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嚴平

(浙江大學教授)

鎖定
嚴平,男,漢族,1955年7月14日出生於浙江金華市。現任浙大建工學院土木系防災減災工程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文名
嚴平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金華市
出生日期
1955年7月14日
畢業院校
浙江大學
職    業
教師

嚴平個人簡介

主要學習、工作經歷:
1973年9月至1978年8月:通過自學參與建築與結構設計,並協助現場施工。
1978年9月至1982年8月:浙江大學土木系本科學生;
1982年8月至1987年8月:北方交通大學土木系任助教、講師;
1987年10月至1995年10月:浙江科技學院土木系任講師、副教授
(91年開始在浙江大學土木系在職攻讀碩士、博土學位);
1995年10月至1999年10月:杭州大學城規系任教(97年8月完成博士學位);
1999年10月至今:浙江大學土木系任教。
獨立承擔科研項目約30項,其中重大科研項目(A類)8項、(B)類2項,共計科研經費約1000萬。作為負責人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項、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

嚴平研究成果

1、《基礎工程的極限分析》。在該領域共發表論文約13篇,其中國內一級論國內一級論文7篇;EI檢索論文1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4篇;取得如下成績:
⑴、在該領域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的理論分析體系,針對多高層建築中常見的片筏基礎、箱形基礎、樁筏基礎、樁箱基礎得出了極限分析結果;
⑵、建立了”基礎工程在各種可能極限狀態下的分析方法”,指出了傳統的地基極限承載力研究理論及結果僅為本分析方法中當地基進入極限狀態時的特例,為該領域研究開闢了新方向,並取得了初步結果;
⑶、建立了地基、基礎及上部結構在共同作用下的優化分析法,為上下部共同作用課題開闢了新分析方法,對樁筏、樁箱基礎得出了考慮上下部共同作用下的極限分析結果。
2、《基坑圍護工程及軟土中基礎工程的理論與實踐》
⑴、參與設計與諮詢的圍護工程已達600多項,在這方面發表論文約40篇。
⑵、始終致力於解決土木工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研發出多項獲獎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
a.為解決圍護牆造價高,施工效率低等突出問題,研發出水泥攪拌土植入予制鋼筋砼T(工)字樁牆和振動沉管T 形樁技術(獲5項專利,其中1項發明專利);
b.為解決軟土中普通土釘抗拔力低,質量不可靠問題,研發了水泥攪拌錨管抗拔樁技術(獲1項專利);
c.為解決泥濘基坑中打設錨杆移機困難,無法機械化問題,研發了輕型錨杆機(獲1項專利);
d.為解決軟土地基中大型基坑開挖圍護問題,研發出了雙排毛竹樁、松木樁等結合錨管土釘圍護技術(獲1項專利);
e.為解決舊城區建造地下室場地狹窄,需嚴格控制變位問題,研發了一樁三用和一樁多用半逆作法技術(獲2項發明專利);
f.為解決老城區或縱橫交錯河塘濕地回填場地由於地下各種障礙無法施工圍護帷幕等問題,研發了挖鬥攪拌牆圍護技術(獲1項專利);
g.為解決開山亂填石場地地基處理問題,研發了管內衝擊錘破碎振動沉管樁技術(獲3項專利);
h.為解決如地鐵等高深基坑地下連續牆圍護造價高,施工複雜問題,研發了可旋轉多軸咬合樁圍護牆技術(獲3項專利);等等。
這些新技術包括相應機械設備的開發均獲得了國家專利,並在工程中推廣運用,顯示出其創造力。
⑶、在軟土地基沉降控制複合地基方面進行了多項理論與實踐,發表論文多篇。

嚴平榮譽

全國建築增層改造病害診治技術委員會 理事
浙江省岩土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
杭州結構與地基處理研究會深基礎工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浙江省力學學會岩土力學與工程專業委員會 委員、秘書
杭州市基坑圍護工程設計與施工方案專項論證專家組成員。
從事結構與地基工程教學、科研、設計、諮詢和施工近40年,主持了數百項結構與地基基礎工程設計;尤其是基坑圍護工程,自1993年以來,共參與設計、諮詢、論證的圍護工程已達600多項,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為建設單位在結構與基礎工程優化設計、工程事故處理等方面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