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大名旦

(越劇四大名旦)

鎖定
越劇四大名旦又稱“三花一娟”,是指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四人。“三花一娟”都是女子越劇“四工腔”時期的代表人物,對越劇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她們並稱為越劇的“四大名旦”。解放以後,越劇旦角後起之秀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和戚雅仙以其戲路開闊、表演細膩動人而脱穎而出,成為越劇界的第二代“四大名旦”。
本    名
四大名旦
別    名
三花一娟
所處時代
上世紀30年代後期
主要作品
“三花一娟”都是女子越劇“四工腔”時期的代表人物

四大名旦袁派藝術

由袁雪芬創立。袁雪芬創立的“袁派”對越劇旦角唱腔的發展、提高和形成有着深遠的影響。袁派唱腔的風格是質樸平易,委婉細膩,深沉含蓄,韻味醇厚。 其主要傳人有:朱東韻、方亞芬、華怡青、陶琪等。

四大名旦傅派藝術

由傅全香創立。其主要特點是唱腔俏麗多變,跌宕婉轉,富有表現力,表演充沛,細膩有神,有感人以形、動之以情的魅力。其主要傳人有:胡佩娣、陳穎、何英、陳飛等。

四大名旦戚派藝術

由戚雅仙創立。“戚派”的特點是感情真摯濃厚、曲調樸實、花腔不多、輕柔委婉、幽怨跌宕、以情動人,但組織嚴密,節奏鮮明,音型簡練並經變化反覆出現,聽來倍感親切,朗朗上口,形成給人印象深刻的特徵。戚雅仙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在唱腔基礎上不斷加以發展變化,汲取眾家之長,發展變化為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戚派”,“戚派”擅演苦命、善良、温柔多情的女子,故而被稱為越劇旦行中的“悲旦大王”。戚雅仙主要弟子有:周雅琴、朱祝芬、傅幸文、金靜等。

四大名旦王派藝術

王派是王文娟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王文娟13歲到上海從竺素娥學藝,初學小生,兩年後改旦角,1948年入玉蘭劇團與徐玉蘭搭檔,從此二人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合作。1955年隨團入上海越劇院。王文娟的唱腔,早年曾受支蘭芳、小白玉梅、王杏花的影響,後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唱腔風格,被公認為“王派”。  王派唱腔很注重音調節奏與語勢感情的結合。如《追魚》中的“一路之上觀花燈”唱段,用“男調”,邊歌邊舞,描繪了大街小巷鑼鼓喧天、夫妻在燈海中行進的喜悦之情,節奏明快,音調跳躍。《春香傳》的“愛歌”從[正調腔]的“散板”、“中板”轉到[尺調腔]的“中板”,旋律舒展,唱句中多出用了拖腔,使相互愛慕的感情表達得更為濃郁;後面從“萬壽鍾”後面採用[清板],唱腔近似説白,“打一更當當叮,打二更叮叮咚”這樣的唱句平易自然,妙趣橫生。
王文娟的唱腔平易樸實,自然流暢,韻味濃郁。在表演上,王文娟素有“性格演員”之稱,其唱腔也情真意切,運腔平緩委婉而且深藏着一種內在的力量。王文娟的中低音區音色渾厚柔美,在唱段的重點唱句中,則運用高音以突出唱段的高潮,從而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演唱時她以真聲為主,吐字雅中顯濃豔。她善清晰,不追求花哨,在樸實中見華彩,於淡中把不同曲調、多種板式組織為成套唱腔,細緻而有層次地揭示人物內在感情的細微變化。《紅樓夢·焚稿》中的“一彎冷月照詩魂”也是集中體現王派特色的典型唱段。這段[弦下腔]隨着人物感情的變化轉折,運用旋律高低起伏、節奏頓挫,賦予人物鮮明的音樂形象。至“如今是知音已絕”的“絕”字,音調嘎然剎住,人物情緒猛然轉折,從接着的“詩稿怎存”轉入[正調流水],由於吸收了紹劇高亢奔放的音調輪廓,鮮明的節奏,唱腔顯得悲愴、激憤。

四大名旦王文娟

的甩腔極具特色,句幅較長,委婉曲折,情深意長。《孟麗君·遊上林》是著名的王派唱段,風流皇帝察覺出孟麗君可能是女性,借邀她同遊上林步步進逼。女扮男裝的孟麗君則處處留神巧與周旋。為掩飾女性身份,增強陽剛之氣,王文娟在唱腔中吸收了越劇著名老生吳小樓的某些旋律,唱法上也特別注重胸腔共鳴,噴口有力,吐字堅實,使音色變粗,音質變厚,這樣很符合具體情境和人物身份。孟麗君演唱時擅用尺寸緊湊、乾淨利落的[快板]表現激昂的情緒。
王派弟子有王仁娟、孟莉英、錢世娥、錢愛玉、姚建平、林婷婷、周雲娟、趙時鶯、單仰萍、王志萍、李 敏、洪 瑛、舒錦霞、陳曉紅、俞建華、王桂萍、陳 萍、王秀蘭、王學飛、宓永仙、裘奇軍、呂慧娟、夏藝奕,李旭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