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鎖定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四川布政司。是明朝在成渝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成都府。下轄十三府、六直隸州、十五州、一百十一縣、一宣撫司、一安撫司、十六長官司。
中文名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簡    稱
四川布政司
時    期
明朝
下轄地區
13府6直隸州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歷史沿革

四川布政使司 [1]  :元屬四川行中書省、雲南行中書省、宣政院轄地。
洪武四年(1371)成都路、重慶路、順慶路、夔州路、嘉定路、廣元路分別改置成都府、重慶府、順慶府、夔州府、嘉定府、廣元府; 並置四川行中書省,治成都府,轄成都府、重慶府、順慶府、保寧府、夔州府、嘉定府、廣元府、潼川府、雅州直隸州;
同年末(1372)馬湖路改置馬湖府來屬;
五年(1372)湖廣行省播州宣慰司、貴州宣撫司升為貴州宣慰司來屬;同年置金築長官司;
六年(1373)敍州路改置敍州府來屬,瀘州升瀘州直隸州;
同年末(1374)六番招討司更名天全六番招討司來屬;
七年(1374)永寧路改置永寧長官司來屬;
八年(1375)永寧長官司升永寧宣撫司;
九年(1376)置黎州長官司來屬;同年四川行省改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同年潼川府、嘉定府分別降潼川直隸州、嘉定直隸州,夔州府降為散州;
十年(1377)金築長官司升金築安撫司,夔州升夔州直隸州;
十一年(1378)黎州長官司升黎州安撫司;
十三年(1380)夔州直隸州升夔州府,眉縣升眉州直隸州;
十五年(1382)芒部路、烏蒙路、烏撒路、東川路改置芒部府、烏蒙府、烏撒府、東川府; 同年播州宣慰司另屬貴州都司;雲南布政司普定府改置普定軍民府來屬;雲南布政司會川府、德昌府、建昌府 來屬;
十六年(1383)雲南布政司芒部府、烏蒙府、烏撒府來屬;
十七年(1384)芒部府、烏蒙府、烏撒府分別改置芒部軍民府、烏蒙軍民府、烏撒軍民府,置阿都府來屬;雲南 布政司東川府改置東川軍民府來屬;平茶洞長官司、溶溪芝麻子坪長官司直屬布政司;
十八年(1385)廢普定軍民府,鎮寧州、安順州、永寧州分別升為鎮寧直隸州、安順直隸州、永寧直隸州;
二十一年(1388)東川軍民府廢;天全六番招討司另屬四川都司;
二十五年(1392)鎮寧直隸州、安順直隸州、永寧直隸州分別降為散州;
二十六年(1393)復置東川軍民府;
二十七年(1394)雲南布政使普安軍民府來屬,貴州都司播州宣慰司復來屬;會川府、德昌府、建昌府廢;
二十九年(1396)金築安撫司另屬貴州衞;
洪武年間阿都府廢;
永樂十一年(1413)貴州宣慰司另屬貴州布政司;
十三年末(1416)廢普安軍民府,普安安撫司升為普安直隸州另屬貴州布政司;
宣德七年(1512)龍州改置龍州宣撫司,直屬;
成化十九年(1483)邛縣升為邛州直隸州;
嘉靖五年(1526)芒部軍民府更名鎮雄軍民府;
二十五年(1546)溶溪芝麻子坪長官司廢;
四十五年末(1567)龍州宣撫司改置龍安府;
萬曆二十四年(1596)黎州安撫司改置黎州千户所另屬四川都司;
二十九年(1601)播州宣慰司改置遵義軍民府;
三十七年(1609)鎮雄軍民府改置鎮雄府;
天啓三年(1623)永寧宣撫司廢。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行政區劃

成都府
成都府:元為成都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成都府,屬行省。
成都縣:倚郭[城西偏]。
華陽縣:倚郭[城東偏]。東南有馬軍寨巡司。
雙流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華陽縣,十三年(1380)復置雙流縣,仍屬成都府。
郫 縣。
温江縣。
新繁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成都縣,十三年(1380)復置新繁縣,仍屬成都府。
新都縣。
彭 縣:元為彭州[無倚郭]。洪武十年(1377)降為彭縣,仍屬成都府。北有白石溝巡司。
崇寧縣:元屬彭州。洪武四年(1371)直屬成都府;十年(1377)省入灌縣,十三年(1380)復置崇寧縣,仍屬成都府。
灌 縣:元為灌州[無倚郭]。洪武十年(1377)之前降為灌縣,仍屬成都府。西有蠶崖關巡司。
金堂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新都縣,十三年(1380)復置金堂縣,仍屬成都府。東南有懷口巡司。
仁壽縣。
井研縣:元省入仁壽縣。洪武六年末(1374)復置井研縣,來屬成都府;十年(1377)復省入仁壽縣,十三年(1380)復置井研縣,仍屬成都府。
資 縣:元資州省入簡州,明玉珍復置資州[無倚郭]屬成都路。洪武四年(1371)降為資縣,仍屬成都府。東南有銀山鎮巡司。
內江縣:元省入簡州。洪武四年(1371)復置內江縣,來屬成都府。東南有椑木鎮巡司。
安 縣:元為安州[無倚郭]。七年(1374)降為安縣,並自西北徙今治。
蒙陽縣:元屬彭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彭縣。
簡 州:元[無倚郭]。洪武六年(1373)降為簡縣,仍屬成都府,正德八年(1513)復升為簡州,自絳河北徙治絳河南。西北有龍泉鎮巡司。
資陽縣:元省入簡州。洪武六年末(1474)復置資陽縣,來屬成都府;十年(1377)復省入簡縣,成化元年(1465) 復置資陽縣,仍屬成都府,正德八年(1513)改屬簡州。東有資陽鎮巡司,後遷資縣東南蒙溪河。
崇慶州: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晉原縣入州。西有清溪口巡司。
新津縣。
永康縣:元省入晉原縣,明玉珍復置永康縣屬崇慶州。洪武初年復省入崇慶州。
江源縣:元江原肥省入晉原縣,明玉珍置江源縣屬崇慶州。洪武初年復省入崇慶州。
漢 州:元[無倚郭],明玉珍復置雒縣為倚郭。洪武四年(1371)復省縣入州。東南有三水關巡司。
什邡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綿竹縣,十三年(1380)復置什邡縣,仍屬漢州。
綿竹縣。
德陽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漢州,十三年(1380)復置德陽縣,仍屬漢州。南有白馬關巡司。
綿 州:元[無倚郭]屬潼川府。洪武四年(1371)改屬成都府。十年(1377)降為綿縣,仍屬成都府,十三年(1380) 復升為綿州。東北有魏城巡司。
羅江縣:洪武六年末(1374)省入綿州,十三年(1380)復置羅江縣,仍屬綿州。西有白馬關巡司。
彰明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綿縣,十三年(1380)復置彰明縣,仍屬綿州。
茂 州:元為直隸州,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降為散州,改屬成都府,並省倚郭汶山縣入州;十六年(1383)復置汶山縣,仍為倚郭,後復省縣入州。南偏西有雞宗關巡司,東有積水關巡司,西北有魏磨關巡司。
汶川縣:宣德三年(1371)自保子岡河東徙治寒水驛。西有寒水關巡司。
威 州:元為直隸州[無倚郭],屬吐蕃宣慰司,明玉珍復置保寧縣為倚郭。洪武四年(1371)改屬成都府,二十五年(1387)復省縣入州。宣德三年(1428)自鳳坪裏徙治保子岡河西,十年(1435)徙治保子岡河東千户所城(原汶川縣城)。
保 縣:洪武六年(1373)析保寧縣置保縣,來屬威州。
通化縣:洪武四年(1371)省入保寧縣。
保寧府
保寧府:元屬廣元路。洪武四年(1371)屬行省。
閬中縣:倚郭。明玉珍自縣東白沙壩徙治府城。
蒼溪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閬中縣,十三年(1380)復置蒼溪縣,仍屬保寧府。北有八字堡巡司。
南部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閬中縣,十三年(1380)復置南部縣,仍屬保寧府。
廣元縣:元為廣元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廣元府,屬行省;九年(1376)降為廣元州,改屬保寧府,並省倚郭綿谷縣入州;十三年(1380)復置綿谷縣,仍為倚郭;二十二年(1389)復省綿谷縣入州,並降州為廣元縣,仍屬保寧府。
昭化縣:元屬廣元路。洪武十年(1377)省入廣元州,十三年(1380)復置昭化縣,直屬保寧府。
劍 州:元屬廣元路。洪武六年(1373)改屬保寧府,並省倚郭普安縣入州;九年(1376)省,十三年(1380)復置劍州,仍屬保寧府。
梓潼縣:洪武九年(1376)直屬保寧府,十三年(1380)復改屬劍州。
巴 州:元屬廣元路。洪武九年(1376)省倚郭化城縣入州,並降州為巴縣,改屬保寧府;正德九年(1514)復升為 巴州。北有米倉關巡司駐小巴山巔,後遷大巴山下,又廢。
通江縣:元末置通江縣屬巴州。洪武九年(1576)改屬保寧府,洪武年間自趙口坪徙今治,正德九年(1514)復改屬巴州。北有蒙壩、羊圈山巡司。
南江縣:元為難江縣省入化城縣。正德十一年(1516)置南江縣,來屬巴州。東北有大壩巡司。
曾口縣:元末廢。
順慶府
順慶府:元為順慶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順慶路,屬行省。
南充縣:倚郭。洪武年間自縣北之北津渡徙治府城。北有北津渡巡司。
西充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南充縣,十三年(1380)復置西充縣,仍屬順慶府。
蓬 州: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相如縣入州。
營山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蓬州,十三年(1380)復置西充縣,仍屬蓬州。
儀隴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蓬州,十三年(1380)復置儀隴縣,仍屬蓬州。
廣安州:元為廣安府。洪武四年(1371)降為廣安州,仍屬順慶府;十年(1377)省倚郭渠江縣入州。
嶽池縣。
渠 縣:元為渠州。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流江縣入州②;九年(1376)降為渠縣,改屬廣安州。
鄰水縣:元省入大竹縣。成化元年(1465)復置大竹縣,來屬廣安州。
大竹縣:元屬渠州。洪武九年(1376)改屬廣安州。
夔州府
夔州府:元為夔州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夔州府,屬行省;九年(1376)降為夔州,改屬重慶府,十年(1377)升為
直隸州,十三年(1380)復升為夔州府。
奉節縣:倚郭。洪武九年(1376)省入夔州,十三年(1380)復置奉節縣,仍為倚郭。南有尖山巡司,縣境有金子山巡司。
巫山縣:
大昌縣:元省入大寧州。洪武十三年(1380)復置大昌縣,來屬夔州府。縣境有當陽鎮巡司。
大寧縣:元為大寧州[無倚郭]。洪武九年(1376)降為大寧縣,仍屬夔州。東北有袁溪巡司。
雲陽縣:元為雲陽州[無倚郭]。洪武六年末(1374)降為雲陽縣,仍屬夔州府。西北有五溪巡司,北有鐵檠巡司。
萬 縣:元為萬州[無倚郭]。洪武六年末(1374)降為萬縣,仍屬夔州府。西南有武寧、銅鑼關巡司。
開 縣:元為開州[無倚郭]。洪武六年(1373)降為開縣,仍屬夔州府。
梁山縣:元為梁山州倚郭。洪武六年末(1374)梁山州廢,縣直屬夔州府;十年(1377)改屬重慶府忠州,十三年(1380)復改屬夔州府。
新寧縣:元屬達州。洪武四年(1371)改屬重慶府,十年(1377)省入梁山縣,十三年(1380)復置新寧縣,改屬夔州府。
建始縣:元屬施州。洪武四年(1371)直屬夔州府,十四年(1381)復改屬施州,二十三年(1390)復直屬夔州府。
武寧縣:元屬萬州。洪武四年(1371)省入萬州,設武寧巡司。
達 州:洪武九年(1376)省倚郭通川縣入州,並降州為達縣,仍屬夔州;正德九年(1514)復升為達州。土副巡檢司駐南昌灘。
東鄉縣:元省入通川縣。成化元年(1465)復置東鄉縣,來屬夔州府,正德九年(1514)改屬達州。
太平縣:正德十年(1515)析東鄉縣置太平縣,來屬達州。東南有明通巡司。
石砫宣慰司:元石砫軍民宣撫司,明玉珍降為石砫安撫司。洪武八年(1375)升為石砫宣撫司,同年自水車壩徙治獅子壩,改屬重慶衞;嘉靖四十二年(1563)改屬夔州府,天啓六年(1621)升為石砫宣慰司。
重慶府
重慶府:元為重慶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重慶府,屬行省。
巴 縣:倚郭。東北有大紅江巡司。
江津縣:南偏東有清平巡司。
壁山縣:元省入巴縣。成化十九年(1483)析巴縣復置壁山縣,來屬重慶府。北有壁山巡司。
永川縣:元省入銅梁縣。洪武六年末(1374)析巴縣復置永川縣,來屬重慶府。
榮昌縣:元昌元縣省入銅梁縣,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置昌寧縣,來屬重慶路。洪武六年末(1374)改置榮昌縣。
大足縣:元省入銅梁縣,明玉珍復置大足縣,來屬合州。洪武四年(1371)直屬重慶府。
安居縣:成化十七年(1481)析銅梁、遂寧二縣置安居縣,來屬重慶府。
綦江縣:元為南平綦江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播州宣撫司,明玉珍改置綦江縣。洪武四年(1371)改屬重慶府。南有東溪巡司,後遷縣南偏東趕水鎮。
南川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綦江縣,十三年(1380)復置南川縣,仍屬重慶府。
長壽縣:元為樂温縣省入涪州。至正二十三年(1663)明玉珍於舊治西南置長壽縣,屬涪州。洪武六年(1373)直屬重慶府。
黔江縣:元屬紹慶直隸府。洪武五年末(1373)省入彭水縣,十四年(1381)復置黔江縣,改屬重慶府。
合 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省倚郭石照縣入州。
銅梁縣:
定遠縣:嘉靖三十年(1551)自女菁平徙治廟兒壩(貓兒壩)。
忠 州: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臨江縣入州。西有臨江巡司。
酆都縣:元為豐都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涪州,十三年(1380)置酆都縣,仍屬忠州。縣境有沙子關巡司。
墊江縣:元省入豐都縣,明玉珍復置墊江縣,來屬忠州。
南賓縣:洪武十四年(1381)省入豐都縣、石砫宣撫司。
涪 州:元[無倚郭]。
武隆縣:元為武龍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彭水縣,十三年(1380)置武隆縣,仍屬涪州。
彭水縣:元為紹慶直隸府倚郭。洪武四年(1371)紹慶府廢,改屬重慶府;洪武十年(1377)改屬涪州。
遵義軍民府
遵義軍民府:元為播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572)屬行省,十五年(1382)改屬貴州都司,二十七年(1394)復改屬布政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置遵義軍民府,並徙治宣慰司西白田壩。
遵義縣:倚郭。元為播川縣。洪武五年(1572)改置播州長官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置遵義縣,隨府徙治白田壩,為倚郭。
桐梓縣:萬曆二十九年(1601)於故夜郎縣望草地置桐梓縣,來屬遵義府。
真安州:元珍州思寧蠻夷軍民長官司,明玉珍改置真州。洪武十七年(1384)改置真州長官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置真安州。
綏陽縣:萬曆二十九年(1601)於故綏陽縣地置綏陽縣,來屬真安州。
仁懷縣:萬曆二十九年(1601)於故懷陽縣地置仁懷縣,來屬真安州。
敍州府
敍州府:元為敍州路。洪武六年(1373)改置敍州府,屬行省。
宜賓縣:倚郭。西北有宣化巡司,西南有橫江鎮巡司。
南溪縣:
慶符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宜賓縣,十三年(1380)復置慶符縣,仍屬敍州府。
富順縣:元為富順州[無倚郭]。六年(1373)降為富順縣,仍屬敍州府。東南有趙化鎮巡司。
長寧縣:元為長寧州[無倚郭]屬馬湖路。洪武五年(1372)降為長寧縣,改屬敍州府。東偏南有梅洞堡巡司。
興文縣:元為戎州[無倚郭]屬馬湖路。洪武四年(1371)降為戎縣土縣,改屬敍州府;萬曆二年(1574)改置興文縣。東北有板橋巡司,後遷縣境兩河口,仍名板橋巡司。
隆昌縣:隆慶元年(1567)析富順、榮昌二縣及瀘州於富順縣隆橋馬驛置隆昌縣,來屬敍州府。
宣化縣:洪武四年(1371)省入宜賓縣,設宣化巡司。
高 州:元為高州[無倚郭],屬敍南宣撫司。洪武五年(1372)降為高縣,改屬敍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復升為高州,自懷遠寨徙治中壩。南有江口巡司。
筠連縣:元為筠連州屬永寧路。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騰川縣入州,並降州為筠連縣,改屬敍州府;十年(1377) 省入高縣,十三年(1380)復置筠連縣,仍屬敍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改屬高州。東南有三岔巡司。
珙 縣:元為下羅計長官司屬敍南宣撫司,明玉珍改置珙州[無倚郭]。洪武四年(1371)降為珙縣,改屬敍州府;
十年(1377)省入高縣,十三年(1380)復置珙縣,仍屬敍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改屬高州。南有鹽水壩巡司,後遷縣境歇馬堡,仍名鹽水壩巡司。
永寧宣撫司:元為永寧路。洪武七年(1374)改置永寧長官司,屬行省;八年(1375)升為永寧宣撫司,十五年(1382)
自納溪水西徙治納溪水東,天啓三年(1623)廢入敍州府,設敍永同知。
太平長官司:元為大壩軍民府。洪武年間廢,成化四年(1468)置太平長官司,來屬永寧宣撫司。
龍安府
龍安府:元為龍州[無倚郭]屬廣元路,明玉珍改置龍州宣慰司。洪武六年自雍村徙治青川所城,同年末(1374)復改
置龍州,仍屬廣元府,九年(1376)改屬保寧府,十四年(1381)改置松潘安撫司,二十年(1387)復改置龍州;
二十二年(1389)改置龍州軍民千户所,徙治盤龍壩箭樓山麓,二十八年(1395)改置龍州軍民衞,後復改置
龍州,仍屬保寧府;宣德七年(1432)改置龍州宣撫司,屬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末(1567)改置龍安府。
平武縣:倚郭。萬曆十八年(1590)置寧武縣為倚郭,後更名平武縣。東北有明月關巡司。
江油縣:元省入龍州,明玉珍復置江油縣,來屬保寧府。洪武十年(1377)省江油縣入梓潼縣,十三年(1380)復
置江油縣,改屬保寧府劍州,嘉靖四十五年末(1567)改屬龍安府。
石泉縣:元屬成都路安州。洪武七年(1374)直屬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末(1567)改屬龍安府。東有馬坪口巡司。
馬湖府
馬湖府:元為馬湖路。洪武四年末(1372)改置馬湖土府,弘治八年(1495)改置馬湖府。
屏山縣:倚郭。萬曆十七年(1589)置屏山縣,為倚郭。東有悔泥溪巡司。
泥溪長官司:元泥溪為倚郭。洪武四年末(1372)內附,萬曆十七年(1589)徙治屏山縣西。
平夷長官司:洪武四年末(1372)內附,萬曆年間徙治金沙江北。
蠻夷長官司:洪武四年末(1372)內附,南有戎寧巡司。
沐川長官司:洪武四年末(1372)改置沐川州,尋復改置沐川長官司。
雷波長官司:洪武四年末(1372)內附,二十六年(1393)廢。
鎮雄府/鎮雄軍民府
鎮雄府:元為芒部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芒部府,屬雲南布政司,同年徙治納衝南七里;十六年(1383)改屬布政司;十七年(1384)改置芒部軍民府,成化年間徙治納衝,嘉靖五年(1526)更名鎮雄軍民府,萬曆三十七年(1609)改置鎮雄府。
本 轄:
強 州:元[無倚郭]。洪武十七年(1384)之後廢。
白水江簸酬長官司:正德十六年(1521)置白水江簸酬長官司。
懷德長官司:嘉靖五年(1526)升卻佐寨置懷德長官司。
威信長官司:嘉靖五年(1526)升母響寨置威信長官司。
歸化長官司:元為益良州[無倚郭]。洪武十七年(1384)之後廢;嘉靖五年(1526)升夷良寨置歸化長官司。
安靜長官司:嘉靖五年(1526)升卻落角置安靜長官司。
烏蒙軍民府
烏蒙軍民府:元為烏蒙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烏蒙府,屬雲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改屬布政司,十七年(1384)改置烏蒙軍民府。
本 轄:
歸化州:洪武十五年(1382)置歸化州,尋廢。
烏撒軍民府
烏撒軍民府:元為烏撒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烏撒府,屬雲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改屬布政司,十七年(1384)
改置烏撒軍民府。
本 轄:西有可渡河、趙班巡司,府境有阿赫關、鄔撒巡司。
阿都府:元為阿頭部屬烏撒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屬芒部府,十七年(1384)置阿都府,後廢入烏撒軍民府。
東川軍民府
東川軍民府:元為東川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東川府,屬雲南布政司,十七年(1384)改置東川軍民府,改屬布政司;二十一年(1388)廢,二十六年(1393)復置東川軍民府,尋自府西南馬鞍山徙治萬額山南。
潼川州
潼川州:元為潼川直隸府。洪武九年(1376)降為潼川直隸州,並省倚郭郪縣入州。
射洪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鹽亭縣,十三年(1383)復置射洪縣,仍屬潼川州。
中江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潼川州,十三年(1383)復置中江縣,仍屬潼川州。
鹽亭縣。
遂寧縣:元為遂寧州,明玉珍省倚郭小溪縣入州。洪武九年(1376)降為遂寧縣,仍屬潼川州。
蓬溪縣:元屬遂寧州,洪武九年(1376)直屬潼川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遂寧縣,十三年(1383)復置蓬溪縣, 自縣東北故城徙今治,仍屬潼川州。
安嶽縣:元省入小溪縣,明玉珍復置安嶽縣,來屬潼川府。洪武四年(1371)置普州,為倚郭;九年(1376)普州廢,縣直屬潼川州。
樂至縣:元省入小溪縣,明玉珍其地改屬安嶽縣。成化元年(1465)復置樂至縣,來屬潼川州,正德九年(1514)屬成都府簡州,嘉靖元年(1522)復改屬潼川州。
眉州
眉 州:元[無倚郭]屬嘉定路。洪武九年(1376)降為眉縣,仍屬嘉定州;十三年(1380)復升為眉州直隸州,屬布政司。東南有魚耶鎮巡司。
彭山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眉縣,十三年(1383)復置彭山縣,仍屬眉州。
丹稜縣:元省入眉州。洪武六年末(1374)復置丹稜縣,來屬嘉定府;洪武九年(1376)直屬嘉定州,十年(1377) 省入眉縣,十三年(1380)復置丹稜縣,改屬眉州。
青神縣:洪武九年(1376)直屬嘉定州,十年(1377)省入嘉定州,十三年(1380)復置青神縣,復改屬眉州。東有犁頭灣巡司。
邛州
邛 州:元[無倚郭]屬嘉定路。洪武九年(1376)降為邛縣,仍屬嘉定州;成化十九年(1483)復升為邛州直隸州,屬布政司。西南有夾門關巡司;西偏北有火井壩巡司,後遷州南二十五里。
大邑縣:洪武九年(1376)直屬嘉定州,十年(1377)省入邛縣,十三年(1380)復置大邑縣,仍屬嘉定州;成化十九年(1483)復改屬邛州。
蒲江縣:元省入邛州。洪武六年末(1374)復置蒲江縣,來屬嘉定府;成化十九年(1483)改屬邛州。西有雙路巡司。
嘉定州
嘉定州:元為嘉定路。洪武四年(1371)改置嘉定府,屬行省;九年(1376)降為嘉定直隸州,並省倚郭龍游縣入州。東南有金石井巡司,後廢。
峨眉縣:西南有中鎮巡司,後遷縣境大圍山。
夾江縣。
洪雅縣:元省入夾江縣。成化十八年(1482)復置洪雅縣,來屬嘉定州。西有竹箐山巡司。
犍為縣:洪武年間自玉津鎮徙治懲非鎮。縣境有四望溪口巡司,北有石馬關巡司。
榮 縣:元為榮州省入龍游縣。洪武六年末(1374)復置榮州,來屬嘉定府,九年(1376)降為榮縣。
威遠縣:元省入龍游縣。洪武六年末(1374)復置威遠縣,來屬嘉定府;十年(1377)省入榮縣,十三年(1380)復置威遠縣,仍屬嘉定府。
瀘州
瀘 州:元[無倚郭]屬重慶路。洪武六年(1373)升為直隸州,屬行省;洪武年間自州東茜草壩徙今治。西南有石棚鎮巡司,北偏西有李市鎮巡司。
納溪縣:縣境有納溪口巡司。
江安縣:南有板橋巡司。
合江縣:洪武初年自神臂山南徙治安樂山麓。
九姓長官司:元為九姓羅氏黨蠻夷長官千户所。洪武六年末(1374)改置九姓長官司,八年(1375)改屬永寧宣撫司;天啓六年(1626)改屬瀘州。
雅州
雅 州:元為直隸州[無倚郭],屬朵甘思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屬行省,並省倚郭嚴道縣入州。
名山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雅州,十三年(1383)復置名山縣,仍屬雅州。
滎經縣:明玉珍省入嚴道縣。洪武初年復置滎經縣,仍屬雅州。
蘆山縣:元為盧山縣省。洪武六年末(1474)置蘆山縣,來屬雅州。西北有臨關巡司。
百丈縣:洪武四年(1371)省入名山縣。
平茶洞長官司:元為溶江芝子平茶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八年(1375)分置平茶洞長官司,改屬酉陽宣撫司;十七年(1384)直屬布政司。
客寨副長官司:洪武初年置客寨副長官司。
黎州安撫司
元為黎州直隸州,屬朵甘思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省倚郭漢源縣入州,永樂年間廢。洪武八年(1375)於黎州西南置黎州長官司,屬行省,十一年(1378)升為黎州安撫司,萬曆二十四年(1596)改置黎州守禦軍民千户所,改屬都司。
永寧宣撫司
元至正中改永寧路置。明初改為安撫司,洪武八年(1375年)復為宣撫司。治今四川省敍永縣永寧河東。天啓三年(1623年)省入敍州府。
天全六番招討司
元為六番招討司。洪武六年末(1374)更名天全六番招討司,屬四川行省,二十一年(1388)改屬都司;正德十五年(1520)析蘆山縣婁關和太平山來屬。
松潘衞
元為松州,屬吐蕃宣慰司松潘疊宕威茂州宣撫司。洪武二十年(1387)廢。洪武十一年(1378)置松州衞,十三年(1380)廢,尋復置松州衞,二十年(1387)松州廢,改置松潘等處軍民衞;嘉靖二十四年(1563)改置松潘衞。
八朗安撫司:永樂十四年(1416)置。
麻兒匝安撫司:宣德二年(1427)置。
阿角寨安撫司:正統五年(1440)置。
芒兒者安撫司:正統五年(1440)置。
思囊曰安撫司:正統十一年(1446)置。
阿用簇長官司:宣德十年(1435)置。
潘幹寨長官司:正統五年(1440)置。
佔藏先結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蠟匝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白馬路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山洞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阿昔洞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北定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於北定關置。
麥匝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者多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牟力結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班班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祈命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勒都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包藏先結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
阿思簇長官司:宣德十年(1435)置。
疊溪軍民千户所
疊溪軍民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疊溪右千户所於古翼州,屬茂州衞;二十五年(1392)更名疊溪守禦軍民千户所,直屬都司。
疊溪長官司:永樂四年(1407)於疊溪千户所城置疊溪長官司。
鬱即長官司:永樂四年(1407)於疊溪千户所西北置鬱即長官司。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軍事衞所

四川都司
四川都司:洪武四年(1371)置四川都衞,治成都府,八年(1375)改置四川都指揮使司。
成都中衞:倚郭。洪武八年(1375)置成都中衞於成都府。
成都左衞: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成都左衞於成都府,後廢。
成都右衞: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成都右衞於成都府。
灌縣千户所:景泰六年(1455)置灌縣守禦千户所於灌縣。
成都前衞: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成都前衞於成都府。
成都後衞: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成都後衞於成都府。
寧川衞:洪武十一年(1378)置寧川衞於成都府。
重慶衞:洪武六年(1373)置重慶衞於重慶府。
黔江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84)置黔江守禦千户所於黔江縣。
酉陽宣慰司:元為酉陽州[無倚郭]屬懷德府。洪武五年(1372)廢。洪武五年(1372)於酉陽州置酉陽宣慰司,八年(1375)降為酉陽宣撫司,屬都司,永樂十六年(1418)改屬重慶衞,天啓元年(1621)復升為宣慰司。司境有寧俊江巡司。
石耶洞長官司:元為石耶洞軍民府屬懷德府。洪武八年(1375)改置石耶洞長官司,屬酉陽宣撫司。
地壩副長官司:永樂年間析石耶洞長官司置地壩副長官司。
邑梅洞長官司:元為佛鄉洞長官司屬懷德府,明玉珍改置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洪武八年(1375)改置邑梅洞長官司,屬酉陽宣撫司;十年(1377)自阿魯徙治凱堡,建文元年(1399)復徙治阿魯,永樂初年徙治邑梅。
俊倍洞副長官司:永樂年間改俊倍洞千户置俊倍洞副長官司。
麻兔洞長官司:洪武八年(1375)置麻兔洞長官司,後廢。
溶溪芝麻子坪長官司:元為溶江芝子平茶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八年(1375)分置溶溪芝麻子坪長官司,改屬思南宣慰司;十七年(1384)直屬布政司,嘉靖二十五年(1546)徙治酉陽宣撫司上濟裏,尋省入酉陽宣撫司。
利州衞:洪武三十一年(1398)置利州衞於廣元縣。
茂州衞:洪武十一年(1378)置茂州衞於茂州。
威州千户所:洪武十八年(1385)置威州守禦千户所於威州。
隴木頭長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隴木頭長官司於茂州東北。
靜州長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靜州長官司於茂州東北。
嶽希蓬長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嶽希蓬長官司於茂州西。
松潘衞:元為松州屬吐蕃宣慰司松潘疊宕威茂州宣撫司。洪武二十年(1387)廢。洪武十一年(1378)置松州衞,十三年(1380)廢,尋復置松州衞,二十年(1387)松州廢,改置松潘等處軍民衞;嘉靖二十四年(1563)改置松潘衞。
小河千户所:宣德四年(1429)置小河守禦千户所於涪水北。
八朗安撫司:永樂十四年(1416)置八郎安撫司。
麻兒匝安撫司:宣德二年(1427)置麻兒匝安撫司。
阿角寨安撫司:正統五年(1440)置阿角寨安撫司。
芒兒者安撫司:正統五年(1440)置芒兒者安撫司。
思囊曰安撫司:正統十一年(1446)置思囊曰安撫司。
阿用簇長官司:宣德十年(1435)置阿用簇長官司。
潘幹寨長官司:正統五年(1440)置潘幹寨長官司。
佔藏先結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佔藏先結簇長官司。
蠟匝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蠟匝簇長官司。
白馬路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白馬路簇長官司。
山洞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山洞簇長官司。
阿昔洞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阿昔洞簇長官司。
北定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於北定關置北定簇長官司。
麥匝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麥匝簇長官司。
者多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者多簇長官司。
牟力結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牟力結簇長官司。
班班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班班簇長官司。
祈命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祈命簇長官司。
勒都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勒都簇長官司。
包藏先結簇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包藏簇長官司。
阿思簇長官司:宣德十年(1435)置阿思簇長官司。
潘州衞:元為潘州屬吐蕃宣慰司松潘疊宕威茂州宣撫司。洪武十一年(1378)置潘州衞,三年(1380)廢,尋復置潘州衞,二十年(1387)省入松州衞。
敍南衞:洪武四年(1371)置敍南千户所於敍州府,十年(1377)升置敍南衞。
建武千户所:萬曆元年(1573)置建武守禦千户所於興文縣西南武寧城。
瀘州衞: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瀘州衞於瀘州,成化四年(1468)徙治瀘州西南渡船鋪。
巖州衞:洪武年間置巖州衞於雅州西,後廢。
成都左護衞:明初置成都左護衞(屬王府)。
成都右護衞:明初置成都右護衞(屬王府),後更名龍虎左衞,為在京衞。
成都中護衞:明初置成都中護衞(屬王府),後更名豹韜左衞,為在京衞。
蜀府儀衞司:
壽府儀衞司:後廢。
壽府羣牧所:後廢。
保寧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保寧守禦千户所於保寧府。
青川千户所:洪武七年(1374)置青川守禦千户所於故青川縣。
廣安千户所:洪武年間置廣安守禦千户所於廣安州,後廢;宣德八年(1433)復置廣安守禦千户所。
雅州千户所:洪武四年(1371)置雅州守禦千户所於雅州。
黎州軍民千户所:元為黎州直隸州,屬朵甘思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省倚郭漢源縣入州,永樂年間廢。洪武八年(1375)於黎州西南置黎州長官司,屬行省,十一年(1378)升為黎州安撫司,萬曆二十四年(1596)改置黎州守禦軍民千户所,改屬都司。
黎州土千户所:萬曆二十四年(1596)置黎州土千户所於大田壩。
疊溪軍民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疊溪右千户所於古翼州,屬茂州衞;二十五年(1392)更名疊溪守禦軍民千户所,直屬都司。
疊溪長官司:永樂四年(1407)於疊溪千户所城置疊溪長官司。
鬱即長官司:永樂四年(1407)於疊溪千户所西北置鬱即長官司。
大渡河千户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大渡河守禦千户所於大渡河,後徙治黎州安撫司。
浦江關軍民千户所:[建制不詳],明置浦江關軍民千户所,後廢。
天全六番招討司:元為六番招討司。洪武六年末(1374)更名天全六番招討司,屬四川行省,二十一年(1388)改屬都司;正德十五年(1520)析蘆山縣婁關和太平山來屬。
安寧宣撫司:成化十三年(1477)置安寧宣撫司。
懷遠長官司:成化十三年(1477)置懷遠長官司。
宣化長官司:成化十三年(1477)置宣化長官司。
四川行都司
四川行都司:元屬雲南行省。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治建昌衞。
建昌軍民衞:元為建昌路,倚郭建安州[無倚郭]、永寧州[無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路改置建昌府,同年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五年(1392)府廢,二十七年(1394)建安州、永安州俱廢入建昌衞。洪武十五年(1382)置建昌衞,屬雲南都司,同年改屬四川都司,二十五年(1392)改置建昌軍民衞,二十七年(1394)改屬行都司。北有瀘湖巡司,南有麻剌巡司;又西南有打衝河巡司,後廢;東南有白水巡司,後廢;東有龍溪巡司,後廢。
禮州中中千户所:元為禮州[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廢入禮州中中千户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禮州守禦中中千户所。
禮州後千户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禮州守禦後千户所。
打衝河中前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打衝河守禦中前千户所於打衝河東。
德昌千户所:元為德州[無倚郭]屬德昌路。洪武二十五年(1392)廢入德昌千户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德昌守禦千户所。
昌州長官司:元為昌州[無倚郭],為德昌路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路改置德昌府,同年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七年(1394)府廢,州改置昌州長官司,改屬建昌衞。
威龍長官司:元為威龍州[無倚郭]屬德昌路。洪武十五年(1382)更名威隆州,二十七年(1394)改置威龍長官司, 改屬建昌衞。
普濟長官司:元為普濟州[無倚郭]屬德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置普濟長官司,改屬建昌衞。
建昌土衞:洪武十五年(1382)置建昌土衞,萬曆年間廢。
裏 州:元[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廢入建昌衞。
闊 州:元[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廢入建昌衞。
瀘 州:元[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廢入建昌衞。
隆 州:元[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1382)廢。
碧舍縣:元為北社縣屬永寧州。洪武十五年(1382)更名碧舍縣,二十七年(1394)省入建昌衞。
瀘沽縣:元屬禮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省入禮州中中千户所,後設瀘沽巡司。
建昌前衞: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建昌前衞於建昌衞城,屬四川都司,同年改屬行都司,萬曆三年(1575)廢。
寧番軍民衞:元為蘇州[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二十五年(1392)廢。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蘇州衞,屬四川都司,二十五年(1392)蘇州廢,改置蘇州軍民衞;二十六年(1393)更名寧番軍民衞,二十七年(1394)改屬行都司。
冕山橋後千户所:正統六年(1441)置冕山橋守禦後千户所于冕山堡。
中 縣:元直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屬永寧州,十七年(1384)改屬蘇州,二十七年(1394)廢入寧番衞。
越巂軍民衞: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越巂軍民衞於邛部州西南,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1394)改屬行都司。
鎮西后千户所:弘治年間置鎮西守禦後千户所于越巂衞北。
邛部長官司:元為邛部州[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升為邛部軍民府,後仍降為邛部州,改屬越巂軍民衞,永樂元年(1403)改置邛部長官司。
鹽井軍民衞:元為柏興直隸府。洪武十五年(1382)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降為柏興直隸州,並省倚郭閏鹽縣入州;二十六年(1393)州廢。
並置鹽井軍民衞於故州城東,改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1394)改屬行都司。
打衝河中左千户所:洪武三十年(1397)置打衝河守禦中左千户所於打衝河所城。
馬剌長官司:永樂五年(1407)置馬剌長官司。
金 縣:洪武十七年(1384)廢入柏興州。
會川軍民衞:元為會川路,倚郭武安州[無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會川府,同年改屬四川布政司,並降州為武安縣,二十四年(1391)復升縣為武安州;二十六年(1393)府廢;二十七年(1394)復置會川府,同年復廢,並廢武安州入會川衞。洪武十五年(1382)置會川守禦千户所於會川府北,屬建昌衞;二十五年(1392)改置會川守禦軍民千户所,同年升為會川軍民衞,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1394)改屬行都司。南有搭甲渡巡司。
迷易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末(1393)置迷易守禦千户所於撒連街。
永昌州:元[無倚郭]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1382)降為永昌縣,二十四年(1391)復升為永昌州,二十七年(1394)廢入會川衞。
黎溪州:元[無倚郭]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1382)降為永昌縣,二十四年(1391)復升為黎溪州,二十七年(1394)廢入會川衞。
姜 州:元[無倚郭]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1381)改屬東川府,二十一年(1388)改屬會川府,二十七年(1394)廢入會川衞。
會理州:元[無倚郭]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1381)改屬東川府,二十一年(1388)復改屬會川府,二十七年(1394)廢入會川衞。
麻龍州:元[無倚郭]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1381)改屬東川府,二十一年(1388)復改屬會川府,二十七年(1394)廢入會川衞。
通安州:元[無倚郭]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1381)改屬東川府,二十一年(1388)復改屬會川府,二十七年(1394)廢入會川衞。
麻龍縣:元屬會川路。洪武十七年(1383)改屬麻龍州,二十七年(1394)廢入會川衞。
明代部分地名考
潘州衞:今若爾蓋肥求吉鄉境; 巖州衞:今瀘定縣安嵐;
小河所:今平武縣小河鄉; 疊溪所/疊溪長官司:今茂縣疊溪鎮疊溪古城;
青川所:今青川縣青溪鎮; 禮州中中所/禮州後所:今西昌市禮州鎮;
德昌所:今德昌縣; 打衝河中前所/打衝河中左所:今西昌市西南境;
冕山橋後所:今喜德縣冕山鎮; 鎮西后所:今甘洛縣海棠鎮;
迷易所:今米易縣;
八朗安撫司:[不詳]; 麻兒匝安撫司:今馬爾康縣;
阿角寨安撫司:[不詳]; 芒兒者安撫司:今松潘縣上八寨鄉;
思囊曰安撫司:今平武縣西北境;
泥溪長官司(泥溪):今屏山縣泥溪鎮; 平夷長官司:今屏山縣新安鎮;
蠻夷長官司:今屏山縣新市鎮; 沐川長官司:今沐川縣;
雷波長官司:今雷波縣; 白水江簸酬長官司:
懷德長官司:今彝良縣奎香鄉; 威信長官司:今彝良縣;
歸化長官司:今鎮雄縣母享鎮; 安靜長官司:今彝良縣舊城鎮;
九姓長官司:今敍永縣西北同心村; 太平長官司:今敍永縣大壩鎮;
平茶洞長官司:今秀山縣境內高秀; 溶溪芝麻子坪長官司:
石耶洞長官司:今秀山縣石耶鎮; 邑梅洞長官司(阿魯):今秀山縣鍾靈鄉;
邑梅洞長官司(凱堡): 邑梅洞長官司(邑梅):今秀山縣梅江鎮;
麻兔洞長官司:
隴木頭長官司:今茂縣石鼓鄉隴木頭; 靜州長官司:今茂縣鳳儀鎮靜州村;
嶽希蓬長官司:今茂縣石鼓鄉大宋渠; 阿用簇長官司:[不詳];
潘幹寨長官司:[不詳]; 佔藏先結簇長官司:今迭部縣東南卓藏;
蠟匝簇長官司:今舟曲縣西北立即簇; 白馬路簇長官司:今九寨溝縣南境;
山洞簇長官司:[不詳]; 阿昔洞簇長官司:今若爾蓋縣阿西鄉;
北定簇長官司:今松潘縣東南北定; 麥匝簇長官司:今黑水縣麥扎鄉;
者多簇長官司:[不詳]; 牟力結簇長官司:今松潘縣牟尼鄉;
班班簇長官司:[不詳]; 祈命簇長官司:今松潘縣北祈命;
勒都簇長官司:[不詳]; 包藏先結簇長官司:[不詳];
阿思簇長官司:今松潘縣北阿思;
鬱即長官司:今茂縣疊溪鎮西北15裏;
昌州長官司:今德昌縣王所鄉昌州村; 威龍長官司:今米易縣掛榜鎮威龍村;
普濟長官司:今米易縣普威鎮; 邛部長官司:今越西縣東北邛部;
馬喇長官司:今攀枝花市仁和區同德鎮;
歷任四川布政使 [2]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任職人員

共有 52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廿日(1796,1,29)
嘉慶四年十一月廿八日(1799,12,24)因病解任
-
2
楊揆
嘉慶四年十一月廿八日(1799,12,24)
調
嘉慶九年五月十六日(1804,6,23)卒
離職根據四川通志卷115頁3571、碑傳集卷87頁4
3
嘉慶九年六月一日(1804,7,7)
嘉慶十二年五月六日(1807,6,11)調皖撫
-
4
嘉慶十二年五月六日(1807,6,11)
嘉慶十四年八月廿二日(1809,10,1)因病開缺
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十四),頁510
5
嘉慶十四年八月廿二日(1809,10,1)
嘉慶十九年十月廿九日(1814,12,10)卒
離職根據二知軒文存卷27頁4
6
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1814,12,28)
嘉慶廿年十二月二日(1815,12,31)調滇撫
-
7
嘉慶廿年十二月二日(1815,12,31)
嘉慶廿二年九月廿四日(1817,11,3)同上
-
8
嘉慶廿二年九月廿四日(1817,11,3)
道光元年六月四日(1821,7,2)調安徽布政使
-
9
道光元年六月四日(1821,7,2)
道光二年九月八日(1822,10,22)調江寧布政使
-
10
道光二年九月八日(1822,10,22)
調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七日(1824,1,27)調署四川總督
-
11
陸言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七日(1824,1,27)
調
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1825,4,4)調左副都御史
-
12
韓文綺
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1825,4,4)
道光五年七月三日(1825,8,16)調雲南布政使
-
13
董淳
道光五年七月三日(1825,8,16)
道光九年三月六日(1829,4,9)命到京
-
14
桂良
道光九年三月六日(1829,4,9)
道光十年四月廿八日(1830,5,20)調廣東布政使
-
15
尹濟源
道光十年四月廿八日(1830,5,20)
道光十二年九月一日(1832,9,24)調晉撫
-
16
劉重麟
道光十二年九月一日(1832,9,24)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1833,12,30)丁母憂
離職根據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奏摺檔,頁161
17
李羲文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1833,12,30)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廿日(1836,2,6)命到京
-
18
蘇廷玉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廿日(1836,2,6)
道光十八年七月九日(1838,8,28)調署總督
-
19
劉韻珂
道光十八年七月九日(1838,8,28)
道光廿年七月八日(1840,8,5)調浙撫
-
20
鍾祥
道光廿年七月八日(1840,8,5)
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42,1,28)命到京陛見
-
21
徐廣縉
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廿六日(1842,2,5)
道光廿二年九月廿五日(1842,10,28)丁母憂
離職根據傳包
22
龔綬
道光廿二年九月廿八日(1842,10,31)
道光廿三年四月十五日(1843,5,14)緣事革職
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四八),頁223(以查庫御史任內有失)
23
王兆琛
道光廿三年四月十五日(1843,5,14)
道光廿六年十二月十六日(1847,2,1)調晉撫
-
24
陳士枚
道光廿六年十二月十六日(1847,2,1)
道光廿八年九月四日(1848,9,30)調陝撫
-
25
吳振棫
道光廿八年九月五日(1848,10,1)
調
鹹豐二年五月十日(1852,6,27)調滇撫
-
26
楊培
鹹豐二年五月十一日(1852,6,28)
鹹豐六年十一月九日(1856,12,6)命到京
-
27
祥奎
鹹豐六年十一月九日(1856,12,6)
鹹豐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61,10,18)緣事革職
-
28
劉蓉
鹹豐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61,10,18)
鹹豐十一年十一月二日(1861,12,3)墨縗入仕俟服闋後接篆
-
29
毛震壽
鹹豐十一年十一月二日(1861,12,3)
暫兼署
-
-
30
劉蓉
同治元年二月十三日(1862,3,13)
同治二年七月二日(1863,8,15)調陝撫
實授
31
江忠濬
同治二年九月八日(1863,10,20)
同治六年十月十七日(1867,11,12)調廣西布政使
-
32
蔣志章
同治六年十月十七日(1867,11,12)
同治八年十二月五日(1870,1,6)調陝撫
-
33
王德固
同治八年十二月六日(1870,1,7)
光緒元年四月廿八日(1875,6,1)休致
-
34
文格
光緒元年四月廿八日(1875,6,1)
調
光緒二年三月廿八日(1876,4,22)調滇撫
-
35
程豫
光緒二年三月廿九日(1876,4,23)
光緒七年閏七月十七日(1881,9,10)到京另候簡用
-
36
鹿傳霖
光緒七年閏七月十七日(1881,9,10)
光緒九年二月廿九日(1883,4,6)調豫撫
-
37
張凱嵩
光緒九年三月一日(1883,4,7)
光緒九年十一月廿八日(1883,12,27)調黔撫
-
38
易佩紳
光緒九年十二月一日(1883,12,29)
調
光緒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86,1,22)調江蘇布政使
-
39
王嵩齡
光緒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86,1,22)
調
光緒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86,9,18)卒
離職根據光緒十二年九月月摺檔(未任,行抵安陽病故)
40
崧蕃
光緒十二年九月十日(1886,10,7)
光緒十七年五月廿八日(1891,7,4)調黔撫
-
41
龔照瑗
光緒十七年五月廿九日(1891,7,5)
光緒十九年十月四日(1893,11,11)以三品京堂候補出使英法義比
-
42
王毓藻
光緒十九年十月五日(1893,11,12)
光緒廿三年二月五日(1897,3,7)調黔撫
-
43
裕長
光緒廿三年二月五日(1897,3,7)
光緒廿三年十一月十八日(1897,12,11)調直隸布政使
-
44
王之春
光緒廿三年十一月十八日(1897,12,11)
調
光緒廿五年八月八日(1899,9,12)調晉撫
-
45
周馥
光緒廿五年八月八日(1899,9,12)
光緒廿六年九月廿一日(1900,11,12)調直隸布政使
-
46
員鳳林
光緒廿六年九月廿一日(1900,11,12)
光緒廿八年六月廿三日(1902,7,27)調安徽布政使
-
47
張曾敭
光緒廿八年六月廿三日(1902,7,27)
調
光緒廿九年正月廿日(1903,2,17)調晉撫
-
48
陳璚
光緒廿九年正月廿日(1903,2,17)
光緒廿九年九月廿三日(1903,11,11)緣事革職
-
49
許涵度
光緒廿九年九月廿三日(1903,11,11)
光緒卅四年三月十五日(1908,4,15)調陝西布政使
-
50
王人文
光緒卅四年三月十五日(1908,4,15)
調
宣統三年三月廿三日(1911,4,21)調督辦川滇邊務大臣
-
51
周儒臣
宣統三年三月廿三日(1911,4,21)
宣統三年九月十三日(1911,11,3)署雲南布政使
-
52
高而謙
宣統三年九月十三日(1911,11,3)
調署
-
-
歷任四川按察使 [3] 
共有 80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楊揆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廿日(1796,1,29)
嘉慶二年正月廿二日(1797,2,18)調甘肅布政使
-
2
張繼辛
嘉慶二年正月廿三日(1797,2,19)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調貴州按察使
-
3
先福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
調
嘉慶五年九月廿三日(1800,11,9)調河南布政使
-
4
董教增
嘉慶五年九月廿三日(1800,11,9)
嘉慶七年八月十一日(1802,9,7)調貴州按察使
-
5
劉清
嘉慶七年八月十一日(1802,9,7)
嘉慶十一年二月廿四日(1806,4,12)丁繼母憂
離職根據嘉慶十一年二月長編總檔
6
姚令儀
嘉慶十一年二月廿四日(1806,4,12)
嘉慶十二年五月六日(1807,6,11)調布政使
-
7
方積
嘉慶十二年五月六日(1807,6,11)
嘉慶十四年八月廿二日(1809,10,1)同上
-
8
常發祥
嘉慶十四年八月廿二日(1809,10,1)
嘉慶十九年正月廿一日(1814,2,10)調貴州布政使
-
9
陳若霖
嘉慶十九年正月廿一日(1814,2,10)
調
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1814,12,28)調布政使
-
10
曹六興
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1814,12,28)
嘉慶廿二年九月廿四日(1817,11,3)同上
-
11
富信
嘉慶廿二年九月廿四日(1817,11,3)
嘉慶廿二年十一月廿二日(1817,12,29)調貴州按察使
-
12
韓文綺
嘉慶廿二年十一月廿二日(1817,12,29)
調
嘉慶廿五年三月十七日(1820,4,29)調江西布政使
-
13
章凱
嘉慶廿五年三月十七日(1820,4,29)
嘉慶廿五年五月七日(1820,6,17)調廣西按察使
-
14
張志緒
嘉慶廿五年五月七日(1820,6,17)
調
道光元年六月四日(1821,7,2)調布政使
-
15
陳中孚
道光元年六月四日(1821,7,2)
道光元年十月十一日(1821,11,5)調廣東按察使
-
16
戴三錫
道光元年十月十一日(1821,11,5)
道光二年七月十二日(1822,8,28)調江寧布政使
-
17
魏元烺
道光二年七月十二日(1822,8,28)
道光二年九月廿二日(1822,11,5)調江西按察使
-
18
蘇成額
道光二年九月廿二日(1822,11,5)
調
道光三年二月一日(1823,3,13)調貴州按察使
-
19
裕泰
道光三年二月一日(1823,3,13)
調
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1825,4,4)調安徽按察使
-
20
吉恆
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1825,4,4)
道光五年月日丁憂
-
21
興科
道光五年七月十六日(1825,8,29)
道光六年正月卅日(1826,3,8)調湖北按察使
-
22
吉恆
道光六年正月卅日(1826,3,8)
-
-
23
吉恆
道光七年十二月十六日(1828,2,1)
道光十一年八月廿四日(1831,9,29)調浙江布政使
實授
24
花傑
道光十一年八月廿四日(1831,9,29)
調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五日(1833,9,8)調福建布政使
-
25
蘇廷玉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五日(1833,9,8)
調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廿日(1836,2,6)調布政使
-
26
多歡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廿日(1836,2,6)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1838,12,30)緣事交部嚴加議處
十一月十九日部議革職
27
蘇廷玉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1838,12,30)
道光廿年五月日調大理寺少卿
離職根據傳包
28
朱士達
道光廿年五月十八日(1840,6,17)
道光廿年十二月十九日(1841,1,11)調陝西按察使
-
29
李星沅
道光廿年十二月十九日(1841,1,11)
調
道光廿一年五月十日(1841,6,28)調江蘇按察使
-
30
張日晸
道光廿一年五月十日(1841,6,28)
調
道光廿二年七月五日(1842,8,10)調河南布政使
-
31
劉耀椿
道光廿二年七月五日(1842,8,10)
道光廿二年七月十日(1842,8,15)前緣事交部嚴加議處以道員留閩
由福建興泉永道遷,未到任
32
潘鐸
道光廿二年七月十日(1842,8,15)
道光廿五年四月十四日(1845,5,19)調山西布政使
-
33
劉喜海
道光廿五年四月十四日(1845,5,19)
道光廿七年六月十日(1847,7,21)調浙江布政使
-
34
張集馨
道光廿七年六月十日(1847,7,21)
道光廿九年七月廿五日(1849,9,11)調貴州布政使
-
35
徐有壬
道光廿九年七月廿五日(1849,9,11)
道光卅年八月四日(1850,9,9)調雲南布政使
-
36
呂佺孫
道光卅年八月四日(1850,9,9)
鹹豐元年五月廿三日(1851,6,22)調貴州布政使
-
37
蘇敬衡
鹹豐元年五月廿三日(1851,6,22)
鹹豐二年十一月十九日(1852,12,29)調浙江按察使
-
38
文煜
鹹豐二年十一月十九日(1852,12,29)
鹹豐三年七月十一日(1853,8,15)調江寧布政使
-
39
周鳴鸞
鹹豐三年七月十一日(1853,8,15)
-
未到任
40
司徒照
鹹豐三年七月廿一日(1853,8,25)
鹹豐三年十一月十八日(1853,12,18)調陝西布政使
-
41
胡興仁
鹹豐三年十一月十八日(1853,12,18)
鹹豐四年四月十四日(1854,5,10)調廣西布政使
-
42
夏廷樾
鹹豐四年四月十四日(1854,5,10)
鹹豐四年六月十六日(1854,7,10)調湖北布政使
-
43
文發
鹹豐四年六月十六日(1854,7,10)
鹹豐四年六月廿四日(1854,7,18)調湖北按察使
未到任
44
胡林翼
鹹豐四年六月廿四日(1854,7,18)
鹹豐四年八月二日(1854,9,23)調湖北按察使
仍留湖南軍營,未到任
45
文俊
鹹豐四年八月二日(1854,9,23)
調
鹹豐五年正月十三日(1855,3,1)同上
-
46
曹澍鍾
-
-
-
47
馬秀儒
鹹豐五年正月十三日(1855,3,1)
鹹豐五年七月三日(1855,8,15)調湖北布政使
-
48
祥奎
鹹豐五年七月三日(1855,8,15)
鹹豐六年十一月九日(1856,12,6)調布政使
-
49
曹澍鍾
鹹豐六年十一月九日(1856,12,6)
鹹豐七年十一月十日(1857,12,25)調廣西布政使
-
50
張思鏜
鹹豐七年十一月十日(1857,12,25)
鹹豐九年五月十九日(1859,6,19)卒
離職根據鹹豐九年六月外紀檔,頁030
51
蔣徵蒲
鹹豐九年六月十二日(1859,7,11)
鹹豐十一年正月八日(1861,2,17)緣事解任
-
52
蕭浚蘭
鹹豐十一年正月八日(1861,2,17)
鹹豐十一年四月七日(1861,5,16)調雲南布政使
-
53
毛震壽
鹹豐十一年四月七日(1861,5,16)
同治元年二月十三日(1862,3,13)調陝西布政使
-
54
牛樹梅
同治元年二月十三日(1862,3,13)
同治三年正月五日(1864,2,12)命到京
-
55
蔣志章
同治三年正月五日(1864,2,12)
同治三年七月日丁母憂
離職根據續碑傳集卷26頁19
56
張兆棟
同治三年九月十三日(1864,10,13)
同治四年二月十日(1865,3,7)調廣東按察使
-
57
趙長齡
同治四年二月十日(1865,3,7)
同治四年八月三日(1865,9,22)調陝撫
-
58
楊重雅
同治四年八月三日(1865,9,22)
同治六年八月二日(1867,8,30)丁母憂
離職根據同治六年八月長編總檔
59
翁同爵
同治六年八月二日(1867,8,30)
同治七年十二月廿三日(1869,2,4)調陝西布政使
-
60
英祥
同治七年十二月廿三日(1869,2,4)
光緒元年四月廿八日(1875,6,1)調廣西按察使
-
61
沈秉成
光緒元年四月廿九日(1875,6,2)
調
光緒元年六月廿四日(1875,7,26)因病休致
-
62
杜瑞聯
光緒元年六月廿五日(1875,7,27)
光緒二年九月十一日(1876,10,27)調雲南布政使
-
63
方濬頤
光緒二年九月十一日(1876,10,27)
光緒五年閏三月廿二日(1879,5,12)緣事革職
-
64
黎培敬
光緒五年閏三月廿三日(1879,5,13)
光緒六年六月十四日(1880,7,20)調漕運總督
-
65
遊百川
光緒六年六月十四日(1880,7,20)
光緒七年四月八日(1881,5,5)調順天府府尹
-
66
鹿傳霖
光緒七年四月八日(1881,5,5)
調
光緒七年閏七月十七日(1881,9,10)調布政使
-
67
張凱嵩
光緒七年閏七月十七日(1881,9,10)
光緒九年三月一日(1883,4,7)同上
-
68
如山
光緒九年三月一日(1883,4,7)
光緒十一年三月十三日(1885,4,27)到京另候簡用
-
69
遊智開
光緒十一年三月十三日(1885,4,27)
光緒十四年十月十八日(1888,11,21)調廣東布政使
-
70
何樞
光緒十四年十月十八日(1888,11,21)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1890,1,2)調湖南布政使
-
71
德壽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1890,1,2)
光緒十八年四月十二日(1892,5,8)調安徽布政使
-
72
文光
光緒十八年四月十二日(1892,5,8)
光緒廿五年二月四日(1899,3,15)調湖南按察使
-
73
張曾敭
光緒廿五年二月四日(1899,3,15)
光緒廿五年七月廿八日(1899,9,2)調福建布政使
-
74
萬培因
光緒廿五年七月廿八日(1899,9,2)
-
-
75
夏旹
光緒廿六年八月廿三日(1900,9,16)
光緒廿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12,22)調陝西布政使
-
76
陳璚
光緒廿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901,12,22)
調
光緒廿九年正月廿日(1903,2,17)調布政使
-
77
馮煦
光緒廿九年正月廿一日(1903,2,18)
光緒卅一年八月十八日(1905,9,16)調安徽布政使
-
78
和爾賡額
光緒卅一年八月十八日(1905,9,16)
宣統元年二月十七日(1909,3,8)開缺另候簡用
-
79
江毓昌
宣統元年二月十八日(1909,3,9)
宣統三年三月四日(1911,4,2)因病解職
-
80
常裕
宣統三年三月四日(1911,4,2)
宣統三年十月十三日(1911,12,3)準乞休
-
歷任四川學政 [4] 
共有 46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李楘
乾隆六十年四月廿五日(1795,6,11)
-
-
2
陳希曾
嘉慶三年八月十一日(1798,9,20)
-
-
3
錢栻
嘉慶六年八月八日(1801,9,15)
-
-
4
周廷棟
嘉慶九年八月八日(1804,9,11)
嘉慶十年十一月七日(1805,12,27)調刑部右侍郎
-
5
周系英
嘉慶十年十一月七日(1805,12,27)
-
-
6
史致儼
嘉慶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07,9,22)
-
-
7
趙佩湘
嘉慶十五年八月廿二日(1810,9,20)
嘉慶十八年正月七日(1813,2,7)丁憂
離職根據嘉慶十八年正月分上諭檔,頁00035
8
毛謨
嘉慶十八年正月七日(1813,2,7)
-
-
9
俞恆澤
嘉慶廿一年八月十一日(1816,10,1)
-
-
10
聶銑敏
嘉慶廿四年九月五日(1819,10,23)
-
-
11
吳傑
道光二年八月十三日(1822,9,27)
-
-
12
潘光藻
道光五年八月三日(1825,9,14)
-
-
13
郭尚先
道光八年八月三日(1828,9,11)
-
-
14
黃琮
道光十一年八月二日(1831,9,7)
-
-
15
李振庸
道光十四年八月二日(1834,9,4)
道光十四年八月三日(1834,9,5)兩耳重聽,仍回兵科給事中任
未到任
16
王篤
道光十四年八月三日(1834,9,5)
-
-
17
羅惇衍
道光十七年八月二日(1837,9,1)
道光十七年八月六日(1837,9,5)年紀過輕留京供職
未到任
18
何桂馨
道光十七年八月六日(1837,9,5)
-
八月廿八日自京起程,十一月十六日接任(道光朝宮中檔001106號)
19
何裕承
道光廿年八月二日(1840,8,28)
-
-
20
蔡振武
道光廿三年八月二日(1843,9,25)
-
-
21
徐士穀
道光廿六年八月四日(1846,9,23)
道光廿八年二月廿三日(1848,3,27)緣事到京聽候部議
降四級調用
22
支清彥
道光廿八年二月廿三日(1848,3,27)
-
-
23
何紹基
鹹豐二年八月六日(1852,9,19)
鹹豐五年四月十四日(1855,5,29)緣事降三級調用
離職根據鹹豐五年四月分上諭檔,頁00101
24
鄭瓊詔
鹹豐五年四月十四日(1855,5,29)
-
-
25
李德儀
鹹豐八年八月三日(1858,9,9)
鹹豐十年正月十八日(1860,2,9)卒
離職根據鹹豐朝宮中檔011756號
26
黃倬
鹹豐十年二月三日(1860,2,24)
-
-
27
楊秉璋
同治三年八月一日(1864,9,1)
-
-
28
鍾駿聲
同治六年八月一日(1867,8,29)
-
-
29
夏子鐊
同治九年八月一日(1870,8,27)
-
-
30
張之洞
同治十二年八月一日(1873,9,22)
-
-
31
譚宗浚
光緒二年八月一日(1876,9,18)
-
-
32
陳懋侯
光緒五年八月一日(1879,9,16)
-
-
33
朱逌然
光緒七年四月八日(1881,5,5)
光緒八年十一月十一日(1882,12,20)卒
離職根據錢保塘;清風室文鈔十、傳稿
34
邵積誠
光緒八年十二月廿七日(1883,2,4)
-
-
35
盛炳緯
光緒十一年八月一日(1885,9,9)
光緒十三年四月四日(1887,4,26)丁憂
-
36
高賡恩
光緒十三年四月四日(1887,4,26)
-
-
37
朱善祥
光緒十四年八月一日(1888,9,6)
-
-
38
瞿鴻禨
光緒十七年八月一日(1891,9,3)
-
-
39
吳樹棻
光緒廿年八月一日(1894,8,31)
-
-
40
吳慶坻
光緒廿三年八月一日(1897,8,28)
-
-
41
吳鬱生
光緒廿六年九月十日(1900,11,1)
-
-
42
鄭沅
光緒廿九年八月一日(1903,9,21)
光緒卅二年四月二日(1906,4,25)裁缺
-
43
方旭
光緒卅二年四月廿日(1906,5,13)
宣統元年二月十七日(1909,3,8)開缺以道員仍留原省補用
-
44
趙啟霖
宣統元年二月十八日(1909,3,9)
宣統二年二月十六日(1910,3,26)解職養親
-
45
劉嘉琛
宣統二年二月十六日(1910,3,26)
宣統三年六月一日(1911,6,26)修墓解任
-
46
方履中
宣統三年六月一日(1911,6,26)
-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