墓羣。2019年,因配合保靖酉水明珠工程路網建設項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洞庭墓羣東北部。此次共發掘的30座墓葬,時代自西漢延續至東漢,大致可分為西漢早期、西漢中期、西漢中晚期、西漢晚期至新莽、東漢這五個階段。
西漢早期M63(西南→東北)(出陶鼎1、盒1、方壺1) 西漢早期M63(西南→東北)(出陶鼎1、盒1、方壺1)
西漢早期墓葬以M58~M64為代表。製作簡陋,體量偏小,多為單棺。隨葬器物較少,多為滑石璧、1~2套陶質鼎、盒、方壺、圓壺的器物組合,少數僅為1~2件生活用器陪葬,反映了西漢早期國力贏弱、民生維艱,但禮制規範的社會形態。
西漢中期M66(西南→東北)
西漢中期M66(西南→東北)(2張)
西漢中晚期墓葬以M68、M75、M76為代表。製作講究,體量較大較深,多有棺槨。器物豐富,有滑石璧、鼎、盒、方壺、圓壺、盆、盤、罐、缽、甑、爐、灶、硬陶罐等。其中鼎、盒、方壺、圓壺的禮器組合已不規範,或有逾制,盒的數量明顯減少,同時日用陶器和模型明器數量增多。西漢中期M66有棺槨,器物置於棺外、槨室頭廂。中晚期M76,有棺槨,墓主隨身器物放於棺內,其它陪葬置於槨室一側。
西漢晚至新莽M77(北→南) 西漢晚至新莽M77(北→南)
洞庭墓羣西漢晚至新莽墓葬以M71、M72、M77為代表。製作略顯粗糙,體量偏小,多有棺槨。隨葬器物略豐富,有滑石璧、鼎、方壺、圓壺、罐、缽、杯、灶、井、舂等,禮器類不再成組出現,多隻有壺,日用陶器和模型明器數量減少,鐵劍、刀類較多。西漢晚至新莽M77為夫妻合葬墓,一槨,雙棺並列。
東漢磚室M79(東→西) 東漢磚室M79(東→西)
東漢墓葬以M79為代表。製作考究,墓頂封土較厚,其下為磚券。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後室組成,器物大部置於前室,有滑石璧、鼎、盒、圓壺、譙壺、缽、燈、倉、井、灶、磨、雞、屋、硬陶壇、罐、鐵劍等,此時鼎盒類禮器器型已發生較大變化,模型明器種類增多,硬陶壇罐類亦增多,鐵器類沿用。東漢磚室M79,單棺,器物多置於前室,棺木放於後室。 [1]  [4] 

四方城遺址文物遺存

四方城遺址出土陶器有鼎、盒、方壺、圓壺類禮器組合,罐、缽、杯、盤、譙壺類生活用器,以及倉、井、灶、雞類模型明器;銅器有鼎、盒、方壺、圓壺類禮器組合,盆、缽、盤、博山爐、鏡、帶鈎為主的生活用器,以及柿蒂紋銅飾、泡釘等;鐵器有劍、刀、削、臿等;玉石器類以滑石器為主;有璧、鼎、盒、方壺、圓壺類禮器;杯、盤、勺、案類生活用器;灶、磨類模型明器;貨幣有五銖錢、泥金餅等;其它的則為金器、礫石、人骨等。 [1]  [5] 

四方城遺址研究價值

四方城遺址有較豐富的地下遺存,是研究當地土著文化以及戰國楚、巴、濮等文化關係多元一體的重要資料和物證,在研究湘西區域性考古學文化序列和認識當時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四方城遺址地理位置優越,文化背景獨特,在湘西地區佔有其重要歷史地位。遺址地處酉水中游,其與下游的古丈白鶴灣、永順的王村和上游的龍山裏耶、大板以及保靖的魏家寨等重要遺址及古墓羣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文化整體,時代延續脈絡較清晰,文化現象較豐富而複雜,進一步加深對該遺址的認識,有利於展開各學科的深入研究。 [1]  [4] 

四方城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四方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四方城遺址旅遊信息

四方城遺址地理位置

四方城遺址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保靖縣遷陵鎮要壩村

四方城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保靖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四方城遺址,路程約6.9千米,用時約12分鐘。

四方城遺址所獲榮譽

2024年2月,四方城遺址入選湖南省第一批省級大遺址名單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