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嚶其鳴矣

鎖定
嚶其鳴矣,漢語成語,拼音是yīng qí míng yǐ,意思是鳥相和鳴。出自先秦《詩·小雅·伐木》。
中文名
嚶其鳴矣
拼    音
yīng qí míng yǐ
出    處
先秦《詩·小雅·伐木》
釋    義
鳥相和鳴

嚶其鳴矣成語解釋

嚶:鳥鳴聲。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應聲。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1] 

嚶其鳴矣成語出處

“嚶其鳴矣”出自先秦《詩·小雅·伐木》。
《詩》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詩大約產生於西周初年,最晚的詩大概在春秋中葉,前後採集跨度達五六百年之久。《詩》裏的少數作品來自於江漢流域,多數作品來自於黃河流域的廣闊中原地區。到了漢代,儒家學者出於對《詩》的尊崇,開始以《詩經》這個稱呼來命名。
現存的《詩經》共有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類。“風”又稱“國風”,多是民歌,“雅”就是正樂,雅正之音樂,“頌”是宗廟祭祀的歌舞曲樂。其中“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產生的時間是在西周時期,多是反映祭祀,“小雅”出現的時間比“大雅”要晚。
《伐木》是“小雅”裏的一首古體四言詩,全篇共六章,每章六句,每句四字。“嚶其鳴矣”即是出自《伐木》第一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