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運動

鎖定
四川運動(Sichuan movement)由譚錫疇於1931年創名,是發生在四川紅層沉積之後的一次褶皺運動。
中文名
四川運動
外文名
Sichuan movement
創名人
譚錫疇
創名時間
1931年
四川紅層沉積褶皺
四川紅層沉積褶皺(6張)
紅層為上侏羅統和下白堊統,與鄰區對比,此運動發生在早白堊世與始新世之間,與拉拉米運動相當。白堊紀末經此運動四川盆地邊緣產生劇烈褶皺及逆掩斷層,盆地內部則產生複式背斜和向斜,如川東弧羣、龍門山前凹陷、成都向斜、川北向斜、赤水凹陷及峨眉隆起等,古近紀和新近紀期間盆地內部多為山麓堆積及河流沖積的砂礫層,極少大面積沉積。黃汲清於1960年提出,這個運動究竟是指早、晚白堊世間的運動,還是白堊紀末的地殼運動尚待解決。20世紀70年代工作證實,川西原白堊系石門組(灌口組)上部應為古近系;川東墊江原東湖羣發現恐龍化石,應屬上白堊統,川南原自流井組應為下、中侏羅統,故四川運動的時限應略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