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仙拱壽圖

鎖定
《四仙拱壽圖》是明代畫家商喜創作的一幅絹本淺設色畫,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中四位仙人凌波渡海,拱望壽星南極仙翁駕鶴淩空,四仙歡呼雀躍。其中趺坐在三腳蟾蜍上,似為全真教五祖之一的劉海蟾;腳踏枴杖、身系葫蘆者為李鐵枴;另外二人,一足踏竹帚,一足踏蕉葉,似為狂顛禪僧寒山、拾得。該圖在藝術表現上極為成功,人物的外貌及氣質各異,個性鮮明,加上畫法工緻,筆法勁健,法度嚴謹。 [1] 
中文名
四仙拱壽圖
創作年代
明代
現收藏地
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    者
商喜
文物原屬
故宮舊藏
材    質
絹本
規    格
縱98.3釐米,橫143.8釐米
幅    式
立軸
畫作類型
淺設色畫

四仙拱壽圖畫作內容

該圖的主題是畫南極仙翁跨鶴凌空,李鐵枴、寒山、劉海、拾得四仙凌波拱祝。該圖畫面上河水滔滔,霧氣迷漫,南極仙翁跨鶴遠飛。南極仙翁身穿長袍,穩坐在仙鶴的背部,仙鶴舒展強健的雙翅,伸展長頸,雙腿平行,略微彎曲,正在凌空傲遊。在雲霧之中的四仙神態各異,如中間的李鐵枴,光着雙腳,腿上裹膝,身穿黑褐長袍,左手拿着葫蘆,仰首作拱壽狀,右側為劉海,騎在蟾蜍上,雙手交叉,伸着頸子向仙鶴遠眺,蟾蜍雙目圓瞪,四肢伸展。左側兩人為寒山、拾得,都以不同姿態向南極仙翁拱壽。 [2] 

四仙拱壽圖創作背景

中國的歷史故事畫,尤其是傳奇式的人物畫,向來為人民羣眾所喜愛,類似這題材的創作歷久不衰,祝壽也是古代繪畫中的常見題材。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徵入畫院,授錦衣衞指揮的商喜擅長山水,他的《四仙拱壽圖》是一幅傳奇式人物畫,也是祝壽題材繪畫的的代表作品。 [2]  [3] 

四仙拱壽圖藝術鑑賞

技法
局部圖冊
局部圖冊(2張)
數人共入一畫,和諧相契,將佛道合一的思想寓於畫中畫中人物形象生動,線條似乎有鋼鐵般的張力。這主要是因為在技法上,商喜繼承了吳道子的“吳家樣”畫法,人物以折蘆描及鐵線描寫出,略加渲染,用筆剛勁有力,筆勢挺健,飽滿而富有彈性,突出了皮膚的質感;以戰筆描寫波浪翻滾之態,根根線條就像鐵絲一樣,細勁而富於動感;衣紋走勢也稜角分明、瀟灑利落。商喜對人物形態的表現也作了適當的變形,對人物的嘴、眉、顆骨都加以強調,使形象更具衝擊力和生命力。尤其對四仙的嘴部都做了適當的誇張,突出了“笑”態,增強了畫面的喜慶氣氛。 [4] 
該圖雖畫面簡潔,但作者在景物的配置和筆墨的運用上都作了精心的安排畫幅上部,除飛去的仙鶴外,留出大片空白,既突出了主題,又顯得天水之寬闊。筆勢勁疾,富有動勢,墨和設色的濃淡對比強烈,淋漓有致。綜觀全圖,線條縝密,色彩穠豔,筆墨、設色精純熟練,且充滿動勢,在雲水翻騰、野風吹拂的環境中,生動地刻畫了南極仙翁跨鶴凌空仙去和四仙拱壽的情景。 [2]  畫家描繪海中波濤洶湧之態,以戰筆流水而描。對人物則以折蘆描及鐵線描寫出,再稍加以渲染,使其顯出厚重樸實的效果。而對於人物的面部表情及神態的描繪,畫家則以線描出,使其各具神采。畫面動與靜相結合,觀之全畫古意油然而生。 [5] 

四仙拱壽圖重要展覽

2017年10月4日至12月25日,《四仙拱壽圖》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中被展出。 [6] 

四仙拱壽圖作者簡介

商喜,生卒年不詳,字惟吉,濮陽(今河南濮陽)人,一作會稽人,宣宗朝授錦衣衞指揮。山水、人物、花木、翎毛全摹宋人筆意,無不臻妙,為明初士林所重。其傳世作品有《關羽擒將圖》、《明宣宗行樂圖》、《四仙拱壽圖》。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