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囚徒效應

鎖定

囚徒效應簡介

共同犯罪的三個人被捕入監所,如果將他們分別隔離開來,防止他們串供,那麼,這三個人就會出現囚徒效應:猜想另二人是坦白還是抗拒,從中權衡自己的 利益。例如,若判定其他二人先坦白,他就要被嚴懲;如果其他二人拒不承認,自己也不承認,若無證據掌握,便可能被宣佈無罪釋放;如若其他二人不承認,自己 先坦白,就可以從寬。那麼自己選哪條路呢?這便是未決共同作案犯中普遍存在的囚徒效應。

囚徒效應引向積極認罪方面

將囚徒效應引向積極認罪方面,是刑偵預審人員的高度藝術,一是要掌握每個犯罪嫌疑人的個性特點、人際關係、家境與在作案過程中的地位,採取巧妙的攻心術,才可獲得好結果。
當然,正義的受害人,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文革期間,一個所謂“反革命集團”的四名成員,同時被關在一個看守所,他們當時便對掌權的“四人 幫”懷有刻骨仇恨。然而,他們都受過高等教育,深知如暴露政治觀點,肯定會被槍決,所以不管審判員如何軟硬兼施,四人都採用了裝糊塗的辦法,把自己打扮成 “對文革不理解”的單純樣子,絕不供出一句“惡毒咒罵無產階級司令部”的話。“四人幫”的爪牙無法定案,只好不了了之,在林彪“9.13”事件後釋放了他 們四人。
而另一個“反革命集團”則有人想得到從寬處理,把×年×月×日,在×家“攻擊無產階級司令部”的話全揭出來了,結果,為首者被處決,這個揭發人也被判15年。

囚徒效應積極作用

正義的人要抱成一團,堅信歷史,不會錯怪一個好人;作惡多端的偷搶坑騙者,要徹底認罪,要明白,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惡有惡報的道理。把握好囚徒效應,對人、對己、對法律會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