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嘉陵江組

鎖定
嘉陵江組原稱“嘉陵江灰巖”。中三疊世早期。最初命名在中國四川廣元市嘉陵江岸,故名。分佈於川、鄂、滇等地。巖性複雜,主要為灰色、灰黃色、灰綠色薄層灰巖、白雲岩、石膏、岩鹽,有時夾鈣質頁岩,底部有礫狀灰巖。其碎屑物質主要來源於西部的康滇古陸。碳酸鹽巖沉積中富含有孔蟲,總體厚400—800米。與下伏下三疊統呈整合接觸。嘉陵江組的下部,可能屬三疊系下統的頂部。
嘉陵江組由兩種岩層交疊組成(由老至新:石灰岩-白雲岩-石灰岩-白雲岩),反映此地從淺海到鹽性海洋環境的反覆變化過程。
中文名
嘉陵江組
外文名
Jialingjiang Fm
別    名
嘉陵江灰巖
單位編碼
06-51-3307
地層地質年代
T1—2J

目錄

嘉陵江組命名

趙亞曾、黃汲清,1931年,秦嶺山及四川之地質研究。地質專報,甲種第1號。

嘉陵江組簡介

嘉陵江
嘉陵江(8張)
嘉陵江組時期,整個四川盆地碳酸鹽台地相區。在海西一印支構造晚期(晚二疊世一早三疊世),巖相帶呈北東向條帶狀分佈,整個揚子板塊為一廣闊的克拉通盆地,其西及西南為逐漸向北波及的包括晚期出現的龍門山在內的康滇古陸 。整個嘉陵江組自下而上分為五個段即嘉一段,嘉二段,嘉三段,嘉四段,嘉五段。

嘉陵江組特徵

層型:正層型 四川廣元飛仙關—須家河剖面(重測),1978。[124]。
特徵:灰色中—厚層狀白雲岩、白雲質灰巖為主,夾微晶灰巖、“鹽溶角礫岩”(井下見岩鹽及石膏夾層)。含雙殼類、有孔蟲、頭足類等。與下伏大冶組、銅街子組及上覆雷口坡組均為整合接觸。
分佈: 川、陝、滇、黔、鄂、湘、浙。

嘉陵江組備考

同物異名:同物異名 巴東系、昭化石灰岩、永寧鎮組、茅草鋪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