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嚴中平

鎖定
嚴中平(1909—1991),曾用筆名晦明,江蘇漣水人,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的奠基人之一。 [1]  1931年考入中央大學(即今南京大學前身)英語系。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法學院經濟系。1936—1938年在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南京)為研究生;1938—1942年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47年秋,赴英進修。1950年回國,到中國科學院社會研究所任研究員。1953年,被任命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組組長;同年出任副所長,兼組長。1978年,經濟所設中國經濟史研究室,他兼該室主任。1978—1982年,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系主任。1982年後被聘為經濟研究所顧問。1983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新中國成立後,嚴中平歷任第三、四、五屆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經濟組副組長。他還擔任經濟學團體聯合會顧問、中國歷史學會理事、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等職。1991年1月24日逝世。 [3] 
中文名
嚴中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9年7月15日
逝世日期
1991年1月24日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經濟系
主要成就
《中國棉業之發展》一書得到中國資本主義不可能順利發展的結論。
出生地
江蘇漣水
代表作品
《中國棉業之發展》
《老殖民主義史話》
職    務
中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嚴中平人物生平

嚴中平,曾用筆名晦明,1909年7月15日生於江蘇漣水,1936年進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經濟所前身)工作。嚴先生是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家,是新中國經濟史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成長在江蘇省漣水縣一位農村小學教員的家庭裏,少年時就讀於江蘇省立第六師範學校(淮陰)、省立淮安中學及省立南京中學。1931年考入中央大學(即今南京大學前身)英語系,次年考入清華大學法學院經濟系。1936—1938年進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南京)為研究生。1938—1942年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47年秋,他接受“英國文化委員會”的資助赴英進修,1950年回國。1950年,中央研究院已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改為中國科學院,他到該院社會研究所任研究員。1953年,該所改為經濟研究所,他被任命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組組長,主持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研究工作;同年,任該所副所長,兼組長。1978年,經濟所設中國經濟史研究室,他以副所長兼任該室主任。1978—1982年,他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系主任。1982年後被聘為經濟研究所顧問。1983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嚴中平先生歷任第三、四、五屆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經濟組副組長。他還擔任經濟學團體聯合會顧問、中國歷史學會理事、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等職。 [2] 
嚴中平先生早年通過閲讀進步作家的作品,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某些理論著作。在清華大學經濟系學習期間,他努力自學《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由此奠定了他在畢生的學術研究中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以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國歷史的基礎。他認真閲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寧全集》,加寫自擬標題,匯抄成主題索引,既為自己查閲便利,也提供給同事們參考利用。在認真研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同時,他主張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又要根據中國的歷史實際發展馬克思主義。他認為,從抽象的理論原則出發,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得出實際問題的具體結論,是教條主義風氣。他反對撿拾零星材料去填充理論的框架,而堅持充分佔有材料,對中外歷史的發展過程進行深刻的對比研究,以達到合乎歷史實際的結論。他提倡“破四就”,“立四新”:所謂“破四就”,即研究中國經濟史,必須對外國經濟史有所瞭解,不能就中國論中國;必須對政治、法律、典章制度乃至社會心理有所瞭解,不能就經濟論經濟;必須對經濟發展全過程有所瞭解,不能就所研究的那個時代論那個時代;必須重視理論上的提高,不能就事論事。所謂“立四新”,即要求研究工作提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提出新的資料,運用新的方法。他畢生的研究工作忠實地實踐了這些要求。1991年1月24日,嚴中平在北京逝世。 [2] 

嚴中平學術貢獻

嚴中平在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困難的戰時條件下,完成了《中國棉業之發展(1289-1937)——中國資本發生過程之個案分析》專著,這是國內較早的一部研究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的著作,1942年獲“楊銓紀念獎金”。撰寫此書時他還沒有機會看到毛澤東等人關於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和中國資本主義的有關論述,但他經過對大量歷史資料的細緻分析和獨立思考,作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不能順利發展的結論,這是難能可貴的。因此,這部著作引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重視。該書後又經修訂改名為《中國棉紡織史稿》,於1955年再版發行,1961年被高教部列為高等院校政經專業指定參考書,1963年重印。1966年,由日本學者譯成日文(名為《中國近代產業發達史》)在東京出版。 [1]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他主持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編輯工作,出版了《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一書和一套《中國近代經濟史參考資料叢刊》,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提供了系統的基本資料。20世紀60、70年代,他寫成了《老殖民主義史話選》一書。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主持編寫了《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一書,198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獲1990年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第一屆吳玉章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首屆郭沫若歷史學獎二等獎。 [1]  這部書用豐富翔實的資料和全面、系統、精闢的分析,再現了在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統治下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的演變進程。它的出版標誌着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2] 
1988年出版的《科學研究方法十講》一書,是他一生研究工作經驗的總結,強調了科學研究工作的創造性和艱苦性,是他為經濟史研究工作的一份寶貴遺產。1988年以來,他身患心臟病和腦膜炎等多種疾病,長期卧牀不起,但仍然念念不忘研究工作。在逝世前,他還在考慮如何以“規律性”和“價值性”兩個不同角度全面準確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留下了一批運用這個觀點對洋務派和洋務運動進行評價的手稿。 [2] 

嚴中平人物評價

嚴中平為中國經濟史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首先,他在學術界強調經濟史學科的重要性,組織經濟史學科的研究力量。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中國近代史研究上的一個薄弱環節》一文,指出經濟史研究的落後狀態將阻礙其他史學研究的發展。他在各種會議上多次呼籲史學工作者重視中國經濟史的研究。他認為,研究隊伍太小是經濟史研究難以迅速發展的一大障礙,應該努力採取有效措施培養經濟史人才。其次,嚴先生在經濟史研究中提倡紮實謹嚴的科研作風,組織、推動了大規模的資料編輯工作。他認為要寫出“摔在地下噹噹響”的文章,只有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大量堅實可靠的資料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他提出了在積累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專題研究,在專題研究基礎上進行綜合研究的工作程序。這種研究程序,成為他所領導的學術團隊的研究傳統。嚴中平長期從事學術研究活動,為學界同仁樹立了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理論與史實相結合,破除陳見、力求創新的典範。他的學術成果,把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研究推上一個新的階段。他聚集和培育了一批著名的經濟史研究工作者,為中國經濟史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