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嚴寶瑜

鎖定
嚴寶瑜(1923年9月15日-2020年7月1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陰市,194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2020年7月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1-2] 
中文名
嚴寶瑜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3年9月15日
逝世日期
2020年7月1日
畢業院校
西南聯大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江蘇省江陰市

嚴寶瑜人物生平

1923年9月15日生於江蘇省江陰市。
1929年9月開始先後在江陰河塘橋小學、江陰南菁中學、重慶合川國立第二中學學習。
1942年9月至1943年10月在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學習。
抗戰期間,自1943年10月至1945年8月在雲南擔任譯員工作,1945年9月至1946年7月在西南聯大外文系學習,曾積極參加“一二˙一”反內戰學生運動,為運動中的死難烈士譜寫了廣為流傳的《送葬曲》。1946年8月至1948年8月在清華大學外文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194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9月起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工作,歷任西方語言文學系副系主任、學術委員會主席和系黨總支副書記等職務,並擔任國家教委全國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德語教材編審組組長、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外國文學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歌德協會名譽會長、教育部素質教育委員會委員等職。
1991年11月離休。
1954至1958年在民主德國萊比錫大學進修日耳曼語文學。
1983至1984年在魏瑪德國古典文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88年被聯邦德國拜羅伊特大學聘為客座教授,講學兩年。
2020年7月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2] 

嚴寶瑜人物貢獻

嚴寶瑜先生在學術界德高望重,對德語語言文學的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曾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編委暨德語及荷蘭語文學編寫組副組長,並撰寫了萊辛、克洛卜施托克、托馬斯∙曼等重要條目。他學識淵博,在德國古典文學和德奧古典音樂研究領域造詣尤深,發表了多種譯著和研究文字。 [2] 
嚴寶瑜教授熱愛古典音樂,志願擔任音樂史和“貝多芬”、“莫扎特”、“維也納古典樂派”、“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等音樂專題課,在此期間開展學生的音樂課外活動,曾推動並主持莫扎特逝世兩百週年的“莫扎特音樂月”,以及紀念柴可夫斯基逝世一百週年舉辦“柴可夫斯基音樂月”。1986年曾首倡成立北京大學藝術教研室,並參與籌備和建設,講授西方音樂史等課程。嚴寶瑜先生還譯配了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德國和奧地利音樂家譜曲的許多藝術歌曲、套曲、合唱歌曲的歌詞,組織並輔導羣眾歌詠活動,在音樂育人、美育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2]  1992年離休後繼續擔任音樂課教學至今未綴。

嚴寶瑜榮譽獲獎

1988年榮獲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教育部頒授的“格林兄弟獎”,獎金悉數捐助北大藝術教研室。
曾被評為北京大學優秀教師、北京大學優秀黨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