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醫術語)

鎖定
病證名,見於中醫經典《內經》。症見肢體疲睏,全身遲緩無力,或癱瘓。
中文名
拼    音
duǒ
[1]  duǒ
中醫學術語
《靈樞·口問篇》:“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廣韻》:“嚲,下垂貌。”清·張志聰《靈樞集註》:“嚲者,垂首斜傾,懈惰之態。”
嚲,又稱“風嚲曳候”。隋·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風嚲曳候》:“風嚲曳者,肢體弛緩不收攝也。人以胃氣養於肌肉經絡也。胃若衰損,其氣不實,經脈虛,則筋肉懈惰,故風邪搏於筋而使嚲曳也。”
風嚲曳,後世則稱“攤緩”(癱瘓)者。宋·趙佶等《聖濟總錄·卷七·攤緩候》:“攤緩之辨,攤則懈惰而不能收攝,緩則弛縱而不能制物。故其證四肢不舉,筋脈關節無力,不可枝梧者,謂之攤;其四肢雖能舉動,而肢節緩弱,憑物方能運用者,謂之緩。或以左為攤,右為緩,則非也。”而《聖濟總錄·卷七·風嚲曳候》則雲:“若脾胃虛弱,水谷不化,筋脈無所稟養,復遇風邪外膚腠,流傳筋脈,筋脈縱緩,則肢體嚲曳。其嚲則偏而不舉,曳則弛而不隨,是皆不能收攝也。”
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嚲》:“嚲,音duo(《廣韻》‘丁可切’),人病筋脈遲緩而肢體垂縱之名也。……嚲之為病之發於手足口舌而症見其筋脈弛緩者,本亦即後世之所謂‘癱瘓’耳。考‘癱瘓’者,本亦作‘攤緩’,古以為由中風邪所使然,每及於手足或唇舌,所現筋脈弛緩之病證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