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嘉善縣文化館

鎖定
嘉善縣文化館是嘉善縣人民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於1949年12月成立,名稱為嘉善縣人民文化館(其前身為:民眾教育館)館址在魏塘鎮中山路55號。1954年1月改稱嘉善縣文化館。1958年11月嘉善嘉興並縣,嘉善縣文化館改稱魏塘鎮文化站。1961年4月嘉善恢復縣制,遂在原址恢復嘉善縣文化館。1996年9月因舊城改造拆遷,臨時遷址花園路78號,1999年9月遷入亭橋南路159號。
中文名
嘉善縣文化館
類    別
事業機構
成    立
1949年12月

嘉善縣文化館基本信息

2008年1月,嘉善縣文化館整體遷入位於人民大道的嘉善縣文化藝術中心,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由7幢風格各異的建築組成。設有展覽廳、排練廳、書畫創作樓、音樂創作室、多媒體培訓教室和多功能文化廣場。
嘉善縣文化館2008年在編人員17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1名,副高級(副研究館員1名),中級(館員)6名,初級(助理館員、管理員)4名。內部機構設置:羣文活動創作室、基層活動指導室(老年文化活動輔導室)、《嘉善文化》編輯部(羣文調研室)、行政辦公室、文化服務中心。

嘉善縣文化館作用

嘉善縣文化館自設立以來一直擔負全縣羣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和輔導培訓工作。遵照黨的文藝“二為方向”、“雙百方針”為繁榮地方文化藝術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每年舉辦全縣性大中型文藝活動都在20項(次)以上,頗具地方特色的嘉善田歌、故事、舞蹈、水彩畫等文藝樣式及其藝術成果在省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館辦刊物《嘉善文化報》創刊27年來不間斷出刊 期,年發行量達5萬份。館辦文藝團體嘉善縣“信合”羣星藝術團由120餘名青年業餘文藝骨幹組成。藝術團下設舞蹈隊、戲劇曲藝隊、綜合樂隊、聲樂演唱隊。館辦活動陣地有“週末大舞台”、“卡拉OK大家唱”。文化館的大型展廳每年舉辦書畫、攝影藝術展覽十項(次)以上,文化館排練廳對外開放,成為培訓基層文藝骨幹的主要課堂。 [1] 
嘉善縣文化館 [2] 
一、機構沿革和基本情況:
1949年12月成立嘉善縣人民文化館,工作人員3人,1951年增到5名,館址在魏塘鎮中山路55號。1954年1月改稱嘉善縣文化館,1958年11月嘉善縣併入嘉興縣,嘉善縣館改稱魏塘文化站,1961年4月嘉善恢復縣制,遂在原址恢復嘉善縣文化館。1969年10月,文化館與電影管理站、劇團合併建立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站,1972年2月恢復縣文化館。
館內部門設置:
1950年設收音站,1951年縣抗美援朝分會、中蘇友好協會和冬學委員會辦公室均設在文化館內。1953年建立有線廣播站,1955年4月廣播站從館內劃出,單獨建立縣有線廣播站。區文化站3個,1人一站,為文化館派出機構。1956年5月建立嘉善縣圖書館,由縣文化館負責管理。1965年館內人員增到11人,1972年為15人。1980年起館內設圖書組、文藝輔導組、創作組、宣傳組(包括美術、攝影、文物)、行政組5個部門。1985年5月圖書組劃出單獨建立縣圖書館,1987年2月文物組劃出單獨建立縣博物館。1988年7月館內部門調整為:館辦公室、宣傳創作室、文藝輔導室,1992年增設經營辦公室。2001年1月起,縣文化館實行新的管理運作機制,調整後內部設置為一室(行政辦公室),二部(文藝創作輔導部、嘉善文化編輯部),三中心(藝術展演中心、藝術培訓中心、文化娛樂中心)。
嘉善縣文化館自2001年1月起實行全員聘用制,2002年在編工作人員19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0名,正高級(研究館員)1名,中級(館員)5名,初級(助理館員)3名,(管理員)1名。
嘉善縣文化館原址於1996年9月因舊城改造拆遷,臨時遷址花園路78號,1999年9月遷入新址亭橋南路159號。現館舍面積2580平方米,全部固定資產290萬元,其中主要設施、設備有近年新置配套的價值30萬元的專業演出音響設備和中、西樂器、攝影攝像、美術等專用設備,館辦藝術培訓中心現設有音樂室、練功房、展覽廳及各類教室近千平米。
嘉善縣文化館的新館位於縣市民廣場南側的“文化藝術中心”之內,面積為5000平米,此工程已於2002年1月奠基,擬於2003年4月竣工。
二、民間文藝資源:
嘉善的民間文藝藴藏量較豐富,已拍成電影的《五姑娘》人物原型就取材於嘉善的民間人物傳説。下甸廟朱家浜崑曲子弟學校創辦於19世紀初,為各地的集成奏培養了300餘名骨幹,使嘉善的崑曲集成奏繁榮一時,1955年浙江崑劇團曾在下甸廟蒐集民間音樂、得崑曲本百餘冊。嘉善的民間曲藝“宣卷“,解放前盛行於鄉間婚喪等禮儀活動。民間舞蹈經過縣文化館的挖掘、整理,有龍舞、馬燈舞、蕩湖船、獅舞、蚌殼舞、旗傘舞等。嘉善的民間歌謠十分豐富,尤以田歌為甚。
田歌曲調高亢流暢,節奏自由,歌詞為本縣方言,通俗生動,內容反映種田人的勞動、生活、愛情和田園風光,具有濃郁的水鄉特色,流傳於嘉善縣境內丁柵、陶莊、洪溪等大部分鄉鎮。建國後全縣舉辦了田歌會唱、田歌學習班等,使田歌得到繼承和發展。文化館從1952年開始蒐集田歌資料,1957年編印《田歌詞資料》,並將主要曲調記了譜。1987年編印了《嘉善民歌》。本縣田歌手多次參加省市文藝會演,1955年2月,丁柵鄉張安村著名田歌手沈少泉演唱《五姑娘》獲省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演出獎。1957年田歌手吳福庭演唱的《呆老公》獲省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演出獎;1958年本縣音樂作者和田歌手合編的《黃浦太湖結成親》,參加“上海之春”音樂會並由上海唱片廠灌成唱片發行全國。1979年,田歌《捻泥歌》、《三搶戰歌》由浙江人民廣播電台播出。1988年,又有《插秧妹子》等5首田歌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播放。1989年,代表浙江省的嘉善縣6名田歌手在江浙滬吳歌演唱會上演唱《阿拉老公》等6首田歌獲優秀表演獎。1993年田歌手顧秀珍、顧有珍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浙江省民間文藝家稱號。
《五姑娘》是嘉善田歌的代表作之一,是以清咸豐年間發生在嘉善的一個愛情悲劇為內容編唱而成,當時很快流傳全縣各鄉和平湖、嘉興、青浦、吳江鄰縣,經久不衰。建國後《五姑娘》經挖掘、整理,先後刊登於《採風》、《浙江民歌選》、《山海經》和《中國民歌》,並被改編成田歌劇和越劇。
近年來,嘉善對田歌的傳承和研究工作得到進一步的開展,嘉善的音樂工作者新創作了《南湖的菱花開了》、《蠶花妹子》、《牧牛呼聲》等一批新田歌。同時,在部分中小學的音樂課堂上,開展教唱田歌活動。嘉善縣文化局和上海青浦、江蘇吳江兩地的文化局已二次定期召開“江浙滬毗鄰地區田(山)歌研討會,新發表了一批理論研究文章,文化館研究館員金天麟於1995年出版了理論專著《田歌概論》,2001年出版了收錄有10部長篇敍事歌詞的《江南民間敍事長詩》。
三、主要工作項目及業績。
1、較早普及農村俱樂部
1954年即在丁柵鄉張安村試辦俱樂部,1956年全縣60的農業社建立農村俱樂部。同年文化館在天凝等6個鄉試辦中心俱樂部。1957年全縣10個鄉全部建立中心俱樂部。嘉善縣文化館被評為浙江省1956年度先進單位。1957年5月丁柵鄉文化站唐雪景出席全國羣眾文化工作中心俱樂部座談會。1958年後俱樂部活動陷於低潮,1961年恢復建立農村俱樂部,1963年文化館和曲藝隊等單位兩次組織文化工作隊下鄉幫助建立農村俱樂部,1965年全縣95的大隊建立了俱樂部。
文化大革命初期俱樂部停辦,文化大革命後期即提出恢復俱樂部活動。1972年9月在天凝公社召開縣農村文化工作會議,提出學習東順堅持業餘、小型、多樣的形式和學習裏澤南橋開展講故事活動的經驗,受到省文化局的重視和推廣。1980年洪溪福善涇(紅旗)大隊俱樂部出席了在武漢召開的全國農村俱樂部活動現場會,1981年團中央獎給福善涇大隊俱樂部一台17英寸電視機。
2、故事活動延續至今
1963年3月嘉善縣開始組織講革命故事活動。當時在農村流傳着一些黃色、封建迷信故事,毒害着青少年思想。為了讓社會主義思想佔領農村文化陣地,在省文化工作隊的幫助下,縣文化館在洪溪公社舉辦故事員訓練班,開展講革命故事活動,並迅速推廣全縣。1963年11月嘉善縣文化館在省第六次文化行政會議上作了故事活動經驗介紹。文化館、站通過多次舉辦故事員培訓班和故事創作加工會,故事員隊伍逐漸壯大,1965年全縣故事員達1400餘人,演講《烈火金剛》、《林海雪原》、《紅燈記》、《紅巖》、《雷鋒》等100多個革命故事,並建立了一支以故事員為主的創作隊伍,採用先講後寫和邊講邊改的創作方法,以當地真人真事為素材,創作了《毛阿香舌戰雌老虎》,《啞巴地主》、《八八九》、《兩個少先隊員》、《小明買藥》等一批頌揚先進、鞭笞落後的新故事。在故事活動中湧現了一批積極分子,洪溪聯豐周永年會講50多個故事,有3000多人次聽過他講的故事;幹部唐彩生利用講故事聯繫羣眾,抓好農業生產;裏澤南橋吳錦明編講的故事情節生動,生活氣息濃郁,先後有28個故事在報刊發表。1965年嘉善縣被評為省文學創作先進集體,縣文化館何煥和故事員周永年,吳錦明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青年業餘文學創作積極分子代表會議。1966年縣文化館在省第二次農村俱樂部會議上介紹了組織創作革命故事的體會,浙江日報也介紹了洪溪公社、裏澤南橋的故事活動情況。
文化大革命中故事活動陷入停頓,“文革”後故事活動迅速恢復,現在電視、卡拉OK等吸引力巨大,但文化館仍重視故事的宣傳、娛樂功能,每年堅持組織故事員到學校、鄉村巡迴講演,離休幹部唐彩生、魏塘鎮文化站的鐘愛文仍活躍在鄉村、城鎮社區的故事會上。1994年以來,文化館已三次主辦嘉興市新故事比賽;1995年與省羣藝館在嘉善主辦省藝術節“新故事大會串”。20多年來本縣編印故事選4輯,故事集2本,在省市以上報刊發表故事150多個,縣館金天麟和業餘作者呂新建有多篇新故事發表於國家級刊物《民間文學》雜誌。
3、創辦《嘉善文化》報
1981年文化館創辦《嘉善文化》月報(後更名為《嘉善文化報》),1988年2月取得內部報刊準印證。1996年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縣宣傳部發文,刊物再次更名為《嘉善文化》。
《嘉善文化》堅持反映時代精神,注重鄉土特色,闢有“可愛的嘉善”、“嘉善大特寫”、“嘉善史話”、“數風流人物”、“水鄉風情”和“民間故事”等專欄,為嘉善人民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糧。尤其是“學生習作”專欄,深受中小學師生的歡迎,成為學生寫作訓練及嘗試文學創作的園地。
《嘉善文化》編輯部每年召開筆會,培養業餘作者,在《嘉善文化》上發表的作品中,有許多被省、市以上報刊採用,有的還在全國和省市級比賽中獲獎。
《嘉善文化》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支持,我省作家陳瑋君説:“我讀了《嘉善文化》就象見着十分姣好的美人,心中快活。”在杭州的嘉善籍科技人員李汝來信説:“我和全家每接到貴刊都爭着看,因為辦得好,既有鄉土性,又有趣味性、文學性。”郵電工人姚安琪説:“我寫的第一篇文章《話説嘉善的郵電》在《嘉善文化》上發表,從此我愛上了業餘寫作。”
《嘉善文化》發行量最高時達13000份,目前保持在每期發行6000份,在沒有一分財政補助的情況下,保持自收自支基本平衡。創刊21年來已不間斷出刊237期,在報道本縣重大文化活動,交流活動經驗,培養扶持文學新人,交流創作成果,推進中學文學社活動和積累民間文化資料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為嘉善建設成為文化名縣作出了一份貢獻。《嘉善文化》繼1994、1997年在全省羣文報刊第二、第三次評比獲得一等獎後,2001年在全省第四次羣文報刊評比中又獲一等獎。
4、水彩畫創作羣體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
1991年4月上海水彩畫研究會會長嚴德泰等3位水彩畫家到嘉善舉辦水彩畫展,引起嘉善美術作者的濃厚興趣,縣文化部門認為江南水鄉的風情比較適宜於水彩畫的表現方式,決定組織水彩畫創作羣體,在美術創作上搞出嘉善的特色。同年9月舉辦了嘉善縣首屆水彩畫展,畫面或夜色漁火,或長虹卧波,或鄉村暮色,反映了家鄉的風情。上海的水彩畫家觀後認為,起點較高,選了20幅參加’91上海水彩畫年展。蔣彬寬的一幅《水鄉人家》入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水彩》專集。此後又連續舉辦了第二、第三屆水彩畫展,並赴嘉興、蘇州和杭州中國美術學院陳列館舉辦了“嘉善水彩畫展”。1995年10月和1997年11月分別赴上海美術館和晉京舉辦嘉善水彩畫展。文化部羣文司司長、嘉興市和嘉善縣主要領導和中央美院教授,水彩畫專家等出席了開幕式,來賓稱讚嘉善的水彩畫有濃郁的江南水鄉氣息。
通過十餘年的努力,嘉善基本形成了一支比較穩定的水彩畫創作隊伍,他們在文化館組織下經常外出寫生,觀看資料片和召開創作會議,用畫筆描繪精彩的世界,抒發對家鄉的愛,有多幅作品入選 ’92、’93杭州中國水彩畫大展和’92、’93香港·中國水彩畫大展,並有幾十幅作品發表在省、市以上報刊、雜誌上。趙溶的作品《紅肚兜》、《春陽》先後入選全國第七屆水彩畫大展和全國九屆美展,朱誠健的作品《我的父親、母親》獲省新世紀水彩畫大展銅獎。
自1997年至今,嘉善水彩畫每年都要參加在韓國舉辦的韓·中·日美術交流展,中方嘉善受邀派員赴韓國參加開幕儀式,主辦單位是韓國世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會。1999年——2001年,曾先後赴上海黃浦區圖書館展覽大廳和上海朱屺贍藝術館舉辦中·日·韓現代美術交流展,文化館為承辦單位。通過這些展覽,促進對外文化交流,提高我縣的美術創作水平。
5、廣場文化及民間文藝表演
為適應新時期羣眾開展廣場文化活動的需求,文化館於2000年5月向社會籌資製作價值6萬元的流動式大舞台,並逐步配置了價值30萬元的音響設備,從而為文化館承辦大型廣場文化活動打下了物質基礎。三年多來,文化館承辦的,觀眾超萬人的全縣性大型廣場文藝活動先後有:
1998年10月1日,在思賢廣場承辦“紀念改革開放二十週年暨思賢商貿中心開業慶典”廣場文化晚會。
1999年9月28日在泗州公園承辦“慶祝建國五十週年”大型文化焰火晚會。
1999年12月17日在市民廣場舉辦“迎澳門迴歸·世紀之光”羣眾歌詠大會。
2000年9月21日承辦“紀念吳鎮誕辰720週年廣場文化系列活動。
2001年11月1日,在西塘鎮文化廣場承辦“嘉善縣民間文藝大會串”等。
文化館業務幹部在廣場文化活動中,深入社區基層,為全縣各系統的文化活動提供策劃及輔導工作,演藝部近年來為西塘旅遊節及全縣各類大中型活動提供音響服務每年均在60場次以上。
2001年,文化館對全縣各鄉鎮的民間文藝表演隊伍進行了輔導,將那些在嘉善廣為流傳的“竄樹燈”、“調馬燈”、“打蓮廂”、“挑花籃”、“十旗十傘”等民間舞進行改革創新,通過用音樂、服裝、道具、編舞等現代手法,加以重組,使傳統的民間舞富於時代性,又不失江南水鄉特有的神韻。使之逐步實現民間文藝表現一鄉一品,各有特色。例魏塘鎮的《火樹銀花》,楊廟鎮的《紅燈燈、龍燈燈》、洪溪鎮《羣馬奔騰》、惠民鎮的《蠶鄉鼓舞》、西塘鎮的《鯉魚跳龍門》都是其中佼佼者。
繼’2001中國古鎮西塘旅遊文化節閉幕式暨大型廣場民間藝術展演後,省內外媒體對嘉善的民間舞表演給予高度評價,12月1日,一支350餘人的民間舞演出隊伍開進大上海,在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世紀廣場”舉行了一場名為“西塘之夜”嘉善民間文藝展演,這台集江南水鄉民風民俗的民間舞蹈表演歷時一小時三十分。
四、有代表性的輔導對象和成果
1983年5月,文化館舉辦農民畫學習班,以文化站為依託廣泛開展農民畫創作活動。1987年姚莊周福珍的《蕩湖船》、《劃龍船》和裏澤宋仁的《春曉牧牛圖》入選“浙江省現代民間繪畫展”,分別赴美國、民主德國和澳大利亞展出。1989年文化館獲浙江省現代民間繪畫組織輔導三等獎。
1989年2月開展全縣民間文學普查,同年10月《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嘉善縣故事卷·諺語卷》出版。
1990年9月文化館舞蹈隊的舞蹈《秧苗青青》參加省音樂舞蹈節獲表演二等獎、音樂創作二等獎;10月參加華東六省一市舞蹈研討會節目交流觀摩演出。
2001年10月,文化館輔導,丁柵鎮代表隊演出的嘉善民間民俗舞蹈《旗飛傘舞》晉杭參加第五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開幕式暨西湖狂歡節演出,獲最佳表演獎。
2001年11月,文化館輔導,魏塘鎮代表隊演出的大型廣場舞蹈《火樹銀花》參加省廣場民間(燈綵)舞蹈大賽獲金獎。
2001年12月,文化館組織編導的戲劇小品《農夫與美眉》參加省第十二屆戲劇小品邀請賽,獲創作二等獎,表演三等獎。
文化館自80年代起開始舉辦各類藝術培訓班和藝術講座,二十多年來為企業、學校培養了一大批業餘藝術人才,現館藝術培訓中心全年分三期(春季、暑期、秋季)定期辦班,開設器樂、舞蹈、文學、書法、美術、電腦、外語等培訓班近30個,年培訓學員1000人以上。
1988年文化館進行改革,調整組室,全館實行技術職務聘任制。並重視以文補文工作,館內先後開設桌球、複印打字、錄像發行放映、舞廳、遊藝機、廣告等多項經營項目。1989年即創利潤8萬餘元,用於補文經費約6萬元。1992年成立館屬經濟實體銀星文化實業公司。每年上交文化館利潤十萬元左右,彌補財政經費的不足,增強了文化館的經濟實力,同時也改善了職工的福利。
文化館是出人才出作品的地方,何煥任文化館領導近20年,有多篇關於“羣眾文化管理”方面的文章發表,並參加《羣眾文化概論》編寫和文化部召開的文化館條例審稿座談會,朱殷治任文化館長近10年,他在抓好文化館業務的同時,努力開拓補文項目,加強管理,建立經濟實體,1994年經營利潤達14.8萬元。金天麟以《嘉善文化》為園地,培養了不少文學新人;他本人在民間文藝方面的創作和研究取得較大的成就,僅從1994年以來,就出版了八部小説、故事集和二部民間文藝理論專著,1999年被批准破格晉升為研究館員。韓金梅運用羣眾文化心理學指導羣眾文化管理,並廣泛涉獵文學、音樂、書畫,作品多有發表獲獎,並有小説集和影視劇本出版。周向陽組織輔導羣眾攝影出了不少好作品。本人有大量作品在國內外大賽中入選獲獎,並有多件作品發表於國家級刊物。

嘉善縣文化館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嘉善縣文化館獲得“嘉善田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 

嘉善縣文化館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18日,入選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一級文化館公示名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