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

鎖定
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是四川境內一所學校。 [1] 
中文名
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
地    址
四川

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歷史沿革

宣統二年(1910年),川督趙爾翼根據提學使趙啓霖的詳文轉奏清廷,請準在四川省辦存古學堂“以儲通材而維國學”。經清廷學部核准,學堂於當年7月開學。學堂地址在外南黌門街國學巷原楊遇春宅,時為“四先生祠”。
1912年,存古學堂易名為四川國學館,同年6月改稱四川國學院。
1913年10月,改名為四川國學學校,
1914年5月正式啓用“國學學校”關防。
1917年經四川省長公署批准,1918年改經學、史學、詞章三門為哲學、歷史、國學科,並定名為“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這是五大學堂中科類,校名變更最晚的一個。至1927年,該校與其他專門學校組建公立四川大學,成為公立四川大學中國文學院。
1931年後,進入國立四川大學文學院。

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辦學條件

存古學堂對國粹推崇備至。其章程稱:“竊維立國於世界,其政治學術風格道德,經數千年遞擅而不可磨沒者。莫不寄於本國之文字,其優美獨到之所在,即其精神根本之所在非是,則國無以立。中國以文教立國,政治學術風俗道德。見於經傳記載,足以匡扶世教,範圍事理者,甲於五洲。實由中國文之優美絕於五洲”。
學堂的開辦,意在保存國粹“並尊蜀賢、培養通材”。學堂分經學門、史學門、詞章門,分門授業。學生國學根底要求較高,年齡放寬到30歲,主要在舉人、貢生、秀才、監生和新式中學堂學生中遴選。學習課程通用,有理學、經學、詞章、聲韻、小學(文字學),又各有側重,也學一些自然科學課程。存古學堂繼書院餘風,實行導讀制,學生一經選定不得更改。國學學校學生和教師數量較少,教師多為前清遺老。學校校長先後由謝無量、劉師培、廖平、宋育人、駱成襄、蔡錫保等擔任。課程設置與學習方式奇特,設有預科、本科兩種學制。

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社會影響

學校以尊孔讀經為要義,雖名義上是新學制度,但實承尊經書院的學風,是四川和國內的主要國學研究中心之一。存古學堂設立後,按四川總督和提學使命令,接收原錦江、尊經兩書院300餘種著作的雕版五、六萬片,在卧龍橋設存古書局刊印發行。這些雕版中有《四史》、《相台五經》、《許氏説文》、《文選》、《八代詩選》、《唐詩選》、《二十二史札記》及一部分叢書,在四川有較大影響。

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檔案內容

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全宗內檔案共81卷,檔案主要內容包括:學校的開辦章程,上級來文,部分學生成績及學校年度財務預決算書、收支款表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