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大坐城班

鎖定
四大坐城班亦稱四大老昆班,指舊時蘇州的四個最主要的崑劇坐城班。即洪福班、大章班、大雅班、全福班。四大坐城班為崑劇全盛時期最著名的戲班,但在崑劇的沒落過程中先後解散。最後一個坐城班全福班解散於1923年,而其主要演員成為崑劇傳習所的師資主體,對崑劇的沿襲貢獻極大。
中文名
四大坐城班
別    名
四大老昆班
性    質
戲劇班
地    區
蘇州

四大坐城班洪福班

一作鴻福班,約建於清道光前期 (1821-1830) 早期為坐城班,主要在蘇州城內演出,上海開埠一道光二十二年(1842)即至滬上獻技,久駐浦江,被稱為滬上昆班領袖。大章、大雅、全福諸班 相繼來滬,呈鼎足之勢,但其實力不減。咸豐年間,因太平天國戰亂,曾一度散班。當家旦角演員 榮桂頗負盛名,被稱為『綺年玉貌』,『形態妍麗, 如好女子』,演《跳牆著棋》《佳期》《偷書》《絮閣》《樓會》等戲,『媚情冶態,觀者傾動』 (《海陬冶遊錄》)。及至同治年間,猶為觀者讚賞, 有《戲園竹枝詞》雲:『鴻福名優回出羣,眉梢眼角逗紅裙』(同治十一年六月初四《申報》)。光緒 四年(1878)二月二十四日至四月十七日,以老洪福文班名義在三雅園演出,光緒十三年(1887)八 月,三雅園特聘該班與大章、大雅兩班,挑選頭等 名角開演崑劇。後有江湖班及坐城班之分,江湖班屬『關內南頭水路班子』 ,但後期坐城班也跑碼 頭。兩班合一,曾在杭嘉湖及蘇松太一帶農村演出,光緒後期散班。

四大坐城班大章班

約建於清道光前期(1821-1835),屬蘇州吉祥會組織,繼洪福班後來到上海。道光末,咸豐初,成為滬上著名昆班。『今崑腔之在滬者,不過大章班而已』 (王韜《蘅華館日記》)。咸豐至光緒中葉(1851— 1898),常與大雅班演出於三雅園、滿庭芳、一桂 軒、丹桂、天福等茶園。如同治二年(1863)曾與大雅班在上海三雅園演出。光緒二十年(1894),丹桂茶園不惜聘金,『請來大章、大雅名班』,開演崑劇(《申報》廣告)。亦跑碼頭,主要活動於杭嘉湖、蘇松太地區。浙江嘉善王文熔《見聞隨筆》 有咸豐六年(1856)三月『江湖大章班』在嘉善演戲的記載。光緒二十四年(1898)末,曾與蘇州、 湖州、松江之曲家舉行全昆會串。該班盛名於時的 演員有旦葛芷(子)香、金景福;生李子美、沈壽林;淨張八駿、王松;副陸四、慶壽;醜王小三 等。被稱為昆旦翹楚的周鳳林初出大章,後改人大 雅。劇目以傳統摺子戲及串折戲為主,有《跳牆著棋》《拷紅》《偷詩》《跪池》《醉皂》《刀會》《訓子》《茶坊》《活捉》《問探》 及《長生殿》《牡丹亭》《十五貫》等。後因大雅班新秀輩出,色藝皆有新招而不敵,便趨衰 落,不少藝人跳槽大雅,或改搭京班。民國九年, 以與大雅、全福合班名義,演於新舞台、天蟾舞台。民國十年一月,鈞天、嚶求、潤鴻曲社在邑城 王氏誚燕堂舉行崑曲彩串,邀其與大雅、全福為班 底,繼而三班又在小世界、大世界共和樓演出,至翌年春止。這幾次演出,已無大章全盛時期名伶, 出場者皆為垂暮老人,無非借招牌號召觀眾。

四大坐城班大雅班

約建於清道光前期(1821-1835),屬蘇州吉祥會組織。進入上海時間略較大章班遲,但於咸豐、同治年間(1851 - 1 874) ,已以上海為主要演出基地。同治三年 (1864),崑劇藝人陸吉祥在石路(今福建路)花牆頭重開三雅園,招其與大章藝人常駐演出,後大章在滬漸趨衰落,由其獨撐三雅園的公演。三雅數度閉息,重開之時均聘該班開演,如光緒十三年 (1887)正月初六至五月初二,『重開三雅,由蘇州大雅班』獻技。該班演員陣營較強,特別是光緒初葉,大章不少藝人轉入,達八十餘名。早期有老生張南、夏雙壽、朱順福;副末李瑞福、老外吳錦山、田成虎;官生陳蘭坡、沈壽林、周庚金;巾生張榮春、呂雙全、孫永昌;淨張八駿、顧大奎;白麪陸祥林、張茂松、朱招福;二面姜善珍、施茂;小面小王四、華小田;五旦李蓮甫、倪錦仙、大錦松、袁小元;六旦吳松麟、葛芷香、邱阿增;作且小招弟;正旦呂金福;刺旦金福、夏巧福;老旦丁蘭亭。後期有旦周鳳林、葛筱香、小桂林、小長生、小金虎;生周釗泉、邱鳳翔、小腳籃(邱炳泉) ;白麪大腳籃、陸祥林;大面張八駿、副陸壽卿、姜善珍;醜陸老四、宜慶等。由於經常排演新戲,新人輩出,令其他昆班望脊。亦常與清客會串,如光緒五年 (1879)十一月二十三日在三雅園,與特請客串合演,演出場所除三雅園外,尚有滿庭芳,一桂軒、丹桂、大觀、天福、天仙等茶園,後因京班在滬崛起,崑劇不敵,部分藝人『一 準回蘇』。一些台柱名角卻轉入京班,如周鳳林、 邱阿增、周釗泉、邱鳳祥、姜善珍等。自此大雅一蹶不振,雖後來部分藝人仍歸班演唱,但大勢已 去,無復昔日雄姿。光緒後期,全福班在滬實力增 強,不少藝人進入該班,大雅班已名存實亡。民國九、十年間與大章、全福合班,先後在新舞台、天 蟾舞台、小世界、大世界演出,惜無昔日名伶。民 國二十一年春後,從滬上劇壇匿跡,亦曾在江浙滬交界農村跑碼頭演出。
該班早期演出劇目也以傳統摺子戲為主,如《回 獵》《遊園》《驚變》《佳期》《裁衣》《活捉》《下山》《借靴》《劉唐》《盜甲》《折柳陽關》《殺皮》《大小騙》《探莊》等, 後期排演本戲與燈戲,有《武十回》《蝴蝶夢》《洛陽橋》《描金鳳》《笑笑笑》等。

四大坐城班全福班

約建於清道光前期(1821-1835),清末民初數度重建,班主易人,一度與武鴻福班合併,成立文武全福班,又名眾福班。分坐城班與江湖班,後者主要在江浙滬交界農村活動,屬『關內南頭水路班子』,又有文武昆弋之分,文班只演文戲,武班則文武昆弋兼演, 以武戲為主。據《癸丑紀聞錄》記載,咸豐三年 (1853),全福江湖文班曾在瓶山、倉灘演文戲十本及《花判》《冥判》《戲叔》《不第》《投井》《跪池》《採蓮》等摺子戲,在去上海邑城演前,已在松江、金山一帶跑碼頭。咸豐年間(1851— 1861),至縣城和租界地區獻藝,常與大章、大雅 合班,藉此立足滬上,演出場所有三雅園、張園。同治、光緒年間擴展至滿庭芳、集秀園、一桂軒、 聚美軒、豐樂園等。光緒二十年(1894)前後,始 取代大章、大雅,成為滬上崑劇主力。但好景不常,不久因觀眾減少,生意不佳,退居蘇州。部分藝人留滬任曲社拍先,為曲友拍曲。光緒二十八、九年間(1902-1903)在蘇州觀前旗杆裏演出,因生 意清淡,與武鴻福班合併,昆弋文武兼演。光緒二十九年冬,又與浙江紹興昆弋武班聯合組成文武全 福班,仍沿水路在杭嘉湖,蘇松太一帶流動演出, 其時領班陳玉鱗,坐班吳福林、朱聚順。後因慈禧太后駕崩,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散班。宣統年間(1909-1911),恢復姑蘇文全福班,在蘇州、上海演出,領班改為沈斌泉,值戲碼陳聚林。民國二年由原武鴻福班藝人汪雙全重組文武全福班,時聚時散。民國九年一月及七月,集大章、大雅舊部,應邀至上海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大獲成功。其中《呆中福》一劇,連演十天。陸壽卿、金阿慶、姜善珍合演《清忠譜·打差》,被稱為一台三絕。翌年七月,再度來滬,以文武昆班名義,先在小世界,後在大世界共和樓演出。至民國十一年春止,長達半年。民國十二年一月,仍有個別藝人與滬上曲友假一品香會串《連環記》等劇,曲家袁寒雲同台演出。蘇州崑劇傳習所開辦,沈月泉沈斌泉吳義生陸壽卿等被聘為該所教師。是年十月前後,終於內外交困報散。
該班早期演員有老生李桂泉(少美) ,老外吳慶壽,正旦陳四(雞毛阿四) ,二面曹寶林,小面兼二面李金壽,五旦談雅方等。後期有老生沈錫卿、沈桂生;老外兼老旦吳義生;小生尤鳳皋、陳鳳鳴、瀋水泉、費硯香、沈盤生;旦丁蘭蓀、錢寶慶、施桂林許彩金尤彩雲、小長生、徐金虎;淨尤順卿、程西亭、瀋海山、林明善;白麪金阿慶;副陸壽卿沈斌泉、醜陳水泉、朱仁生。劇目以摺子戲為主,有《思凡》《跳牆著棋》《斷橋》《定賜》《三怕》《吟詩脱靴》《驚變》《彈詞》《刀會》《三闖》《救青》《雲陽》《羊肚》《打差》等。也常演串折戲《荊釵記》《西廂記》《連環記》《一捧雪》《南柯夢》《鐵冠圖》《玉簪記》《白羅衫》《十五貫》《風箏誤》等。此外,尚有新排本戲與燈戲《南樓傳》《描金鳳》《呆中福》《文武香球》及《白牡丹》《蝴蝶夢》《洛陽橋》《大思凡》等,約有六百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