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四,漢語常用字 [1]  ,讀作sì,最早見於甲骨文 [2]  ,其本以為兩倍於二的正整數,後引申為序數第四、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等。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注    音
ㄙˋ
總筆畫
5
結    構
全包圍結構
部    首
異體字
亖肆龱𠁤𦉭
字    碼
倉頡WC;鄭碼LK;統一碼U+56DB
字    級
常用字、一級字 [4] 
平水韻
四寘 [5]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2]
四,指事字。最早見於甲骨文,以積劃成數的方式表示數字四。其造字原理與“”、“”、“”相同,隸定為“亖”。這種寫法亦見於西周以至於漢代的金文中,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與寫作“四”者並存。金文“圖2”承續甲骨文“圖1”字形。另一系列的字形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有繁、簡兩式寫法,分別作“圖6”和“圖7”。將金文“圖2”的橫筆豎寫,就成了“llll”;將“llll”與“二”合寫,就成了“圖7”。有的金文在“圖7”的基礎上再加“二”,強調“四”與“二”的倍數關係,寫作“圖9”。對於這種字形的分析,歷來有不同的説法。《説文》認為是“象四分之形”,雖可驗證構形為“圖6”的一個,但卻對其他更多的寫法不能盡釋。馬敍倫《説文解字六書疏證》認為“四”即“泗”的本字,是以象形的手法表示“鼻涕”的意思。儘管尚乏書證,但從文字構形來看卻很有道理。如此則“四”用作數詞是假借。春秋時的繁式寫法在戰國以至於東漢時期又繁衍出許多異體,但最後都被淘汰。而簡式寫法則歷經各代,沿襲至今。 [2]  [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數詞
數目,三加一所得。
four
路下四亞之。——《儀禮·覲禮》
光被四表。——《書·堯典》
良馬四之——《詩·鄘風·幹旄》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大風歌》
四垂、四梢、四趁
表示序數第四。
Fourth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書·洪範》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詩·小雅·四月》
第四
百位數、千位數、萬位數後接着整數二十、二百、二千時對二十、二百、二千的省稱。
Forty;
Four hundred
Four thousand

一百四、一千四、一萬四
名詞
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表示音階上的一級。
corresponding to 6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蔡元定嘗為《燕樂》一書,證俗失以存古義……大呂、太簇用“四”字。——《宋史·樂志十七》
大樂聲:各調之中,度典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遼史·樂志》

通“駟”,古代一車四馬稱駟。
four-horse carriage
人臣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是故不得四從;不載奇兵——《韓非子》
一言而非,四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馬不能及。——《説苑·談叢》

姓。

春秋越有四水。見漢劉向《説苑·權謀》。

(參考資料: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四部】
四,陰數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屬皆從四。
𦉭,古文四。
亖,籒文四。 [10-11]  [12] 

説文解字注

【卷十四】【四部】
四,陰數也。
自一篇列一部、三部,十三篇列二部,二篇列八部,三篇列十部。數未備也,故於此類列之。
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屬皆從四。
謂囗像四方,八像分也。息利切,十五部。
𦉭,古文四。
小篆略改之。
亖,籒文四。
此筭法之二二如四也。二字㒳畫均長、則亖字亦四畫均長,今人作篆多誤。《聘禮》:四享。鄭注曰:四當為亖,書作三四字或皆積畫,字相似。由此誤。《聘禮》注云:朝貢禮純四隻,鄭志、荅趙商問四當為亖。《周禮·內宰職》注:天子巡守禮制幣丈八尺純四𦐖,鄭志、荅趙商問亦云四當為亖。《左傳》:是四國者,專足畏也。劉炫謂:四當為亖,皆由古字積畫之故。按《説文》之例,先籒文,次古文。此恐轉寫誤倒。 [11]  [12] 

康熙字典

【醜集上】【囗字部】
古文:𦉭。
《唐韻》《集韻》:並息利切,音泗。《説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又《玉篇》:陰數次三也。《正韻》:倍二為四。《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
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𥨥易,非四之本義也。
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為悉。
按《正字通》:雲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14]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3]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15]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擬音
聲調
上古音系




hljids

廣韻

息利
脂開


去聲
蒙古字韻







sɿ
去聲
中原音韻


支思開

支思

去聲
洪武正韻

息漬


二寘

去聲
分韻撮要



第十六師史四

陰去
(參考資料: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