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嚴北溟

鎖定
嚴北溟(1907一1990),湖南湘潭人。字渤侯。早年曾任《東南日報》主筆、《浙江日報》社長、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教授。後任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中國哲學史學會顧問、上海市哲學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講授過中國哲學史、佛教哲學史課程。參加主編《中國哲學史》,(獲上海市1979一1985年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著有《西行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儒道佛思想散論》、《中國佛教哲學簡史》。撰有《談社會主義時期的宗教道德問題》(獲上海市1979一1985年哲學社會科學論文獎)等論文。 [1] 
中文名
嚴北溟
國    籍
中國
逝世日期
1990年
主要成就
中國哲學史專家
代表作品
《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史卷》
《辯證唯物主義和經濟規律》。
貫    籍
湖南湘潭

嚴北溟人物生平

嚴北溟,字渤侯,復旦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學科的奠基者。1907年12月生於湖南省湘潭縣,三歲喪父,五歲發矇,六歲即以對句和草書名聞鄉里而有“神童”之稱。1919年,隻身離家,先後就讀三所私立的文化補習學校,每每以優異成績而越級卒業。14歲時曾參加湘潭益智學校的論文比賽,以自擬題《論孔子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獲得第一名,此文把過去所學的經史古文等舊學知識與新思想新文化聯繫起來加以分析,從歷史的總體角度去考察和評價某個思想家和各種文化現象。 [3] 
嚴北溟17歲考取湖南省郵務管理局郵務員,任職三年期間與長沙文化書社(毛澤東創立)接觸,毅然投身於大革命洪流。192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週後因長沙“馬日事變”與黨組織失去聯繫,此後長期出入於國民黨統治區的政界、教育界,聯繫進步力量,掩護地下活動,宣傳革命理論。1934年5月至1937年10月,擔任杭州《東南日報》評論員、主筆,發表政論文一百多篇,並在省立民眾教育實驗學校兼任“時事研究”“哲學概論”和“中國近代史”等課。1937年底,受力主抗戰的浙江省主席黃紹竑委託,草擬《浙江省戰時政治綱領》十條,主持創辦《浙江潮》週刊,以“激發民族意識,發動全民抗戰”為辦刊宗旨。1939年春,周恩來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視察浙江,親自邀見嚴北溟指示方針。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撰寫20多萬字的《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戰爭起源、發展規律及結局預測提出許多新觀點,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好評。1939至1940年,擔任浙江長興縣縣長,發動羣眾,積極抗戰,併成立了以當地煤礦工人為基本隊伍的抗日武裝。1941年,創辦《浙江日報》並擔任發行人兼社長、總主筆,期間3次赴浙江大學演講。1946年,離開浙江到上海,先後加入民主同盟和農工民主黨,擔任大夏大學、光華大學、上海法學院和中國新聞專科學校等院校教授,講授哲學、邏輯、政治學和新聞學等課程。 [3] 
1949年4月初,嚴北溟作為秘書參加南京和平談判代表團到達北平,為説服張治中、黃紹竑等人接受中共的談判條件做了許多工作,後隨團起義。經董必武介紹,1949年底在復旦大學任教授,主講社會發展史、新民主主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等課程。1952年院系調整,嚴北溟進入復旦大學經濟系,擔任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專題講座,併兼任大夏大學、同濟大學、第二醫學院和音樂專科學校等院校同樣課程。1958年調入復旦大學哲學系,擔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主講中國哲學史、哲學原著選讀、佛學史、因明學、佛教哲學等多門課程。 [3] 
嚴北溟一生忠於教育事業,愛護青年,獎掖後學,培育英才,桃李滿天下,是我國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無神論學會顧問、上海哲學學會和宗教學會副會長,《辭海》編委兼中國哲學史分冊主編、《哲學大辭典》副主編兼《中國哲學史》卷主編等職。嚴北溟還被載入《世界名家詞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出版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錄》和《澳洲及遠東名人錄》。1990年因病去世,享年83歲。 [3] 

嚴北溟學術思想

嚴北溟一向注重對儒學的研究。60年代初,他發表《論仁一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及其輻射線》一文,認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既是孔子哲學的出發點,又是它的歸宿點。孔子的“仁”包含着廣泛的社會政治、經濟、教育、倫理、哲學等各方面的綜合意義,孔子哲學就是圍繞着“仁”這個核心而放出其光彩奪目的輻射線的。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學説是作為搞好社會關係的一根總線索。孔子的仁學思想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並影響到我國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和歷史特徵的形成。 [2]  [4] 
80年代初,嚴北溟明確指出:孔子要平反,“孔家店”要打倒!他認為,打倒“孔家店”並不意味着對孔子本身及其學説的徹底否定,應該把二者區別開來。“孔家店”的老闆並不是孔子,而是封建統治者和其他反動派,“孔家店”兜銷的貨色,並不真正是孔子學説中積極的合理的部分,而大都是經過封建御用學者塗抹改裝、加油添醋的一些冒充孔學的腐朽的東西。 [2]  [4] 
80年代末,嚴北溟教授又把着重點轉移到儒學在現代化中的地位這一具有現實意義的重大問題上。在他看來,以孔子“仁學”為核心的人道主義思想具有反神道主義、反禁慾主義、反矇昧主義、反主觀主義、反專制主義、反侵略主義等六種進步傾向。這“六反”都經過潛移默化的長期歷史過程,早由思維方式積澱和演化為一種文化心理結構,對中華民族性格和傳統道德的形成產生着重大的影響,甚至在今天猶有其與我們的時代精神相吻合和補充需要之處。因此,在現代化過程中,尤應重視之。 [2]  [4] 
至於道家,嚴北溟對莊子情有獨鍾,提出許多創見。究竟誰是《莊子》內、外、雜篇的作者?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論點:分析莊子思想既要打破內、外、雜篇的界限,也要廢除以內篇或外雜篇中某一篇,甚至某篇中某一論點,某一種文章風格作為鑑定標準的辦法,而把《莊子》這部書看作以莊子思想為主的由莊子及其後學所撰著的總集。正因如此,所以其中某些思想有矛盾,某些篇章有牴觸,原是很自然的。針對學術界一般把莊子當作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嚴北溟指出,莊子哲學基本上是客觀唯心主義,但也包含着一些唯物主義因素。他的失足,是沒有把唯物觀點堅持下去,走入了客觀唯心主義歧途,而不是由客觀唯心主義轉化為主觀唯心主義。同一般認為莊子哲學是戰國時期沒落貴族奴隸主意識的反映、從而評價它的歷史作用,也較多地從消極方面着眼的見解相反,嚴北溟認為莊子不但不是“頑固堅持奴隸主立場”,而且他是站在反對或背叛(假定他確為沒落貴族出身)奴隸主階級而同情被壓迫者的立場:莊子哲學本有消極和積極兩個方面,所以對後人的影響也有這兩個方面,其積極方面是占主導地位的。 [2]  [4] 
此外,嚴北溟還把莊子哲學放在整個道家思想演變中加以考察。他認為,第一,道家學説從老子始創,經過一系列的發展階段,到莊子才集大成,完成了道家思想的較高總結,也就是建立了莊子哲學的完整體系。第二,道家人物都談“道”,但各有偏重。大體言之,老子着重在本體論方面,宋、尹着重在認識論方面,楊朱一派着重在人生哲學特別是養生論方面,田駢、慎到着重在政治方面。莊子則繼承和發展了道家先輩學説,傾向於“內聖外王”,全面綜合。第三,道家談“道”,都承認“道”是自然而然的客觀存在。他們或者主要從規律意義上來理解“道”,強調“道”的客觀作用,因而有着更多和更鮮明的唯物主義;或者把“道”倫理化、神秘化,倒向客觀唯心主義。作為道家思想集大成者的莊子,在思想實質上,則更是以反對主觀主義作為一大特徵的。 [2]  [4] 
嚴北溟晚年在佛學研究方面用力甚勤,《中國佛教哲學簡史》是他的一部力作,書中不乏作者的精闢論述和獨到見解,很富有啓發性。嚴北溟不滿足於對佛教史實的一般敍述,而是力圖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從紛繁的宗教現象中尋找出本質的東西,從佛教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總結出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對於佛教,他既不盲目信仰,也沒有采取簡單否定的方法,而是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它加以認真的分析,既肯定它的某些合理因素,同時也深刻揭示出它的宗教本質和社會作用。由於作者的分析和結論都以史實為依據,因而就比較能使人信服。該書以簡明流暢的文字,對佛教哲學進行深入淺出的説明,對於一些難懂的專門術語和重要引文,都用現代語言進行了詮釋和翻譯。這是該書的一大特點。嚴北溟還對佛教哲學在思想史上的挑戰、《紅樓夢》與佛學思想的關係等問題,都作了別具一格的、饒有興味的探索。 [2] 

嚴北溟主要著作

嚴北溟先生長期致力於中國哲學史、佛教史及佛教哲學、因明學研究,對中國思想史、佛教有精深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孔子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史講義》、《列子譯註》、《儒道佛思想散論》、《中國佛教哲學簡史》;主編的有《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史卷》、《辯證唯物主義和經濟規律》。 [3]  [4] 
參考資料
  • 1.    上海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研究室編,上海社會科學界人名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2,第344頁
  • 2.    方克立,王其水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哲學 第2卷 人物誌,華夏出版社,1994.08,第442頁
  • 3.    嚴北溟著;王雷泉編,復旦百年經典文庫 儒道佛思想散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08,第236頁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中國哲學年鑑 1999,哲學研究雜誌社,2000.03,第2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