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嚴希純

鎖定
嚴希純(1879—1965),原名嚴鑄,又名嚴紹彭,印江縣人,是清末著名書法家嚴寅亮的第三子。他是貴州省最早的共產黨人之一。希純幼年就讀於成都第一小學,1914年隨父返黔,考入省立貴陽模範中學。
中文名
嚴希純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貴州省印江縣
出生日期
1879年
逝世日期
1965年9月
職    業
革命家
出生地
貴州省印江縣
人物生平
1922年9月,嚴希純考取南京河海工業大學水利工程系,這期間結識了中國共產黨著名領導人揮代英、肖楚女等同志,在他們的影響和帶動下,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不久便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嚴希純系中共河海支部成員之一,當時南京支部黨員只有曹壯父、嚴希純、宛希、曹劍誠、陳君起5人。1937年抗戰爆發,嚴希純受組織派遣,進入上海市公安局防護團任教官。這個防護團是共產黨幫助國民黨建立的以失業學生和東北流亡學生為主體的羣眾組織。希純由於閲歷深廣,知識淵博,講課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很有凝聚力,團結和教育了一批青年愛國學生。1940年至1945年期間,嚴希純在周恩來同志和中共南方局的領導下,以“重慶工業合作協會”專員、工程師的名義,從事黨的經濟工作,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重慶“工業合作協會”是中共地下黨員的一個掩蔽所,其成員有嚴希純、肖明、楊萍、林達飛、許滌新等同志。中共中央“南方局經濟組”最早與該“工合”組織建立聯繫,就是通過最先與嚴希純建立工作關係而建立的。
1942年,根據周恩來同志的指示,嚴希純和他的同志們積極宣傳抗日,宣傳黨的主張和政策,團結同仁,堅定會員對抗必勝的信心,整頓和健全“工合”組織,整頓生產管理,改進技術設施,健全勞動工資制度,培訓骨幹力量,蒐集資料。他們從地下黨員和黨外朋友獲得的資料由許滌新綜合成書面材料,送周恩來和董必武同志審核後保送延安中央,為黨中央的正確決策作了大量艱鉅細緻的工作,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嚴希純以特殊的身份轉赴香港。在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挑起內戰的陰謀,團結海內外愛國人士、人民團體,籌集革命經費,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再樹功勳。
全國解放後,嚴希純應邀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隨即參加接管和創立中國科學院並任中科院秘書長、辦公廳主任,並籌建中國科學出版社,任副社長。1953年受黨中央派遣到前蘇聯學習。回國後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任國家計量局局長,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並在全國科協、《光明日報》等多種部門兼職。
1965年9月,嚴希純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 [1] 
參考資料
  • 1.    總共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黨史研究室編. 黔東抗日英雄譜[M]. 2006.06,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