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1]
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
[2]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羅棋佈,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
嘉峪關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主要景點有嘉峪關關城、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魏晉墓羣、黑山石刻、木蘭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
[3-7]
- 中文名
- 嘉峪關
- 外文名
- Jiayuguan
- 地理位置
- 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
- 所處時代
- 明代
- 佔地面積
- 33500 m²
- 保護級別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別 名
- 天下第一雄關
- 建議遊玩時長
- 1—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
- 春夏秋為宜
嘉峪關地理環境
編輯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河西走廊繼續向西延伸)。甘肅西部已屬於荒漠地區,河西走廊夾於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千米左右。一條古道穿行於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積平原上,古代“絲綢之路”即此。道路本艱險,到了嘉峪山隘口處,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嘉峪關踞此,形勢非常險要,東通肅州(今酒泉),西達安西,是京都長安和西域聯繫的紐帶。
[8]
嘉峪關歷史沿革
編輯宋元以前,嘉峪地區有關無城,只起稽查來往行人的作用。
明代,為加強西北邊防,宋國公馮勝決定在此修建關城,不久,九眼泉地區平地而起一座黃土夯城,周長220丈,高兩丈,寬一丈,這是嘉峪雄關的最早雛形
[9]
。明代西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後,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31]
此後,明孝宗時修建關樓。正德年間修建東西二樓,即光化樓和柔遠樓。嘉靖時加固已有建築並修築關城兩翼長城,每五里設墩台一座。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初駐土城,到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尚書翟巒加固關城,修築兩翼長城,嘉峪關斷斷續續修築168年,成為較完備的防禦城堡。
元明以前,西域使者進貢都經過玉門關,隨着明代築嘉峪關,玉門逐被廢止。嘉峪關成為從哈密入河西走廊,西域貢使前往明代中原地區唯一的法定路線。西域中亞各地一般每三年至五年朝貢一次,使團每團不得超過十人,針對抵達嘉峪關使團人數眾多,常有數十甚至數百人的現象,明成化九年(1473年),憲宗下旨,“每十人內,許一人來貢”,其餘人員原地留守等待。朝貢者於雞鳴時拔帳啓程,領取入關憑證,攜帶被選為貢品的本地珍稀特產,赴京覲見,接受賞賜。明朝皇帝的賞賜十分豐厚,一般超過貢品價值數倍甚至數十倍,對朝貢使者賞賜之優厚達到空前絕後的程度,不但入關後沿途食宿全免,各鎮巡撫還要派遣軍民往返護送。開關通貢是一種外交姿態和方式,閉關絕貢也是明朝震懾四方的手段,明孝宗曾以此方式向吐魯番施壓。
清代,中原至新疆的一條重要商路是從西安出發,經蘭州、嘉峪關、玉門至哈密。吐魯番的棉花、葡萄,準噶爾的羊、馬、駱駝、羚羊角和南疆的玉石等都經此路運往內地。內地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藥材等也經嘉峪關運往新疆和中亞等地。
清嘉慶年間,新疆各地相繼建立朝貢貿易點,嘉峪關失去了以往統籌控制朝貢貿易的作用,轉而向日益增多的往來商旅徵收關税,逐漸成為控制貿易的主要關卡。
19世紀30年代,由中亞輸入新疆的鴉片數量大增,也通過哈密及嘉峪關進入中國內地。晚清隨着中俄《伊犁條約》的簽訂,清朝獲准俄商赴嘉峪關貿易,嘉峪關遂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通商口岸,清朝官方在此徵税,成為清人的“洋關”。
清同治年間,西北發生大規模的回民暴動,河西地區受其影響最大。動亂之前嘉峪關曾經是商客過往必宿之地,鋪户、茶肆、旅店等約千餘户,軍民數千家,動亂後廬舍零落,僅存十餘處。如今的嘉峪關更多是憑弔古蹟、回望歷史的去處,不少影視劇裏都曾出現這座象徵邊境的古代軍事城堡,摒棄了過去幾百年間的一應功能,所謂雄關,僅存人心。
[9]
1999年,嘉峪關市全面啓動了關城文物景區的建設。
2005年,嘉峪關市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2億多元,建成了以關城景區為主體,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魏晉墓景區為輔助的文物景區,打造了“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金字招牌,帶動了全市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
[33]
嘉峪關建築形制
編輯嘉峪關綜述
嘉峪關(10張)
嘉峪關內城
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築有甕城,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周圍有廊,單檐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牆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
[13]
嘉峪關關城
關城周長733米。關城正中有一官井,舊有亭,今已廢。西門外套築一道凸形城牆,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民國十三年(1924年)城樓被毀。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土築圍牆,連接長城。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並守之勢。東甕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遊擊衙門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築。新中國成立後,關城曾多次維修加固,保存完好。
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台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築。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牆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
[14]
嘉峪關防禦體系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千米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13]
嘉峪關主要景點
編輯嘉峪關戲台
嘉峪關戲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關遊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台。由木製屏風把前後台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製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頂部為中國傳統圖案“八卦圖”,“八卦圖”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學的綜合反映。兩側是一組風情壁畫,內容是寺廟的和尚、尼姑庵的尼姑及其豢養的寵物,這些繪畫內容在其它戲台上非常少見。戲台兩側書寫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
[15-16]
嘉峪關柔遠門
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遊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
[15]
嘉峪關光化門
內城東門,門額上刻“光化門”三字,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昇,瑞氣普照大地。門洞由自黑山開採的石條鋪成。
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經歷了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仍巍然屹立於關城之上。
[15]
嘉峪關文昌閣
文昌閣,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檐歇山頂式建築,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迴廊。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官廳。四面裝有花格門窗,上部繪製山水人物彩畫80餘幅。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15]
嘉峪關關帝廟
明末清初從內城遷到現處。廟內原有大殿一座,陪殿兩座,另有刀房、過廳、馬房和牌樓。總面積720平方米。關帝廟曾多次擴建,最後一次重修是嘉峪關遊擊將軍熊敏謙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關關城文管所自籌資金70萬元對關帝廟進行了重新修復,對牌樓進行了彩繪,使關帝廟恢復了明清時的風采。
[15]
嘉峪關天下雄關碑
嘉峪關羅城和箭樓
羅城初建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羅城”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牆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羅城”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兩端與外城牆相接,外城牆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
[15]
嘉峪關角樓和敵樓
內城四角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牆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這裏回望,“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築,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台樓閣建築形式,是中國幾千年建築歷史及建築形式的延續發展。
[15]
嘉峪關東西甕城
嘉峪關東西兩甕城佈局森嚴,東甕城門樓眉額刻“朝宗”兩字,表示過往朝廷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與此相對的“西甕城”,門額刻“會極”二字。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裏相會,從這裏經過,向中原王朝朝貢。西甕城也劈門南向,不與內城門直通,使關城更加肅穆幽深,成為內城的一道防線。
[15]
嘉峪關遊擊將軍府
嘉峪關遊擊將軍府(3張)
在嘉峪關古代軍事史上,遊擊將軍府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繫西域和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
嘉峪關長城第一墩
嘉峪關長城第一墩(8張)
明代,嘉峪關管轄着“腹裏、沿邊、境外墩台三十九座”。關內墩台林立,縱橫交織,相互瞭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擔負着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裏曾經伴隨着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鎧甲冰河聞拆鬥,旌旗旭日舞鵬鯤”。
長城第一墩旅遊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千米。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客棧、天險吊橋、“醉卧沙場”雕塑羣、“中華龍林”等內容。
[17]
嘉峪關懸壁長城
嘉峪關懸壁長城(4張)
石關峽懸壁長城文物景區位於嘉峪關市西北14千米處,距嘉峪關關城8.4千米。景區的主題是古絲綢之路文化和長城文化。景區內參觀的主要內容有體現長城文化的懸壁長城,有體現古代絲路文化的“絲綢古道”雕塑羣和嘉峪關古代兵器展覽等。
古絲綢之路雕塑羣雕刻了中國古代在嘉峪關地區有過記載的張騫、霍去病、班超、玄奘、馬可波羅、林則徐、左宗棠七位主要歷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隨從、二匹馬、二峯駱駝和一架馬車塑像組成,藉以展示石關峽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人文內涵。張騫兩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軍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經,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東入中原都在這裏留下過他們的史蹟。
[18]
嘉峪關文物價值
編輯1961年,長城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嘉峪關”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嘉峪關防線明朝經營了200多年,至明代萬曆時期有60里長城和邊牆,近70座墩台,多座軍事營堡(卯來泉堡、嘉峪關、寺營莊子、野麻灣堡、新城堡等),是明國家西端防禦體系,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討賴河峽谷、黑山、新城草湖天險,長城、墩台、營堡倚憑天險而設,在這個狹小的區域有如此眾多的國防設施和軍事工程,世界罕見,充分證明這裏曾經何其重要,嘉峪關防線是世界上利用天塹最經典的國防工程。在河西和中亞範圍,再找不到這樣一個地方,適合建立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戍守成本最低)的國家防禦工事。
嘉峪關防線的神奇之處在於在它的外圍,還有更大的天險和天塹保障,就是祁連山和黑河流域及其兩岸巴丹吉林沙漠。古代,人類無法繞行祁連山和黑河,嘉峪關就是中原文明西出和西域文明東進不二的通道。防線上的天生橋口、小缽和寺隘口是要塞。嘉峪關防線處在16世紀世界前後兩大帝國的分界線上,處在影響歐亞大陸經濟商貿的絲綢之路的要衝上。嘉峪關防線對明朝、蒙古國、西域的歷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嘉峪關防線是人類文明的拐點。
[21]
嘉峪關文物保護
編輯1984年,相關部門對嘉峪關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保護和維修。
1986—1989年,國家、省、市累計投資近1000萬元,先後重建了嘉峪關樓,修繕了主要古建築,維修加固了關城牆體,維修了南北兩翼長城,修復了懸壁長城,修建了長城博物館,配套修建了接待設施。經過此次維修,嘉峪關基本恢復了昔日雄偉壯觀的原貌。
2011年,甘肅省政府公佈實施了《萬里長城——嘉峪關文物保護規劃(2010—2030)》。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實施了嘉峪關關城及境內所有長城的本體修繕工程,關城安防、消防、防雷等工程;實施了所有長城及獨立墩台、關堡鐵絲圍網和保護界樁界碑安裝工程;對關城周邊環境和文物展示利用基礎設施進行了整治和完善,對九眼泉湖區域生態環境進行了治理;建設了長城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等保護利用場所;實施了關城、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道路交通聯繫,建設了長城保護展示利用道路。
[33]
2012—2015年,國家共投入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678億元,實施嘉峪關長城本體保護工程、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工程和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工程,包含關城木結構修繕、關城古建築油飾彩畫重繪、西羅城保護維修、牆體保護(不含羅城)和防滲排水、長城牆體(夯土)保護維修、長城第一墩本體保護防洪、長城第一墩崖壁錨固二期工程等子項目為重點的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本體保護工程。項目於2012年開工,2016年底工程竣工驗收。這是嘉峪關有史以來實施規模最大、涵蓋範圍最廣、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科技利用水平最高的綜合性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改善了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嘉峪關的保護狀況。嚴格遵循“原形制、原結構、原工藝、原材料”的保護維修原則,使長城牆體開裂、風化、城牆基礎酥鹼掏蝕等危及文物本體安全的病害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關城的本體和環境風貌得到有效改善和最完整、最原汁原味的保存,達到了“修舊如故、重現原貌”的效果。成立了遺產監測中心,建立了以夯土長城為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體系。
[33]
2018年,嘉峪關市政府印發了《嘉峪關市不可移動文物安全管理直接責任單位清單》,做到了文物安全工作人員到位、職責清晰、責任明確。落實文物安全責任公示和消防公開承諾制度,組織全市各文博單位在顯著位置設置文物安全責任公示牌和《消防安全承諾書》,進一步明確了文博單位文物安全與消防安全責任。
[33]
2019年,在加強文物日常管理上,嘉峪關市建立“日常監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科學保護”長城保護工作模式,開展關城環境全方位航拍數據採集工作,建立完善田野文物檔案。對嘉峪關市1處世界文化遺產、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26段43.6千米長城牆體、8座關堡、49座墩台、6段13千米壕塹以及2252件(套)長城博物館館藏文物常態化開展月度、季度、重大節前文物安全檢查巡查工作,為文物保護建立起一道安全屏障。
[32]
嘉峪關逸聞軼事
編輯定城磚
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佔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佔經過詳細計算後説:“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説:“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借此剋扣易開佔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佔不慌不忙的説:“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24-25]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裏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併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26]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裏以外的地方燒製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儘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裏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着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27]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着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28]
林則徐
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時有詩讚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雄關”。
[10]
嘉峪關民俗風情
編輯仿古出關儀式在嘉峪關市舉辦國際滑翔節期間,市政府在嘉峪關關城舉辦隆重的“仿古出關儀式”。儀式的內容主要是由來賓穿着古代武官和士兵服裝,在嘉峪關關城仿照古代將士出關時的情形。儀式的基本程序是:
(1)由市長宣佈仿古儀式開始,鳴放鞭炮,開啓嘉峪關關城鎖鑰,推開兩扇大鐵門;
(2)朝官宣詔;
(3)出售簽發關照,驗明身份;
(4)請貴賓乘仿古馬車、騎駱駝出關並奏樂。在關城內進行敦煌組舞、秦腔、太平鼓、安塞腰鼓等表演;
(5)在百米長絹上題字、簽名、作畫留念;
嘉峪關相關詩詞
編輯《嘉峪晴煙》(明)戴弁
《北陌平沙》(明)戴弁
《防秋登嘉峪關紀事》(明)陳其學
《出嘉峪關作》(清)施補華
《題嘉峪關驛壁》(清)施補華
《出關作》(清)洪亮吉
《進嘉峪關》(清)史善長
《入關》(清)宋伯魯
《登嘉峪關》(清)裴景福
《出嘉峪關感賦四首》(清)林則徐
《塞外雜詠》(清)林則徐
《嘉峪關前長城近處遠望》于右任
《嘉峪關》周應灃
[30]
嘉峪關旅遊信息
編輯嘉峪關開放時間
08:30—18:00
嘉峪關門票信息
旺季(5月1日—10月31日):100.00元
淡季(11月1日—4月30日):50.00元
景區內電瓶觀光車票:10元
免票:兒童身高1.2米以下、現役軍人持軍官證、殘疾人持殘疾證、7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持身份證免大門票
優惠:1.2米—1.4米兒童、60週歲至69週歲老人持老年證或身份證購景區優惠大門票
嘉峪關交通信息
嘉峪關火車站公交2路轉4路終點
- 參考資料
-
- 1. 嘉峪關的介紹 .嘉峪關介紹–酒泉嘉峪關在線網[引用日期2019-04-21]
- 2. 聽,建築在訴説:“天下第一雄關”的千年絲路文明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11-24]
- 3. 甘肅旅遊景點:嘉峪關文物景區 .北方網[引用日期2017-11-24]
- 4. 寶蘭高鐵節點城市全域旅遊路線圖(組圖)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12-30]
- 5. 寶蘭高鐵節點城市全域旅遊路線圖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12-30]
- 6. 寶蘭高鐵節點城市全域旅遊路線圖(圖) .中國甘肅網[引用日期2017-12-30]
- 7. 寶蘭高鐵節點城市全域旅遊路線圖 .甘肅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2-30]
- 8.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延綿沙漠上盡顯雄姿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02-05]
- 9. 嘉峪關用途變遷史-文摘報-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0-10-01]
- 10. 由來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1-24]
- 11. 甘肅省嘉峪關市城市標誌:嘉峪關關城 .央視網[引用日期2017-12-31]
- 12. 聽,建築在訴説:“天下第一雄關”的千年絲路文明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12-31]
- 13. 嘉峪關戈壁大峽谷獲批省級地質公園 .甘肅日報社每日甘肅網[引用日期2017-12-31]
- 14.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1-24]
- 15. 嘉峪關:河西第一隘口 .西部網[引用日期2017-12-31]
- 16. 邊關烽火邊關戲 .寧波日報[引用日期2017-12-31]
- 17. 長城第一墩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1-24]
- 18. 懸臂長城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1-24]
- 19. 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正式啓動(組圖) .每日甘肅網[引用日期2017-11-24]
- 20. 嘉峪關長城文化遺產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1-24]
- 21. 嘉峪關:發生在明朝的那場戰爭 .峪關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11-24]
- 22. 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正式啓動(組圖) .每日甘肅網[引用日期2017-11-24]
- 23.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大修重現歷史雄姿 .新浪[引用日期2017-12-18]
- 24. 傳奇之旅-跟隨北京現代重走絲綢之路(全文) .網易[引用日期2017-11-24]
- 25. 民間傳説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1-24]
- 26. 冰道運石 .網易[引用日期2017-11-24]
- 27. 山羊馱磚 .網易[引用日期2017-11-24]
- 28. 【歷史脱口秀】百年前的中國 美得讓人窒息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11-24]
- 29. 民俗風情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1-24]
- 30. 嘉峪關詩詞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7-11-24]
- 31. 鑑往知來——跟着總書記學歷史|屹立千年不倒,走進“天下第一雄關” .濟寧新聞網.2019-08-20[引用日期2021-07-13]
- 32. 牢記囑託 打造長城文化重要標誌地——嘉峪關市長城文化傳承保護工作紀實 .新甘肅[引用日期2023-04-01]
- 33. 保護長城遺產 發揚傳統文化——嘉峪關市長城保護利用成效顯著 - 嘉峪關 - 甘肅省文化博覽局 - 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 .甘肅省文化博覽局[引用日期2023-04-0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