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囚籠政策

鎖定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軍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時採取的一項政策。 [1] 
中文名
囚籠政策
別    名
治安肅正計劃
歷史背景
1939年3月,日本駐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提出。其措施是:以鐵路為柱,以公路為鏈,以碉堡為鎖,輔之以封鎖溝、封鎖牆,從敵佔區向游擊區和抗日根據地構成網狀囚籠,對抗日軍隊壓縮包圍;其意圖是束縛抗日武裝的機動性,以便出兵奇襲,消滅抗日武裝,摧毀抗日根據地。根據這一政策,1939年至1940年,日軍在華北修復、修築鐵路1780公里,公路15600公里,構築碉堡、據點2740餘個,在公路兩側每隔10餘里,同時在湖泊、平原地區挖掘河、溝,將抗日根據地切成小塊,“掃蕩”、“蠶食”、“清鄉”相結合,企圖摧毀根據地和抗日武裝。抗日軍民運用交通戰、破襲戰、游擊戰粉碎了囚籠政策。 [1] 
參考資料
  • 1.    李松林 主編.中國國民黨史大辭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第6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