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戰之地

鎖定
四戰之地(拼音:sì zhàn zhī d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商鞅《商君書·兵守》。 [1] 
四戰之地指四面受敵的戰略要地。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 [1]  [4] 
中文名
四戰之地
拼    音
sì zhàn zhī dì
近義詞
四戰之國
出    處
《商君書·兵守》
注音字母
ㄙˋ ㄓㄢˋ ㄓㄧ ㄉㄧˋ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

四戰之地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先秦·商鞅《商君書·兵守》:“四戰之國貴守戰,負海之國貴攻戰。” [1] 
  • 演變過程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呂布傳》:“君擁十萬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四戰之地”。 [1] 

四戰之地成語故事

樂毅是戰國時候著名的將領,他以多謀善戰而聞名於諸侯。燕國燕昭王當政的時候,為了報齊國的仇,屈身下士,廣招賢者,委任樂毅為上將軍,征伐齊國。 [2] 
樂毅聯合趙國、魏國、楚國共同對付齊國,趙惠文王還把相國印件授予樂毅。樂毅以聯軍統帥的身份,率領大軍進入齊國。齊軍無法抵抗,在濟西遭到慘敗。樂毅又單獨帶領燕軍攻佔齊都臨淄,齊滑王逃到莒地。 [2] 
樂毅在齊國先後五年,攻佔七十多城,為燕國擴大了疆土。燕昭王心滿意足,十分感謝樂毅,封他為昌國君。然而燕昭王死後,太子燕惠王即位,對樂毅產生了懷疑。齊國人田單施用反間計,派人去密告燕惠王説:“樂毅想在齊國稱王”,燕惠王信以為真,馬上派遣大將騎劫去替換樂毅。樂毅明知遭到誣陷,便跑到趙國去。樂毅一走,齊國田單立即出兵攆走了騎動,收復了失去的城池。 [2] 
燕惠王發現自己上了齊國的當,心裏很後悔,幾次寫信請樂毅回燕,可樂毅都婉言謝絕了。於是燕惠王任俞樂毅的兒子樂閒為昌國君,掌管燕國的一部分兵馬。 [2] 
樂閒在燕國三十來年,有一年燕王喜打算攻打趙國,他徵求樂閒的意見。樂閒説:“趙國不能攻打呀,它的周圍全是鄰國,是個四面受敵的地方,歷來是軍事要衝。況且趙國的百姓十分熟悉作戰,千萬不能去招惹它啊!”可是燕王喜求功心切,沒有采納樂閒的意見。燕軍入趙後,趙國的名將廉頗領兵禦敵,結果燕軍大敗。燕國被迫割地給趙國,趙國才答應與燕國講和。樂閒從此也跑到趙國去,不再為燕王謀劃了。 [2] 

四戰之地成語寓意

“四戰之地”亦作“四戰之國”。比喻四面平坦,無險可守,極易受攻擊的國家。但是樂毅卻説:“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古語有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實,置於危險和艱難的境地,更能激發人的智慧,更能調動人在極限情形下的應對力。智慧,是歷練出來的;能力,是實踐中培育出來的。德國詩人歌德在他的不朽名著《浮士德》中説:“凡是自強不息者,終能得救!”其實,世上真正的救世主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沒有誰能夠左右自己,成為第一還是甘於現狀,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奮鬥。 [3] 

四戰之地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四戰之地”指四面受敵的戰略要地。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 [1]  [4] 
  • 運用示例
後晉·劉昫舊唐書・許世緒傳》:“今隋政不綱,天下鼎沸,公姓當圖篆,名應歌番,握五郡之兵,當四戰之地。” [5]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呂布傳》:“君擁十萬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 [5]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三四:”胡公度蘇、湖之間,唯鶯湖為四戰之地。” [5] 
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一四章:“河南是四戰之地.暫不打算去了。” [5]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1027
  • 2.    金士傑編. 中華成語故事集[M]. 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 1999.01:295-296
  • 3.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769
  • 4.    四戰之地的解釋|四戰之地的意思|漢典“四戰之地”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3-28]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