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噤若寒蟬

鎖定
噤若寒蟬(拼音:jìn ruò hán chán)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杜密傳》。 [1] 
“噤若寒蟬”的原義是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説話;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 [1] 
中文名
噤若寒蟬
拼    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近義詞
緘口結舌守口如瓶
反義詞
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滔滔不絕 [5] 
注音字母
ㄐㄧㄣˋ ㄖㄨㄛˋ ㄏㄢˊ ㄔㄢˊ
成語出處
《後漢書·杜密傳》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補語

噤若寒蟬成語出處

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杜密傳》) [1]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噤若寒蟬”。 [1] 

噤若寒蟬成語故事

東漢末期,有一個叫杜密的人,為人厚道,做官清廉,剛正不阿,依法辦事。他任太守等職期間,參加打擊宦官集團鬥爭時,執法嚴明,對宦官子弟有惡必罰,有罪必懲。隨着年歲漸高,杜密告老還鄉。常言道“無官一身輕" ,但杜密仍十分關注國事,他經常去拜訪穎川的太守和陽城縣令等地方官員,一起議論天下大事 ,並不斷向官方舉薦本地官吏民眾的好人好事,批評和揭發壞人壞事。 [1] 
當時,有個叫劉勝的官吏是杜密的同鄉好友,劉勝原任蜀郡太守,後來也辭官還鄉。劉勝的為人與杜密迥然相反。這個人辭官回到家鄉以後,便奉行明哲保身的思想,整日裏閉門謝客,不問政事,對好人壞人一概不聞不問。 [2] 
有一次,杜密又來到潁川太守王昱的府上,反映鄉間的一些情況。 言談話語間,王昱向杜密談起劉勝的情況,稱讚劉勝是個“清高之士",是個“好好先生”,他對鄉里的事情不聞不問的晚年生活方式頗受地方官員們的稱讚。 [2] 
杜密聽出來王昱這番話的用意,名為表揚劉勝,實則批評自己“好管閒事”。杜密便直言道:“劉勝原本是一位大夫,像他這樣地位很高的人,應當為國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對好人不予舉薦,對惡人壞事不敢揭露批評,明哲保身,就像冷天的知了一聲不吭。他只求自己平安無事,卻對國家不負責任。這樣的人實際上是個罪人,有什麼可稱讚的呢,而我與他相反,我發現賢人就向你們推舉,發現壞人壞事就向你們揭發,使你們能夠賞罰分明,揚善除惡,這不也是為國家盡了一點個人的微薄之力嘛。” [2] 
聽了這番話,王昱這才看出了杜密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在慚愧之餘,十分敬佩杜密的高風亮節,此後,對杜密就更加敬重和厚待了。 [2] 

噤若寒蟬成語寓意

東漢名臣杜密,為官知人善任,激濁揚清,被時人列為“八俊”之一,太學生稱譽其為“天下良輔”。同鄉噤若寒蟬杜密直言之,因與權佞抗爭,他最終慘遭迫害,其凜然正氣光照千古,被後世視為楷模,千秋萬代令人敬仰不已。在大是大非面前,人們要明確立場,不能畏首畏尾,而應放下思想包袱,敢説真話,做一個剛正不阿、直言不諱的人。 [2]  [4] 

噤若寒蟬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噤若寒蟬”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害怕而不敢説話。 [1] 
  • 運用示例
現代·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他的話完了,台下有幾個人拼命地高聲鼓掌,而更多的人卻噤若寒蟬、面面相覷。” [1] 
現代·魯迅《兩地書》:“提出反對條件的,轉眼就掉過頭去,噤若寒蟬。” [1] 
現代·鄒韜奮《萍蹤寄語》:“他的話完了,台下有幾個人拼命地高聲鼓掌,而更多的人卻噤若寒蟬,面面相覷。” [3] 
參考資料
  • 1.    噤若寒蟬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13]
  • 2.    水中魚,袁鈺編著. 中華成語故事大全集 超值金版[M]. 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2010.09:419-420
  • 3.    張國風編著. 常用成語糾錯480例[M].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4.10:198
  • 4.    墨彩書坊編委會編. 全新升級兒童注音版成語故事大全 冬[M]. 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 2014.08:64
  • 5.    噤若寒蟬的解釋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