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塞

鎖定
四塞,讀音是sì sài,漢語詞語,意思是四方屏藩之國。
中文名
四塞
拼    音
sì sài
注    音
ㄙㄧˋ ㄙㄞˋ
出    處
《禮記·明堂位》

四塞詞語釋義

1.指四方屏藩之國。 2.指四境皆有天險,可作屏障。 3.指四方邊塞,邊境。 [1] 

四塞詞語出處

禮記·明堂位》:“四塞,世告至。”鄭玄注:“四塞,謂夷服、鎮服、蕃服在四方為蔽塞者。”
《敦煌曲子詞·洞仙歌》:“願四塞來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
《戰國策·齊策一》:“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鮑彪注:“四面有山關之固,故曰四塞之國也。”
漢班固《東都賦》:“且夫僻界西戎,險阻四塞,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
明王錂《春蕪記·宸遊》:“你看千峯嶽峙,萬井雲屯,南接蒼梧,北連陘塞,真可稱四塞之國矣。”
清錢謙益《南征吟小引》:“今長安關河四塞,自古帝王之州,一旦為蟻賊殘破,伯應(袁可立子)之憂憤視子美又何如?”
《敦煌曲子詞·獻忠心》:“四塞休徵罷戰,放將仕,盡回戈。”
《敦煌曲子詞·定風波》:“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仕,誰人敢去定風波?”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旁魄四塞,雲尃霧散。”
《南史·陳紀下·後主》:“[禎明]三年春正月乙丑朔,朝會,大霧四塞,入人鼻皆辛酸。”
《舊唐書·德宗紀下》:“三月乙亥,黃霧四塞,日無光。”
《宋史·仁宗紀一》:“甲午,昏霧四塞。”
宋文天祥《正氣歌序》:“乍晴暴熱,風道四塞。”
清方苞《七思·弟椒塗》:“荊榛四塞兮塗冥冥,連山赤黑兮延火烝。”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