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鎖定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1]  簡介如下,
中心承擔了5項國際合作項目,經費逾200萬元,並在SSCI期刊上發表了系列論文。中心已經和歐美、澳洲多所大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俄羅斯、挪威、丹麥、比利時等國博士生定期來本單位交流訪學。另外還與國外及香港地區十餘所大學和國際教育機構常年保持密切學術聯繫與長期合作。
本中心現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1項,國家級課題7項,出版專著25部,論文400餘篇。所主持的課題,既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如“汶川地震災區文化重塑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2009),也有國際橫向福特項目,如“構建傳承機制,承建藏族文化”(2008)。
本中心還建有自己獨立的中英藏文網站,出版雜誌《多元文化與教育》(內刊,季刊)。中心還建有“雪域教育資源庫”、民族教育教學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等資源庫和實驗室。
我們的建設目標是:把“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建成一個以四川多元文化研究為特色的部省共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成為西南領先、國內前列、國際有一定影響的多元文化研究的學術中心、交流平台、人才基地與社會智庫。
[2] 
中文名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外文名
The multicultural studies of sichuan
簡    稱
中心
有關研究
多元文化文明成果的梳理與研究
詞條標籤
組織機構,科研機構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1]  簡介如下,
四川師範大學的多元文化研究有着獨特的文化資源、紮實的研究基礎與悠久的歷史積澱,尤其關於藏族和羌族方面的文明成果梳理與研究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擁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四川地處我國三江(黃河、長江、雅礱江)上游與橫斷山區的多民族聚居區,是藏族第二大聚居地、羌族唯一聚居地和彝族主要聚居地,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是一個獨特的民族雜居、文化多元的區域,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建國前我校就有一批學者如李安宅、劉紹禹等在藏族文化與教育方面獲得了豐碩成果,如《紀念我的喇嘛教師》、《喇嘛教育制度》、《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等,在國內外頗有影響。近十幾年來在前人基礎上又有了穩定的進步與持續的提高。巴登尼瑪教授的《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與吳定初教授的《羌族教育史》分別獲得教育部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與教育部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教育科學學院下屬的民族教育研究所與藏羌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等科研教學機構的基礎上,整合西部多元文化研究人員的研究力量,重新組建了“多元文化研究中心”。本中心於2009年年底被批准為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建有學術委員會,作為學術研究的指導機構。內設辦公室、資料室、展覽室、多功能廳等管理與研究機構,負責中心日常事務、信息服務和科學研究工作。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是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美國Fulbright新世紀學者獎獲得者、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我國首位教育學藏族博士、博士生導師巴登尼瑪教授。中心主任巴登尼瑪教授為奧斯陸大學和倫敦大學博士後,曾先後為華盛頓大學、香港大學、多倫多大學、夏威夷大學訪問學者。中心現有擁有專職人員38人,其中教授14人(其中3人為博士生導師)。英國Open University教授David Burnett被聘為本中心研究人員。中心專職行政人員2名、兼職研究員9名。中心研究人員具有豐富的跨國、跨文化研究經歷。研究人員中2人曾赴Columbia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Maryland訪學,3人為日本、捷克的歸國博士,1人為澳洲的歸國雙碩士。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依託原有的藏族與羌族文化與教育的歷史研究基礎,形成了三個主要研究方向。(1)多元文化文明成果的梳理與研究。關注多元文化地區文明成果梳理及其熱點難點問題,綜合應用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深入民族山鄉從事實地考察,依據多元文化的現代理念,對藏族、彝族、羌族的特色文化如民族傳統服飾、民族傳統建築、民族傳統歌舞、特色民族食品、民族民間故事等進行了篩選、梳理與研究。這不僅由研究人員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這些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搶救性梳理與保護性研究,促進其與現代生活之間的協調,更強調通過培養當地羣眾獲得整理、保存和弘揚民族文化的能力以及文化自覺和民族自覺來自主地保護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2)多元文化的交融與傳承。着重在全球化視野下、依據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來探討藏族、羌族和彝族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傳承機制。(3)多元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這包括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探討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民族認同問題(包括不同民族文化之間以及中華民族共同文化與各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問題)、文化差異問題(包括農民工、鄉村、城市貧民等社會弱勢羣體和邊緣化羣體的文化與共同文化、強勢羣體的文化之間的關係問題),同時從多學科和跨文化方法論的視角,探索民族文化轉型期的變遷與應對,豐富西部多元文化背景中和諧社會建設的原則與模式。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特色為:(1)堅持田野考察。本中心在西南建立了相當規模的信息資料與調查實驗基地。中心研究人員經常深入藏羌彝族地區,收集了大量的文字、音頻、視頻和圖片資料,建立了雪域資源庫,保存與整理了大批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對四川多元文化的理論與實踐作了較深入地探索。(2)服務民族地區。本中心為四川民族地區培養了碩士研究生,以及為康定師專等學校培養青年教師,為我國培養一批高層次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人才,增強西部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造血功能”。同時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實踐及其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巴登尼瑪教授親自創辦了諾爾蓋唐克鄉中小學,並且是該校的名譽校長。並且他主編了一套科普叢書《科學知識之窗(1-8)》(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年),無償捐給了藏區學生。(3)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巴登尼瑪教授師從李秉德先生,熟練運用漢語、藏語、英語,為奧斯陸大學和倫敦大學博士後,曾先後為華盛頓大學、香港大學、多倫多大學、夏威夷大學訪問學者,所提出的教育、社會、文化三者之關係結構理論,文化分層解構的方法與思路,在國際上已受關注,其國際學術講座概括了我國民族教育,尤其是藏區教育的成績,起到了褒揚國家、扼制分裂的作用。
中心承擔了5項國際合作項目,經費逾200萬元,並在SSCI期刊上發表了系列論文。中心已經和歐美、澳洲多所大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俄羅斯、挪威、丹麥、比利時等國博士生定期來本單位交流訪學。另外還與國外及香港地區十餘所大學和國際教育機構常年保持密切學術聯繫與長期合作。
本中心現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1項,國家級課題7項,出版專著25部,論文400餘篇。所主持的課題,既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如“汶川地震災區文化重塑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2009),也有國際橫向福特項目,如“構建傳承機制,承建藏族文化”(2008)。
本中心還建有自己獨立的中英藏文網站,出版雜誌《多元文化與教育》(內刊,季刊)。中心還建有“雪域教育資源庫”、民族教育教學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等資源庫和實驗室。
我們的建設目標是:把“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建成一個以四川多元文化研究為特色的部省共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成為西南領先、國內前列、國際有一定影響的多元文化研究的學術中心、交流平台、人才基地與社會智庫。
地  址: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靜安路5號四川師範大學院內物理實驗樓三樓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