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軍閥

鎖定
1918年,以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名義攝行四川軍民兩政的熊克武,決定按各軍駐防地區,劃撥地方税款,由各軍自行向各縣徵收局提用,作為糧餉之需。四川軍閥防區制由此形成。因各軍駐防日久,不僅在防區內提取糧餉,還干預政事,委任官吏,預徵賦税,致使各防區成了軍閥割據的“獨立王國”。
據不完全統計,從1912年“省門之亂”到1935年中央軍入川,四川地區“大小戰爭達四百次以上”,其中“規模較大的戰爭就達到二十九次”,幾乎每年都有大規模的混戰發生。四川各派軍閥在經過一系列腥風血雨的吞併混戰後,漸漸形成楊森、鄧錫侯、田頌堯劉湘、劉文輝、劉成勳賴心輝劉存厚等幾個軍閥巨頭。他們在你徵我伐的環境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防區制”。即整個四川的土地由八大軍閥巨頭瓜分為大大小小的地盤,以大小不等的縣為單位,佔有縣數的多少代表着佔有防區的多少。每一個防區的駐軍長官直接任命地方的行政長官,而這些行政長官往往也都是由駐軍軍官擔任。他們可以在自己的防區內為所欲為,包括自由徵税、任意擴充軍隊。
防區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每一次戰爭的結果,就是一次重新分配防區的結果。由戰爭所帶來的防區變化是四川軍閥間戰爭的主要目的。 [1] 
中文名
四川軍閥
別    名
川軍
釋    義
以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名義
劃    撥
地方税款
主要派系
武備系、速成系、保定系、軍官系
派系的關係
貌合神離、弱肉強食、拉幫結派
出現時間
清末民國時期

四川軍閥軍閥派系的由來

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 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
近代四川軍閥的出現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縮影與產物。辛亥革命後,帝國主義分而治之,中央政權統而不一,各地軍閥割據勢力迅猛發展,尤其是人口大省的四川,可謂是派系林立,混戰不斷。
清末創建新軍,曾在成都北較場先後辦了不少軍事學校。川督岑春煊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開辦了四川武備學堂。川督錫良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開辦了四川陸軍小學堂。川督趙爾巽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辦了四川陸軍速成學堂。辛亥革命後,川都督尹昌衡在此開辦了陸軍軍官學堂;民國8年(1919年)及民國13年(1924年),川督熊克武、四川軍務督理楊森均在此開辦過陸軍講武堂。這些先後舉辦的軍事學堂,在各個時期為四川造就了大批軍事人才,其中不少人就成為了四川各派系軍閥的首腦人物與高級軍事將領。 [2] 
清末民初,在反對清政府與北洋軍閥的統治中,四川國民黨勢力與地方民眾勢力不斷壯大發展,與軍事學堂學生軍的力量,呈犬牙交錯之態勢,由此滋生了眾多的軍閥派系。考四川各軍閥派系的人員主要源來有三:其一各軍校師生,其二同盟會與國民黨人,其三地方袍哥民軍。依出現的先後,四川大軍閥派系記有:武備系、國民黨系(實業系與九人團系)、速成系、保定系、軍官系。

四川軍閥軍閥派系的關係

近代四川軍閥派系之間的關係,猶如一條弱肉強食的食物鏈。為了發展個人勢力,紛紛拉幫結派,外連強援,或以同學為名,或以團體為召,或以鄉誼為號。
各派軍閥,在發展與相互競鬥中,卻不惜師生相殺,同學互殘,黨內分離,棄忠孝信義為不顧。他們忽而狼狽為奸,忽而大打出手,一會是信誓旦旦,一會是貌合神離,彼此鈎心鬥角。清末民初,各派軍閥勢力是此消彼長,長期混戰不停,幾乎是年年大戰不休小鬥不息。 [3] 

四川軍閥簡史

1911年,四川兩個軍政府對峙,1912年合併為四川軍政府,所轄兵力,史無明載。
1913年7月,四川響應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成立討袁軍,公推熊克武任總司令,8月兵敗。
軍閥混戰時期的川軍部隊裝束 軍閥混戰時期的川軍部隊裝束
1916年,以蔡鍔為總司令的護國軍分兩路入蜀,第一梯團團長劉雲峯;第二梯團團長羅佩金;四川護國軍有盧師諦的第四師、熊克武的第五師,餘皆不詳;為鎮壓護國軍入川的北洋軍曹錕的第三師、張敬堯的第七師、李長泰的第八師,川軍有周駿的第一師、劉存厚的第二師。
四川軍閥圖譜
四川軍閥圖譜(26張)
1917年,四川成立靖國軍,黃復生任總司令(1918年由熊克武繼任),轄劉湘劉成勳二旅。此後,軍閥混戰,至1926年駐川軍隊有國軍王纘緒的十六師、孫震的二十師、田頌堯的二十二師、鄧錫侯的三十師、劉文輝的三十一師、唐式遵的三十二師、潘文華的三十三師;有川軍呂鹿鳴的第一師、李雅材的第二師、王陵基的第三師、羅緯的第四師、何光烈的第五師、馮德齋的第七師、楊啓文的第八師、費東明的第九師、鮮英的第十師、羅澤洲的十一師、冷燻南的第十二師、王銘章的十三師、朱家宗的第十四師、楊春芳的第十五師、藍文彬的第十六師、廖維源的第十七師、龔伯凱的第十八師等等。此外還有若干混成旅
1934年,劉文輝的川康邊防軍在行進途中 1934年,劉文輝的川康邊防軍在行進途中
四川從1912年到1933年,共發生大小軍閥混戰四百七十多次,其中大多數混戰發生在防區制形成之後。1926年下半年,混戰中的四川軍閥為求自保,紛紛派代表到武漢、長沙,向進行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輸誠,表示承認國民政府,同意軍隊易幟改編。
天府之國 百年川難 天府之國 百年川難
於是,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名義,先後任命四川軍閥楊森、劉湘、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為國民革命軍的軍長,仍統率原部。四川軍閥雖已易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但其軍閥本質沒有改變,仍然爭奪防區,混戰不休。
軍閥防區制延續到1934年。當時由於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多次粉碎了以劉湘為首的四川軍閥的圍剿,沉重打擊了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劉湘於11月飛抵南京,向蔣介石求援。
蔣介石和劉湘合作整軍是他們的蜜月期 蔣介石和劉湘合作整軍是他們的蜜月期
1935年春,蔣介石派遣行營“參謀團”和上官雲相等部中央軍入川,督導川軍圍剿紅軍;還任命劉湘為四川省主席和川康綏靖公署主任,授權他撤銷軍閥防區。劉湘於是發出一系列通告,限令各軍把防區內的軍、政、財、文大權交給省政府,並裁軍整編,這才結束了防區制度,統一了四川軍政,歸隸南京政府。
四川軍閥連年混戰,防區割據,關卡林立,捐税苛重,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許多工廠倒閉,商業蕭條,農村殘破,農產量鋭減,文教機關和學校毀損嚴重。
川軍名將楊森及參加武漢會戰的川軍 川軍名將楊森及參加武漢會戰的川軍
川軍在抗日戰爭中為全國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4] 
位於成都市人民公園的川軍抗戰烈士紀念碑 位於成都市人民公園的川軍抗戰烈士紀念碑

四川軍閥軍閥混戰清單

1.1913年,四川討袁之役:九人團熊克武VS武備系胡景伊與滇、黔軍——九人團失敗
2.1916年,四川護國戰爭:滇黔川聯軍VS北洋軍——滇黔軍閥的控制四川
3.1917年,劉羅之戰與劉戴之:劉存厚武備系VS羅佩金滇軍戴戡黔軍——羅佩金戰敗戴戡身亡
4.1918年,靖國戰爭:九人團熊克武川滇黔靖國聯軍VS武備系周道剛劉存厚——武備系衰落
5.1920年,倒熊之戰:實業團呂超川滇黔軍VS九人團熊克武——實業團取得勝利
6.1920年,靖川之戰:九人團熊、武備系劉聯合VS實業團呂超川滇黔軍——實業團滇黔軍被驅逐出川
7.1920年,驅劉之戰:九人團熊克武VS武備系劉存厚——劉存厚戰敗
8.1921年,川鄂戰爭:速成系劉湘援鄂軍VS吳佩孚直係軍閥——雙方議和訂立川鄂停戰分防條約
9.1922年,四川一、二軍之戰:熊克武第一軍VS劉湘楊森第二軍——劉湘楊森戰敗
10.1923年,一、三、邊軍與三、七、二十一師之戰:熊克武一軍劉成勳三軍賴心輝邊防軍VS鄧錫侯第三師陳國棟第七師田頌堯二十一師——鄧、陳、田部獲勝
10.1924年,四川討賊之戰:熊克武劉成勳賴心輝率一、三、邊軍與實業團呂超諸部和雲南唐繼堯貴州劉顯世VS劉湘楊森與鄂陝甘黔聯軍——討賊之戰失敗九人團勢力瓦解
11.1925年,統一之戰:楊森VS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陳洪範陳國棟——楊森連戰告捷
12.1925年,倒楊之戰:袁祖銘鄧錫侯劉湘川黔聯軍VS楊森——楊森敗逃出川
13.1926年,驅袁戰爭:劉湘楊森川軍VS袁祖銘黔軍——袁離川返黔
14.1927年,武漢之戰:楊森川軍VS武漢國民政府革命軍——楊森潰敗退回萬縣
15.1928年,討楊逮吳之戰:劉湘賴心輝郭汝棟範紹曾吳行光VS楊森——楊森退往開江
16.1928年,下川東之戰:楊森、劉存厚、賴心輝、郭汝棟、黃隱、李家鈺、陳書農、羅澤洲“八部同盟”VS劉湘——楊森羅澤洲潰敗
1917年遂寧街市-美國人鏡頭下的民國舊影 1917年遂寧街市-美國人鏡頭下的民國舊影
17.1929年,上川東之戰:李家鈺、羅澤洲、楊森、黃隱同盟軍VS劉文輝——同盟軍敗北
民國遂寧大混戰之後的慘景 民國遂寧大混戰之後的慘景
18.1930年,北道之戰:李家鈺羅澤洲楊森VS鄧錫侯劉文輝田頌堯——李家鈺羅澤洲戰敗軍官系衰敗
19.1932年,省門之戰:劉文輝VS田頌堯——劉田雙方達成休戰協議
20.1933年,毗河之戰:劉文輝VS鄧錫侯——保定系眾多軍官脱離劉文輝
21.1932~1933年二劉大戰:劉湘VS劉文輝——劉文輝退往漢源,四川軍閥混戰的最後終結

四川軍閥軍閥們的歸宿

尹昌衡:1953年病故於大陸
胡景伊:解放後,被特邀為重慶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1950年病逝
周道剛:1953年病死於成都
劉存厚:1949年到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60年病死
彭光烈:1956年病逝於成都
王陵基:1950年化裝成軍醫隻身外逃被捕,成為級別最高的國民黨被押戰犯(上將省主席),1964年12月28日獲人民政府特赦。1967年3月17日在北京病逝
謝持:1939年病故
夏之時:1950年鎮反運動中被槍決,1987年給其平反,恢復辛亥革命人士的榮譽
顏德基:1951年以惡霸罪被槍決,1986年改判,不追究刑事責任
劉湘 劉湘
劉湘:1938年,病死漢口
劉文輝(1895-1976),字自乾 劉文輝(1895-1976),字自乾
劉文輝:1949年在彭縣起義,林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76年,因癌症在北京去世
石青陽:1935年,病逝於上海,後被追贈為陸軍上將,公葬於南京紫金山
呂超:1949年留居大陸,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2年在重慶病故
黃復生:1936年中風偏癱,1948年病故
熊克武:1949年策動川西起義,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常委,1970年病逝於北京
但懋辛:1949年策動川西起義,1965年在成都病逝
喻培棣:1950年病逝於大陸
餘際唐:建國後,四川省副省長,1964年病逝
楊森:1977年,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在台灣病逝
潘文華:1949年彭縣起義,1950年病逝
孫震:1985年卒於台北
鮮英:1968年,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在北京逝世
王纘緒:1949年成都起義,1957年潛赴深圳企圖越境,被逮捕關押,1960年病死於獄中
唐式遵 唐式遵
唐式遵:1950年在西康被解放軍擊斃。
35歲的司令李家鈺 35歲的司令李家鈺
李家鈺:1944年,河南陝縣秦家坡犧牲
田頌堯:1949年參加彭縣起義,四川省政協委員,1975年病逝於成都
陳國棟:1954年病逝於重慶
黃隱:1949年在雅安、彭縣通電起義,川西軍區副司令員,1969年因病逝世。
董宋珩:1949年在什邡起義,全國政協委員,1954病逝於北京
藍堯衢:解放前夕由香港回國,1951年病逝於成都
鄧錫侯 鄧錫侯
鄧錫侯:1949年在彭縣起義,西南軍政委員會水利部部長、四川省副省長、全國人大代表,1964年在成都病逝
青翰南:1967年病逝於雙流
羅澤洲:1950年,留成都吞服煙膏身亡
張俊夫:1930年,張俊夫病故
李宗肪:1954年,四川文史研究員,在成都病逝
陳離:1977年,新中國湖北省副省長、中央農林部副部長,病逝
王銘章:1938年,徐州會戰,在滕縣殉國
趙渭賓:1938年,徐州會戰,在滕縣殉國
餘中英:1983年,四川省政協委員,病逝
冷寅東:1949年在成都宣佈起義,全國政協委員,在成都病逝
範紹曾 範紹曾
範紹曾﹝哈兒﹞:1949年率部在大竹起義,建國後擔任過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體委主任、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77年在鄭州逝世,範為袍哥出身,不入派系。然,範為四川軍閥中的風雲人物,故錄此。

四川軍閥武備系

四川軍閥武備系的由來

四川軍閥銀幣 四川軍閥銀幣
20世紀初,清政府進行了以“編練新軍”中心的新政運動。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全國各省編練新軍日趨高漲,四川總督岑春煊為準備訓練新軍的人員,開辦了“四川武備學堂速成班”,次年開始招收“四川武備學堂”的第一期學生。四川武備學堂是四川創辦的第一所軍事學堂,其畢業生分配到四川新軍,漸漸成為川軍中、上級軍官。
辛亥革命後,四川武備學堂出來的尹昌衡、胡景伊掌握了四川軍政大權後,更進一步安置和重用武備生,以至武備生幾乎控制了川軍的各級領導權,同時,軍中設有武備同學會以相聯繫。於是,在近代四川歷史上的第一支軍閥派系--武備系形成了,前期首腦人物為尹昌衡胡景伊,後期首腦人物為周道剛劉存厚

四川軍閥武備系的建立

1911年,四川爆發了一場規模浩大的“保路運動”,在成都成立保路同志會,推選立憲派蒲殿俊、羅倫為正副會長,各縣保路同志會亦先後成立,很快發展至數十萬人。清政府下令鎮壓,四川總督趙爾豐屠殺請願羣眾,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同盟會會員乘機組織同志軍,在各縣發動武裝起義,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武昌起義後,趙爾豐被迫退位,在成都成立了蒲殿俊為都督的大漢四川軍政府,在重慶建立起張培爵任都督的蜀軍政府。蒲殿俊的新政權極其軟弱無能。12月8日,蒲殿俊和朱慶瀾在東校場閲兵,突然軍隊譁變,蒲倉惶逃離成都,成都城中秩序大亂。這時,軍政部長尹昌衡急忙脱身出城,馳往鳳凰山找到第六十三標標統周駿和營長宋學杲。周、宋即率部入城平息混亂。平亂後,由軍官和士紳共推尹昌衡為都督,羅倫為副都督,同時殺掉了趙爾豐。為了鞏固新政權,尹昌衡將軍隊擴編為三鎮:即以原十七鎮改為第一鎮,宋學皋任統制;以同志軍收編為第二鎮,彭光烈任統制;以巡防軍潰散部隊收編為第三鎮,孫兆鸞任統制;以援川軍為第四鎮,劉存厚為統制。
1912年大漢四川軍政府與蜀軍政府合併,以成都為政治中心,設四川軍政府,尹昌衡出任四川軍政府都督,張培爵任副都督。四川軍政府成立後,尹昌衡即改編川軍為五個師:第一師師長周駿,第二師師長彭光烈,第三師師長孫兆鸞,第四師師長劉存厚,第五師師長熊克武。尹昌衡任胡景伊川軍軍團長統轄川軍五個師。不久,重慶鎮撫總長夏之時辭職出國留學,胡景伊兼任鎮撫總長。除熊克武外,尹昌衡、胡景伊與四個師長,都是四川武備學堂的教官與畢業生或者關係密切的民軍首領。這樣,幾乎控制了川軍的各級領導權的武備系建立,當時為川軍中的軍閥派系。

四川軍閥武備系的衰落

軍閥混戰中的城市 軍閥混戰中的城市
1913年袁世凱製造震驚國內的宋教仁案,孫中山決定發動二次革命予以討伐。此時,尹昌衡(二次革命後,尹昌衡遭到袁世凱構陷下獄,直至1916年袁世凱死後才出獄,一度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後歸隱成都,以著書自娛,不問軍政。)已經加入了國民黨,袁世凱擔心他也加入討袁行列,便蓄意扶植共和黨籍的胡景伊,而胡景伊也趁機投靠袁世凱。同年6月,袁世凱正式任命胡景伊為四川都督,解除了尹昌衡的川督職務,任為川邊經略使。
胡景伊出任四川都督後,秉承袁世凱的旨意,鎮壓四川的革命黨人。首先,他企圖編遣由國民黨系組成的駐重慶的熊克武第五師。8月4日,熊克武在重慶宣佈獨立,西上討胡。9月12日,重慶被佔領,四川討袁之役失敗。胡景伊投靠袁世凱,鎮壓了國民黨人發動的重慶起義,本以為可以穩坐川督的寶座。
1915年3月,袁世凱準備復辟帝制,考慮到滇、黔兩省會反對,於是特派自己的親信陳宦於以會辦四川軍務、四川巡按使的身份赴四川坐鎮。而胡景伊則被調到北京,任參政院參政,授以將軍府毅武將軍,從此失勢。同年5月底,陳宦率伍祥禎馮玉祥李炳之混成旅入川,控制了全部川軍及全省政務。川軍武備系由此受到嚴重威脅與打擊。
1916年1月,蔡鍔將軍率領的護國軍經貴州畢節入川,進軍神速。川軍武備系首領劉存厚在納溪宣佈加入護國軍,自任護國川軍總司令,迎蔡軍。5月22日,陳宦宣佈四川獨立,和袁世凱斷絕關係。陳後為川軍及四川人民所迫,無法留任,只得率部出川。
護國戰爭結束,入川滇、黔軍佔據了四川省大片地方和成都、重慶等重要城鎮,並且四川督軍羅佩金奉行“弱川”的政策,壓制川軍。川軍將領深感禍將及己,第二師師長劉存厚乘機聯絡川軍各部共謀驅羅。
1917年4月18日,劉存厚率部圍攻駐成都皇城之羅佩金部,劉羅之戰爆發。4月24日,羅佩金戰敗退出成都,北京政府免去羅佩金四川督軍職,由戴戡暫代。劉羅之戰後,緊接着又爆發了劉存厚與戴戡的劉戴之戰,結果黔軍又被趕出成都遭殲滅,戴戡身亡。同年7月,北京政府任命周道剛為四川督軍。周道剛與劉存厚為武備系後期首腦人物。經此,川軍武備系勢力一度崛起。周道剛出任四川督軍不久,雲南軍閥唐繼堯借護法之名發動了靖國戰爭,率滇黔聯軍進攻四川。
1917年,12月3日,周道剛與四川查辦使吳光新戰敗撤出重慶,周道剛率殘部敗走永川、資中,從此脱離軍界。12月8日,北京政府任命劉存厚為四川督軍,在成都令川軍第一、二、三師重新部署,推舉熊克武為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
1918年2月20日,川滇黔靖國聯軍攻入成都,劉存厚等部退往陝南漢中地區。2月25日,唐繼堯自任熊克武為四川督軍兼省長。3月,孫中山正式任命熊克武為四川督軍,楊庶堪為四川省長。
1918年,靖國之役後,武備系後期領軍人物周道剛、劉存厚相繼被逐出四川,武備系日漸沒落。

四川軍閥武備系的首腦

尹昌衡(1884-1953年),學碩權,號太昭 尹昌衡(1884-1953年),學碩權,號太昭
尹昌衡(1884-1953年)原名昌儀,學碩權,號太昭,彭縣(今彭州市)人。1902年入四川武備學堂,畢業後保送赴日本留學。1909年畢業回國,1910年返川,任四川督練公所軍事科長,後升任編譯局總辦,教練處會辦,陸軍小學堂總辦。1911年11月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任軍事部長。
12月8日成都發生兵變,軍政府都督蒲殿俊、副都督朱慶瀾相繼逃遁。成都城內一片混亂,尹昌衡急率部隊連夜入城,平定了叛亂。遂被成都軍政各界會議推為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原川督趙爾豐交出四川政權後,仍率部駐在成都並暗中進行復闢活動,威脅着四川軍政府,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揮所部擒獲趙爾豐,並在皇城內召開公審大會,將其斬首示眾。1912年成、渝兩軍政府合併,成立四川都督府,尹昌衡任都督。同年7月,領兵西征,3個月平定康藏叛亂,改任川邊經略使。後被袁世凱騙至北京,以“虧空公款”罪,處以9年徒刑。1916年袁世凱死後出獄,從此閒居。著有《止園文集》等。
胡景伊(1878-1950)字文瀾 胡景伊(1878-1950)字文瀾
胡景伊(1878-1950)字文瀾,巴縣人。1901年赴日本留學,回國後任四川陸軍武備學堂監學兼教習。辛亥革命後投靠袁世凱,1912年7月任護理四川都督,1913年6月任四川都督。
8月4日熊克武在重慶興師討袁,他調軍隊鎮壓並在各地屠殺革命黨人及討袁軍骨幹300餘人。1915年4月為袁世凱所迫交出軍政大權。1938年任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受孔祥熙委託調查西康寧屬礦產資源。解放後,被特邀為重慶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
周道剛(1875-1953) 周道剛(1875-1953)
周道剛(1875-1953),字菶池,又名鳳墀,雙流人。少時求學省城書院及中西學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派赴日本學習軍事,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光緒三十年(1904年)畢業回國。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周道剛任四川武備學堂監學兼軍事教習。次年,武備學堂改為陸軍小學堂,任監學、教習,繼任總辦,並任陸軍65標標統。宣統元年(1909年),代理陸軍33混成協協統。因懲處士兵中同盟會會員的活動,引起士兵強烈不滿。繼而又秉承川督趙爾巽旨意,將士兵中革命黨人伍安全處死,遭到士兵反對,被撤職。民國4年(1915)初,袁世凱派親信陳宦督川。年底護國之役。次年7月蔡鍔任四川督軍,任命周為第1師師長。8月,蔡鍔離職去日本治病,川省軍政大權由滇軍參謀長羅佩金總攬。羅截留川款數百萬,又佔領成都兵工廠,引起川軍極度不滿。6月3日,周道剛等邀集川軍師長聚會成都,推劉存厚領銜,聯名電北京政府,聲討羅氏。6月,北京派王人文為查辦使。王抵重慶,商得熊克武同意,任命周道剛為四川督軍。周在重慶宣誓就職後,拉攏川軍,驅逐滇軍,暗拒北軍,導致北軍、滇軍、黔軍、川軍(熊克武第5師)四面圍攻。周棄城逃走,結束軍閥生涯。
民國14年(1925)春,楊森在全川發動統一之戰,周道剛在成都以紳耆之名通電全國,呼籲罷兵息戰,恢復和平。7月,劉湘擊敗楊森,邀集各軍首領齊集成都,舉行善後會議。周道剛以川軍宿將身份,被劉湘推為會議副主席。民國30年(1941)3月,當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同月15日當選為川康建設期成會會員。次年7月,當選為第三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民國33年(1944)10月,在"青年民主憲政促進會"發起的成都5大學12社團主辦的"國是座談會"上,周道剛以國民參政員身份出席發言,要求國民黨取消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民國34年(1945)4月,再次當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民國36年(1947)夏,川西發生米荒,周因囤積居奇遭社會團體以"快郵代電"嚴厲譴責,1953年病死於成都。
劉存厚,字積之 劉存厚,字積之
劉存厚,字積之。四川簡州(今簡陽)人。清末舉人。早年就讀四川武備學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後,任南武備學堂堂長。參加光復雲南。辛亥革命爆發後,任援川滇軍總參謀,率兩個團進駐敍府、瀘州自貢鹽場。滇軍回師,四川軍政府成立,所部改編為川軍第四師,駐敍、瀘一帶。
1912年後任四川陸軍第二師師長、重慶鎮守使。1915年參加護國戰爭,任四川護國軍總司令、肇慶軍務院撫軍。1917年後任四川督軍。1923年後任川陝邊防督辦兼四川陸軍檢閲使。1927年後任國民黨政府第二十三軍軍長。1933年在四川參加“圍剿”中國工農紅軍。老百姓稱他為"劉瘟牛"。後長期在原籍寓居。1949年到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著有《雲南光復記》、《護國川軍戰紀》、《蜀軍志》等。

四川軍閥國民黨實業團系

四川軍閥國民黨的實業團

實業團是指四川國民黨內以謝持為首的派別。實業團原來是指四川同盟會內第一個小團體,成立於1909年,設機關於成都。謝持為負責人,計劃以實業為根據,容納更多黨內同志,以待機而動進行反清革命活動。1902年,四川中西學堂錦江書院尊經書院合併,成立四川省城高等學堂。1905年川省第一所省級師範學堂四川通省師範學堂開辦。是為四川大學的前身。實業團成員主要來自這兩所學校學生以及四川教育界同盟會黨人。骨幹人物有謝持、張培爵夏之時顏德基黃復生盧師諦呂超等。清末民初,這批人投身軍政界,成為長衫子軍人,佔據要津,從而形成了一支不可小瞧的軍閥力量。

四川軍閥實業團的建立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重慶地區同盟會首領楊庶堪(四川巴縣人)、張培爵(四川隆昌人)、謝持(四川富順人)聯絡新軍軍官夏之時、林紹泉朱之洪等發動起義,建立起蜀軍政府。張培爵出任都督,夏之時任副都督楊庶堪謙為顧問。接着,蒲殿俊為軍政府都督、朱慶瀾為副都督的成都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不久軍隊譁變,軍官和士紳共推尹昌衡為都督,羅倫為副都督。一時間,四川出現了兩個並立的政權。雙方於1912年經過協議決定:以成都為政治中心,設四川軍政府,以成、渝兩處都督分任正副都督;重慶為重鎮,設鎮撫府。這樣,四川宣告統一,尹昌衡出任四川軍政府都督,張培爵任副都督,重慶鎮撫府以夏之時為鎮撫總長。國民黨實業團系人員張培爵、夏之時等身居要津,形成與尹昌衡、胡景伊的武備系實力不相上下的軍閥集團。

四川軍閥實業團的衰落

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四川國民黨黨員熊克武成立重慶討袁軍總司令部,下設民政部、軍政部。討袁軍由原蜀軍兩個團,川軍第五師兩個旅共九千人合編為四個支隊,一個川江水師,一個炸彈隊。龍光、呂超、李樹勳、劉植藩分任四個支隊司令,餘際唐任川江水師司令,曾子玉、顏德基分任炸彈隊隊長。
1916年熊克武在昆明組織四川招討軍,委任盧師諦為為參謀長,周官和為第一支隊長,呂超為第二支隊長。
1917年護法戰爭爆發,孫中山委任熊克武為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黃復生與盧師諦為四川國民軍正、副總司令。此時,四川的國民黨九人團系與實業團係為御強敵,還沒有出現明顯分化。

四川軍閥實業團的主要成員

謝持(1876-1939),字慧生,又字銘三 謝持(1876-1939),字慧生,又字銘三
謝持(1876-1939),字慧生,又字銘三,後曾改作愚守,富順縣人。1899年,24歲時考中秀才。後就讀於瀘州經緯學堂。1907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被清軍搜捕。在此險境下,便同原川省“實業團”部分成員逃往陝西,去鳳翔縣開辦牧場。1911年,謝持在重慶和楊滄白、張培爵、朱之洪、夏之時等黨人發動起義,建立了蜀軍政府,張列五被推為都督,夏之時副之,謝持則出任總務處長。1911年12月2日,吳玉章赴重慶,主持軍事裁判會,重慶蜀軍政府與成都大漢軍政府合併為四川軍政府,至次年4月完成合並事宜,謝持為四川軍政府總務處副處長,稍後被任為軍政府參贊。1913年,謝持以國會參議院議員身份,積極響應,同黃復生、宋教仁秘書周予覺等人密謀刺殺袁世凱,因謀事不周,被捕入獄。1914年,孫中山在東京重組中華革命黨,恢復同盟會精神,再舉革命,謝持被任命為總務部副部長兼四川主盟人,負責總部黨務及經費開支。由於他刻苦勤勉,忠誠倍駕,深為孫中山所倚重。1917年,張勳復辟,孫中山委謝持為元帥府參議及代秘書長。1919年,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謝持為黨務主任(部長)。1921年,孫中山就任廣東政府非常大總統,謝持任秘書長。1925年,謝持和張繼、鄒魯林森等召開“西山會議”,並在上海另立中央黨部,破壞國共關係。1939年病故。
張培爵(1876-1915),字列五 張培爵(1876-1915),字列五
張培爵(1876-1915),字列五,重慶榮昌人。1903年,考入成都高等學堂理科優級師範。1906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與熊克武等人密謀在成都起義,事泄失敗後留蓉營救被捕同志。1909,年應邀出任重慶府中學堂學監,與楊庶堪、黃復生、熊克武等人組織"乙辛學社",作為重慶同盟會支部的核心。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後,張培爵與各路革命黨人密謀策劃,參與領導了推翻清朝川東政權的武裝起義。由於張培爵對重慶辛亥革命的重要貢獻,重慶蜀軍政府成立後,他被革命黨人推舉為重慶蜀軍政府都督。1912年3月,成渝兩地軍政府合併時,到成都就任四川軍政府副都督,不久改任四川民政長。同年10月,被解除實權,調往北京任"總統府高級顧問"。1915年,密謀討伐袁世凱,嚴厲拒絕袁世凱的利誘,被殺於天津。1935年,國民政府明令公葬。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在重慶炮台街建立“張烈士培爵紀念碑”以紀念張培爵為建立民國立下的功績。

四川軍閥速成系

四川軍閥速成系的由來

速成系的教官與主要將領
速成系的教官與主要將領(5張)
速成系是指川軍中主要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出身的軍人結成的派系。為了,建設新軍,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川督錫良開辦四川陸軍弁目隊。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川督趙爾巽開辦四川陸軍速成學堂。速成系的構成:一是四川陸軍弁目隊與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的學生,稱為老速成;一是四川軍官速成學堂的學生,稱為新速成。此外,還包括與他們有師生關係的軍人。

四川軍閥速成系的建立

1918年,熊克武整編川軍為七個師,四川陸軍弁目隊與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的學生劉湘任第二師師長。由此,劉湘大量吸收速成系同學以代替其他學堂畢業生擔任中、下級軍官,並在合川開辦軍官傳習所,以為羽翼,提出了“統一四川,問鼎中原”的遠景目標
1920年,川滇黔之戰,劉湘被任為第二軍軍長。同年,楊森反戈滇軍,擢升為川軍第九師師長。
1921年,劉湘出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省長。1923年被任為第二軍軍長。
1923年5月,北京政府特任楊森為督理四川軍務善後事宜。
1924年,吳佩孚委楊森為討賊聯軍川軍第一路總指揮,與劉湘聯合,驅走黔軍,佔下川東。這樣,速成系勢力逐步形成並不斷坐大膨脹,成為川軍中最為強悍的派系。

四川軍閥速成系的首腦

劉湘(1890~1938)字甫澄,四川大邑人 劉湘(1890~1938)字甫澄,四川大邑人
劉湘“四川王”。1909年(清宣統元年)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曾在四川暫編陸軍第17鎮和川軍第1師任排、營、團長等職。1916年率部同滇川護國軍作戰。1917年率部支援前川軍師長劉存厚對川滇黔靖國聯軍作戰。1918年任四川陸軍第二師師長,追隨熊克武參加護法戰爭。1920年任第2軍軍長兼討唐(繼堯)軍前敵總司令,助熊將滇黔靖國軍逐出四川。
1921年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省長。1922年派兵支持楊森的第2軍與從熊克武的第1軍作戰。楊部戰敗逃往湖北。1923年劉湘聯絡黔軍助楊回川,擊敗熊克武四川討賊軍,後任川滇邊防督辦。1925年任四川軍務善後督辦,聯合黔軍擊敗楊部。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21軍軍長。1932年發動對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文輝的戰爭,勝後控制全川。1933年任四川“剿共”總司令,指揮川軍向川陝革命根據地發動六路圍攻未遂。1934年兼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次年被授為陸軍二級上將
1936年任川康綏靖主任。1937年“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即電請纓抗日,先後任第2預備軍司令長官、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等職,曾從所部調出大批部隊分赴南京、武漢等地參加對日作戰。1938年初,與韓復榘密謀封閉入川通道,阻止蔣軍入川,事泄。1月23日因胃潰瘍復發,憂懼吐血死於漢口。病逝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劉湘外表拙納,據説“以倒數第一的成績考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也靠老師的特別照顧”,但實際上是“裝貓吃象”,有大智若愚,逐步發展成為四川軍閥中最有實力的人物,人稱“四川王”。
楊森(1882~1977)原名淑澤,號子惠 楊森(1882~1977)原名淑澤,號子惠
“梟雄”楊森(1882~1977)簡歷:原名淑澤,又名伯堅,號子惠,四川廣安人。1906年入四川陸軍弁目隊,入同盟會。1908年升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辛亥革命後,任第一師營長,1913年在熊克武部任營長,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投滇軍任參謀。1915年1月參加護國戰爭,立下戰功。
1917年任滇軍軍參謀長兼獨立團團長,1920年4月脱離滇軍投川軍劉湘部任旅長、瀘永鎮守使,繼升師長。1923年任第二軍軍長。在一、二軍之戰中,敗逃宜昌投靠吳佩孚。次年受吳佩孚派遣率部返川,與劉湘等部將熊克武部逐出四川。北京政府於1923年5月特任為督理四川軍務善後事宜。次年為獨霸四川,發動“統一四川”之戰,失敗逃往漢口,由吳佩孚委為討賊聯軍川軍第一路總指揮,與劉湘等川軍聯合,驅走黔軍,佔下川東。北伐易幟,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1929年1月,下川東之戰攻劉湘失敗,失去防地退入渠縣。1933年10月被任命為第四路總指揮圍攻川陝蘇區。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7年親率所部赴滬參加淞滬戰爭、長沙之戰,歷任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1939年夏,曾奉蔣介石之密令指使部屬殺害了駐平江嘉義鎮的新四軍通訊處的幹部及家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平江慘案”。1944年調任貴州省主席。1947年調重慶市任市長。重慶解放時逃成都,繼去台灣,歷任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

四川軍閥保定系的由來

保定系是由川軍中四川陸軍小學、陸軍中學、陸軍預備學校三校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的軍人結成的派系。保定軍校的前身是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保定軍事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保定東關創辦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北洋速成武備學堂陸軍部管轄,改稱陸軍速成學堂。同年建陸軍軍官學堂 ,之後兩校合併,宣統三年(1911年)改稱陸軍預備大學堂。1912年,陸軍預備大學堂遷北京,於原陸軍預備大學堂址正式建立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人們習慣把上述軍事學校統稱保定軍校。清末民初,規定:凡是陸軍小學畢業的學生,都直升陸軍中學(陸軍預備學校),除被淘汰以外,一律升入保定軍校,在保定入伍期間,可以選送日本士官學校就讀。1923年,保定軍校停辦。
1921年,熊克武發起驅逐劉存厚之戰,鄧錫侯、田頌堯、劉斌三個師戰敗退保寧,因三人為保定軍校同學,又同為劉存厚部下,加上當時同處困境,利害一致,初步形成以鄧錫侯為首的保定系。

四川軍閥保定系的建立

1925年在驅逐楊森之戰中,保定生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開始嶄露頭角,逐步成為保定系三首腦,奠定了保定系基礎。之後,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同駐成都,劉、鄧、田三軍在成都設立三軍統率辦事處,後改名三軍聯合辦事處,劉文輝為處長,鄧錫侯、田頌堯為副處長,實行省城之軍政、民政、財政三統一。與駐重慶的劉湘速成系相對抗。
1926年,宣佈易幟後,劉文輝任國民革民軍第24軍軍長、鄧錫侯任第28軍軍長、田頌堯任第29軍軍長,劉文輝防區達70餘縣,鄧錫侯佔據華陽-南充-松茂一線等廣大地域,田頌堯防地達到20餘縣,保定系最終形成。此時,保定系已經發展成為可以與駐重慶的劉湘速成系分庭抗禮的派系。經過1928年下川東、1929年上川東之戰、1931年北道之戰,劉湘、劉文輝擊敗了八部同盟與軍官系李羅,勢力大增,四川成了“二劉”天下。

四川軍閥保定系的首腦

劉文輝(1895-1976),號自乾,四川大邑人,劉文彩之弟、劉湘的幺爸。1908年入四川陸軍小學第三期,1911年畢業後入西安陸軍中學,1914年又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6年保定軍校二期畢業後回到四川。回川初在劉存厚軍部任參謀。隨後,劉湘任其為第一混成旅旅長。1922年升任第九師師長(年僅30歲)。劉文輝平時注意擴展地盤,壯大實力。到1926年劉文輝已由一個師擴編為三、四個師,本人升為軍務幫辦。1927年又加入國民革命軍,任24軍軍長(劉湘任21軍軍長)。這時劉文輝幾乎和劉湘並駕齊驅,成了四川地方實力派。劉文輝最多時擁有軍隊幾十萬,擁有防區70多縣,等於大半個四川。又加之在眾多川軍將領中,他是一位較有謀略且胸懷大志的人,頗有"統一四川、控制西南、問鼎中原"之勢。在四川軍閥中,劉文輝的勢力僅僅次於劉湘。1939年,西康省建立,劉文輝就任第一任西康省政府主席,成為西康33縣53萬平方公里裏的最高軍、政統治者。1949年12月9日,劉文輝在彭縣宣佈發動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後改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林業部部長等職。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1976年,劉文輝因癌症在北京去世。
鄧錫侯 鄧錫侯
鄧錫侯(1889-1964),號晉康,陸軍上將。1889年6月22日出生於四川省營山縣回龍鄉。1906年,入成都陸軍小學堂第一期。1909年,被保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堂所屬的南京第四陸軍中學堂。因畢業考試成績名列前茅,又被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堂第一期深造。他曾先後出任過護國軍營長,川軍團、旅長。1923年被任命為第三十師師長。1924年5月26日任命鄧錫侯為四川省省長。
1926年秋,易幟,鄧錫侯所部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鄧任軍長。他將該軍擴充至五個師,十七個混成旅,一百一十四個團,另有炮兵特科部隊若干。倒楊之戰後,鄧率部進駐成都。隨後,聯軍頭目在自貢召開分贓會議,當時他的實力僅次於劉湘,因此分得鹽税專收權,月徵三十萬元,並佔據華陽、簡陽、遂寧合川南充、彭縣、廣漢新津灌縣、郫縣,以及松(潘)茂(縣)等廣大地域。此時,鄧錫侯已成為四川軍閥"四巨頭"(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之一,獨霸一方。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鄧任為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及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等重要職務。1949年12月9日在彭縣率部通電起義。1949年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國家水利部部長、四川省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員、第一與二屆全國人大代表。1964年3月30日在成都病逝,享年75歲。
田頌堯(1888年-1975年),龍泉驛人。1908年考入四川陸軍小學第1期。1909年升南京第4陸軍中學。後入保定陸軍學校。1912年任第4師參謀。1924年12月,田頌堯任21師師長,駐潼川。1925年任四川軍務幫辦。7月楊森發動統一四川之戰,田頌堯指揮21、22兩個師側擊遂寧,取勝後,佔據以三台為中心的大片防地,收編了第12師段榮琮等部。
北伐易幟,田頌堯以川西北屯殖總司令名義統轄陸軍21師、22師,川軍第5師、8師、11師和獨立師及混成旅、獨立旅等,防地達到20餘縣。同年12月,蔣介石委任田頌堯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次年3月,在潼川(今三台)就職,成都設行營,總兵力達到6萬人。1933年1月,紅軍佔領通江南江巴中。蔣介石即委田頌堯為川陝邊區“剿匪”督辦。
田坐陣閬中,指揮3路縱隊向紅軍進攻。通江、南江、巴中幾經易手,田頌堯敗退廣元。1934年7月,田頌堯被編為第2路,以第二路總司令名義組成6路川軍圍攻紅軍。9月紅軍攻克儀隴,20日追殲田軍於閬中,22日佔領蒼溪以南木門等地,川陝革命根據地擴大到22個縣。其部被紅軍擊敗後,田頌堯被蔣介石撤職查辦,寓居成都。
1949年12月9日,田頌堯與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聯名在雅安發出通電參加彭縣起義。解放後,人民政府先後安排他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四川省參事室參事等職,並任四川省政協委員。1975年10月15日病逝於成都,終年87歲。

四川軍閥保定系的的衰落

1932年秋,四川軍閥時期規模最大的混戰二劉(劉湘、劉文輝)之戰爆發。戰爭期間,保定系內部分裂,劉文輝在省會成都與田頌堯發生了激烈“省門之戰”,鄧錫侯與劉文輝發生了毗河之戰。接着,劉湘乘機進行全線進攻。劉文輝部全線瓦解,只好率殘部退守西康。經此一戰,保定系內部分崩離析元氣大傷,從此只有鄧錫侯在川還有一定實力了。

四川軍閥軍官系

四川軍閥軍官系的由來

軍官系是指川軍中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的軍人結成的派系。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十三日,四川都督尹昌衡開辦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將原四川陸軍小學堂第四、五期學生全部轉入為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為了在軍閥角逐中,立於有利地位,四川軍官學堂的畢業生往往以同學相號召,互相聯繫,彼此照應,初步形成軍官系。

四川軍閥軍官系的建立

1927年軍官生李家鈺由川軍第一師師長升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駐遂寧,佔據樂至安嶽、簡陽等七縣建立了自己的防區,時號“遂寧王”。1927年,羅澤洲被委任為四川陸軍第十一師師長,駐順慶,佔據廣安、蓬安、營山等7縣,擁兵自重,稱“順慶王”。李家鈺與羅澤洲在成都組織羣益社,以聯絡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及蜀軍將弁學堂速成隊的同學,不斷接收來自各方面的軍官學堂同學,兩人遂成為軍官系的首腦(但還是鄧錫侯的名義部下)。1927年,四川省邊防軍總司令賴心輝被劉文輝等人合謀扣留,被迫通電辭職。李家鈺遂接任四川省邊防總司令一職,成為川軍中以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的同學關係而結成的“軍官系”的首領,與川軍中的“保定系”、“武備系”、“速成系”等封建軍閥集團齊名。

四川軍閥軍官系的首腦

“遂寧王“李家鈺簡歷:李家鈺(1892-1944年)字其相,蒲江縣人。1909年入四川陸軍小學,未畢業即投入辛亥革命。次年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投入“二次革命”,參加柏文蔚將校團,又赴上海與陳其美部攻打製造局。回川后入四川陸軍軍官學堂。
1915年初,畢業分發到鄧錫侯部見習,後升排、連、營、團、旅長。1924年初任川軍第一師師長,3月北京政府授為將軍府將軍。1927年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佔遂寧、安嶽、樂至、潼南射洪、華陽等縣,擁兵自重,稱“遂寧王”,成為四川“軍官系”的首領。
1932年後依附劉湘,參加“二劉大戰”。1935年10月,任104師師長兼第一綏靖區司令官,率部進駐西昌地區。1936年任第四十七軍軍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率部出川抗戰,所部編入第二十二集團軍李家鈺任第二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在晉東南與八路軍協同對日作戰。1939冬,升任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入河南省擔任守衞黃河河防的任務。1944年5月21日,李家鈺在督師河南陝縣秦家坡的戰鬥中,不幸壯烈殉職,被國民黨政府追贈為二級陸軍上將,准入祀忠烈祠,舉行國葬。1984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
“順慶王”羅澤洲簡歷:羅澤洲(1888--1950)原名鼎臣,字平章,蒲江縣人。1912年考入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1914年畢業,分發在川軍第二師任排長。1916年參加護國之役,任連長。1920年調鄧錫侯部李家鈺部任營長,隨部參加歷次軍閥混戰,升任團長、旅長。
1925年,率部參加倒楊森之戰,楊森敗退棄成都時,羅澤洲派先遣部隊潛入城內,搶先佔據成都市政公所和東門統捐處等重要部門,因而得以兼任成都市政督辦,是年8月,被委任為四川陸軍第十一師師長。1927年由廣安移駐順慶(今南充),佔據廣安、蓬安、營山等7縣,擁兵自重,稱“順慶王”。繼投入上川東及下川東之戰失敗後,投靠劉湘部,由劉湘電請蔣介石委任為第二十三師師長。1933年10月,羅澤洲被任命為第三路副總指揮,率部參加由劉湘任“剿匪”總司令的“六路圍攻”川陝蘇區的戰鬥,被紅軍擊潰。1937年抗戰爆發後,升任李家鈺的第四十七軍副軍長,奉命出川開赴晉東南前線,協助軍長李家鈺指揮部隊與日軍作戰。1941年,利用壯丁販賣鴉片煙,被告發,受撤職處分。後返回四川,閒居成都。1946年被推為蒲江縣參議會議長。1950年秋,吞服煙膏身亡。 [5] 

四川軍閥軍閥派系的終結

防區 防區
1932-1933年二劉大戰後,劉湘擊敗川中的競爭對手劉文輝,當上了“四川王”,長期的軍閥混戰局面的才告結束。
1935年蔣介石借圍剿紅軍之機,率領參謀團入川后,為川軍進行整編。抗戰爆發後,川軍編成為集團軍出川抗戰,為民族之戰,前赴後繼不惜犧牲,軍閥派系中的軍官系首腦李家鈺將軍就是最為傑出代表。1945年,國共內戰爆發,川軍各部受制於蔣介石中央軍,有些部隊還被拉到前線,成為蔣家王朝的炮灰。至此,川軍除劉文輝集團外,多數被蔣軍消耗與滲透,其勢大弱。大陸解放前夕,四川各派系軍閥首腦人物紛紛率部起義,或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或遣送解散,到此,為禍四川長達半個世紀的軍閥派系之爭鬥歷史,最終結束。 [6] 

四川軍閥四川軍閥特點

四川軍閥後期首領 四川軍閥後期首領
四川軍閥每次打仗,打贏的一方,從來不做窮寇之追。川軍最牛的劉湘手下的財神劉航琛説過,四川軍閥混戰,打贏的一方,在戰勝之後必定會做三件大事,第一,拜望敗將的父母,把他們安頓好;第二,打電報給失敗者,不要跑了,因為自己已不再追趕;同時又告訴失敗者,他的家人平安無恙,説“伯父母大人,當小弟侍奉”一類的話;第三,進城安撫百姓,賜予恩惠。
所以,民國時期,四川大小戰事400多起,但對地方的破壞並不大。只有外來的軍隊,才會大打出手,每逢這種時候,四川的各種勢力就會聯合起來,一起驅逐外來勢力。正因為戰爭的烈度不大,所以,四川的閒人們,有時候居然會去觀戰,觀戰跟後來看足球比賽一樣有癮,起鬨架秧子的勁頭,比對陣雙方的士兵打仗的勁兒還大。
就這樣,從北洋時期,打到國民黨當家,川中原來最不起眼的劉湘,變成了勢力最大的軍閥。在劉湘的提議下,川軍罷戰了。各個軍閥,依照自己的勢力大小,劃成防區,而川中最大的財源自貢鹽井的收益,劉湘也不獨吞,而是大家依照份額分潤。連勢力最小,原本可以被輕易吞掉的劉存厚,也分了一塊川北的窮地方安身。從那以後,大家就不再打了,各守各的地盤,安穩地過日子。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