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塊玉·紫芝路

鎖定
《四塊玉·紫芝路》是元代馬致遠所作的一首散曲。
作品名稱
四塊玉·紫芝路
作    者
馬致遠
創作年代
元代
文學體裁
散曲·小令
宮    調
南呂
曲    牌
四塊玉

四塊玉·紫芝路作品原文

【南呂】四塊玉
紫芝路
雁北飛,人北望②,拋閃煞明妃也漢君王③。小單于把盞呀剌剌唱④。青草畔有收酪牛⑤,黑河邊有扇尾羊⑥,他只是思故鄉⑦。 [1] 

四塊玉·紫芝路作品註釋

①紫芝路:昭君出塞時所經之路。
②人北望:指漢元帝對王昭君的企盼。
③拋閃煞明妃也漢君王:意思是明妃讓漢君王好生思念。
④小單于:指呼韓邪單于。呀剌剌(là):象聲詞,指小單于的歌聲。
⑤青草畔有收酪牛:指草原上有大量奶牛。
⑥黑河邊有扇尾羊:黑河岸邊有尾呈扇狀的肥羊。黑河:位於呼和浩特市南郊,河畔有昭君墓。
⑦他:指王昭君。 [1] 

四塊玉·紫芝路作品鑑賞

馬致遠用〔四塊玉〕的曲子,作了《天台路》《潯陽江》《馬嵬坡》等題,用以詠寫歷史的故事或傳説。所以本篇題目“紫芝路”,疑當為“紫塞路”之誤。紫塞即長城以北的關塞。
這是一首詠寫昭君出塞故事的作品。歷代題詠這一內容的詩歌汗牛充棟,多對這位弱女子的命運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本篇也不例外,起首的“雁北飛,人北望”,就形象地表現了王昭君獨在異域、度日如年的孤苦,傳神地勾畫出她思念故國和親人的情態。有的選本擅自將“人北望”改作“人南望”,以為更符胡北漢南的地理位置,其實大可不必。“人北望”是大雁飛越頭頂,而王昭君目送至其隱沒的畫面,正是她渴望漢朝來書、而終竟杳無音信的被遺棄命運的寫照,“拋閃”的韻味更足。“拋閃煞明妃也漢君王”,正是作者禁不住代她發出的一聲吶喊。
然而,這首小令與其他詠昭君作品的最大不同,在於作者設身處地,去深入設想王昭君在塞外的日常生活。詩人以細膩的筆墨鋪敍了北方少數民族的風情,寫出單于的多情,物產的豐饒,猶如一支富有鄉土風味的草原民歌。這種寫法一掃舊作狹隘的民族偏見,更接近歷史的真實,在這支曲中也同時起到了刻畫王昭君人物形象的鋪墊作用。正因為如此,作品以“他只是思故鄉”戛然止結,將王昭君懷念舊鄉的摯情深怨和盤托出,就更能激起讀者的感慨和同情。
元張昱《塞上謠》:“胡姬二八貌如花,留宿不問東西家。醉來拍手趁人舞,口中合唱阿剌剌。”可知胡人唱歌,多作“阿剌剌”聲。本曲中寫“小單于把盞呀剌剌唱”,“呀喇喇”即阿剌剌,作者用筆的細膩不苟,於此可見一斑。又《後漢書》載,昭君和親嫁呼韓邪單于為閼支(匈奴王后),呼韓邪死後,他的兒子又續娶了昭君,這是匈奴部落的陋俗。曲中的“小單于”,不知是否指後者。倘若作者真有此意,曲中的“微言”意味就更足了。
這支小令前四句對比着來描繪漢君王和小單于的不同心情。漢君王思念昭君而北望,表現出無限的痛苦與懊悔;小單于則面對昭君舉杯暢飲得意歡唱。作者此種描寫,對前者表現出極大的同情,對後者則帶有民族意識的憎惡。此曲的最後三句是寫昭君身處異域時對家鄉的思念。正如杜甫《詠懷古蹟》所寫的那樣:“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元帝只能在畫圖中約略地看識昭君青春的面容,魂靈只有在月夜才能歸來。)這支曲子也可以説是和作者的雜劇《漢宮秋》有着同樣的主題。 [1] 

四塊玉·紫芝路作者簡介

馬致遠 [2] 
(1250?—1321?)元代雜劇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名不詳,以字行於世。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馬致遠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同稱“元曲四大家”。青年時期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仕途坎坷,政治理想一直沒能實現。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後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過着“林間友”、“世外客”的閒適生活。死後葬於祖塋。馬致遠早年即參加雜劇創作,從事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有“曲狀元”之譽。他的雜劇作品見於著錄的有15種,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集有《東籬樂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