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世同堂紀念館

鎖定
四世同堂紀念館位於重慶北碚的故居(現天生新村63號),2010年更名為“四世同堂紀念館”,面向社會開放。
中文名
四世同堂紀念館
地理位置
重慶市北碚區天生街道天生新村63號
佔地面積
3450 m²
類    別
文物系統國有博物館
景點級別
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投用時間
2012年9月29日 [4] 
開放時間
全年:週二至週日 09:00-17:00
門票價格
免費
館藏精品
四世同堂》手稿
保護級別
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四世同堂紀念館歷史沿革

四世同堂紀念館位於北碚區天生街道天生新村63號,佔地面積3450平方米,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藝術家老舍先生抗戰時期在碚的寓所,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老舍住地之一。該館於2012年9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是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慶市科普基地,重慶市統一戰線傳統教育基地,重慶市北碚區愛國主義、中小學德育基地,重慶市北碚區紅領巾教育實踐基地。

四世同堂紀念館建築佈局

四世同堂紀念館基本陳列共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老舍生平介紹。第二部分主要介紹老舍在重慶的生活以及《四世同堂》的創作歷程。第三部分是對著作《四世同堂》所取代的卓越成果的集中展示。結合展覽場地重慶老舍舊居作為《四世同堂》孵化地的特性,展覽以展示作品內涵與呈現作家生平並重,不僅呈示出老舍北碚歲月曲折而深邃的心路歷程,更剖析了《四世同堂》的藝術特色,展覽中所收藏的各版本也使觀者對本作有更深的認識。 [3] 

四世同堂紀念館展出內容

1938 年 7 月中旬,在九江淪陷武漢無險可守情況下,老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往重慶。據老舍先生自述:“ 8 月 14 ,我們到了重慶。”暫時住在公園路青年會里。青年會是“文協”在重慶的第一個會址,老舍與何容住在二樓窗口向陽的一間,中間一個九屜桌,兩張單人牀分放兩旁,坐在桌旁可就桌工作。至 1940 年 8 月房屋被炸燬才離開,現僅存當年樓上的“青年會”三個大字殘跡。這期間寫作了他的第一部抗戰話劇《殘霧》,第四部短篇小説集《火車集》,長詩《劍北篇》,話劇《國家至上》、《張自忠》、《面子問題》、《歸去來兮》、《誰先到了重慶》等作品。
1943年11月17日,夫人胡絜青攜子女來到北碚與剛割治完盲腸的老舍團聚,一家定居在蔡鍔路 24 號(現為天生新村 63號副16號)。與老向一家、蕭伯青、蕭亦五同住“文協”北碚分會的一座小樓。 1943 年,老舍在身心全不舒服的情況下,創作完成了長篇抗日武裝鬥爭小説《火葬》和第五部短篇小説集《貧血集》。
1944 年4 月15 日 ,《新華日報》為“文協”成立六週年與老舍創作生活二十週年發表社論,郭沫若、茅盾、何容、台靜農、臧克家等人均寫文章或賀詞表示祝賀。茅盾在文章中説: “如果沒有老舍先生的任勞任怨,這一件大事——抗戰的文藝家的大團結,恐怕不能那樣順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艱難困苦地支撐到今天了。這不是我個人的私方,也是文藝界同人的公論。”
老舍在北碚安家後,許多朋友前去看望。胡絜青一次又一次地講述了北平淪陷後,人民的苦難和當亡國奴的恥辱。這些真實的細節,為醖釀創作《四世同堂》,提供了詳細的背景材料。1945年 2月4日,小女舒立出生。
1944 年元月,老舍開始寫作百萬字小説《四世同堂》,他説“我必須把它完成,成為從事抗戰文藝的一個較大的紀念品”。年底完成了三部曲的第一部《惶感》,1945年完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饑荒》於 1948 年在美國寫完。
《四世同堂》這部長達百萬字的長篇鉅著,用最普通的大量的民俗傳統和國民性,對中國當時的文化、經濟和政治作出反思,解釋為什麼中國幾乎被日本吞食,幾千年封建文化傳統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抗戰勝利後,老舍寫了長篇回憶文章《八方風雨》,記敍了他在八年抗戰中的生活,在北平《新民報》上連載。他説:“把八年的生活有話即長,無話即短的寫下來。我希望它既能給我自己留下一點生命旅程中的印跡,同時也使別離八載的親友得到我一些消息,省得逐一的在口頭或書面上報告。” [1] 

四世同堂紀念館參觀信息

1.在北碚老城的朋友可以步行前往泉外園花園,在步行100米前往北碚解放碑(重百三店),重百三店二樓平台抵達四世同堂紀念館。 [2] 
2.在北碚城南的朋友可以在行政中心站點乘坐569、728、729、893、894路環城車在北碚解放碑(重百三店)下車,步行100米抵達四世同堂紀念館。
3.在北碚城北的朋友可以在北泉花園站點乘坐725、728、729、569路路環城車在北碚解放碑(重百三店)下車,步行100米抵達四世同堂紀念館。
4.在北碚龍鳳橋的朋友可以在龍鳳橋站點乘坐566、890、725、895路環城車在北碚解放碑(重百三店)下車,步行100米抵達四世同堂紀念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