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威儀

鎖定
四威儀 出自菩薩善戒經, 謂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調攝其心,成就道業。雖久於行坐,亦當忍其勞苦,非時不住,非時不卧。設或住卧之時,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於此四法,動合規矩,不失律儀,是為四威儀也。
中文名
四威儀
類    別
經法
教    派
佛教
用    途
防病健身

四威儀名詞釋義

一行,謂修道之人,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梵語三味,華言正定。) 二住,謂修道之人,非時不住。若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讚歎經法,廣為人説,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也。(佛、法、僧,謂之三寶。) 三坐,謂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四卧,謂修道之人,非時不卧。為調攝身心,或時暫卧,則右脅宴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而卧也。

四威儀概念延伸

四威儀要求這四種身體形態要正確,而且要具備一定的儀態,説道很多,做起來也麻煩,一般人很難做標準。
四威儀中的行,要求行走時如風行水上、無滯無礙,即不急不躁、從容自在,避免在行走中凝神思考、左顧右盼、搖頭晃肩、扭腰擺臀、疲疲塌塌。站立時要求頭項正直、全身挺拔,避免聳肩耷頭、含腹垮腰。坐時要上身端正、下盤穩固,避免歪頭垂頭、前俯後仰、東倒西歪、倚牆靠柱。睡卧時要求右側卧(這與現代養生的要求一致),上身挺直,兩腿相疊稍曲,叫“吉祥卧”。民間有句説睡覺的話:側龍卧虎仰攤屍,其中誤導的成份很大,俯卧、仰卧和左側卧都不科學,這幾種睡姿短時間調節可以,長時間睡卧有害健康。
四威儀除了防病,還可健身。就説行走吧,不少人散步行走健身,這裏面也大有説道,走的得法不得法,收效大不同。佛家有一種修行法,在室內或小的空間進行,很慢,能有效汲取大地的能量,道理類似打坐,叫“經行”。我在平時的走路或散步中,參照“經行”走法,效果特好,腿腳輕爽,湧泉部位發熱,抬腳時腳心有一種和大地粘連的感覺,久行不累。
為了身心健康,在日常生活的行、立、坐、卧中,一方面要注意姿勢、威儀,另一方面,即使姿勢正確,也不可時間太長,“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針對這些情況,《黃帝內經》提出久立者宜卧,久卧者宜行,久行者宜坐,久坐者宜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