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嘉善田歌

鎖定
嘉善田歌,浙江省嘉善縣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嘉善縣位於長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上,世代相承的農耕文化孕育了當地特有的水鄉民歌。嘉善民歌習稱“田歌”,它原名“山歌”“田山歌”,據明代馮夢龍所編《山歌》記載,嘉善田歌系從明代吳歌直接承繼而來。嘉善田歌的曲調共有平調、滴落聲、急急歌、落秋歌、羊騷頭、嗨羅調、埭頭歌七種,前三種由一人演唱,後四種由多人演唱。嘉善田歌代表性的作品有《五姑娘》等。 [1] 
2005年5月,嘉善田歌入選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嘉善縣申報的“嘉善田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87。 [3] 
中文名
嘉善田歌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浙江省嘉善縣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87

嘉善田歌歷史淵源

田間表演
田間表演(4張)
浙江省嘉善縣位於長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上,世代相承的農耕文化孕育了當地特有的水鄉民歌。嘉善民歌習稱“田歌”,它原名“山歌”“田山歌”,據明代馮夢龍所編《山歌》記載,嘉善田歌系從明代吳歌直接承繼而來。
20世紀50年代初期,新文藝工作者將這種民歌形式稱為“田歌”,由此約定俗成,用為專名。嘉善田歌除在嘉善當地流播外,還傳入江蘇吳江、上海青浦等毗鄰地區,影響廣泛。 [1] 
20世紀60年代,嘉善田歌進入輝煌時期,韓金梅等文藝工作者在老曲調裏填新詞,創作了一大批內容新穎的田歌作品。
1977年開始,韓金梅創作了大量的新田歌,從《我們隊的大學生回來了》,到《親親水鄉人》,韓金梅已經寫了五六十首田歌。 [4] 

嘉善田歌基本特徵

嘉善田歌曲調特徵

嘉善田歌的曲調共有平調、滴落聲、急急歌、落秋歌、羊騷頭、嗨羅調、埭頭歌七種。 [1]  這七種曲調,既可單獨演唱,也可以“田歌班”的形式數曲聯唱。 [5]  這些曲調有一個共同的旋律特點,就是線條曲折較多,起伏較大,音調悠長而明亮。僅有四句的山歌往往要唱三五分鐘,如在田頭唱長篇,幾種曲調輪換,則一個長篇即可演唱三四小時。 [1] 

嘉善田歌演唱形式

嘉善田歌分一人演唱和多人演唱,其中包括“主頭”“賣”“細腰”“了稍”“滿棚叫”等不同方式的續唱、接唱、齊唱。嘉善田歌採用“接唱”的方式演唱,首先由甲唱第一句“主頭”(實詞),而後乙接唱“頭賣”(虛詞),甲再唱第三句“主頭”(實詞),丙接唱第四句“二賣”(虛詞),如此綿延不絕,頗能引人入勝。田歌的演唱場合和人數沒有固定限制,一般比較自由,但民間“歌班”按規定卻需由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組成,成員分工明確,互不相混。 [1] 

嘉善田歌歌詞特徵

嘉善田歌以七言四句為基礎,多用襯字襯詞,由此形成獨特的雜言和長言句式,詞句中每每出現吳音俚語,尤擅長以諧音雙關手法取勝。 [1]  歌詞多用“吳音俚語,諧音雙關”。歌詞的這種所謂“吳格”,與明代馮夢龍編的吳地《山歌》有直接傳承關係,與《樂府詩集》(宋人郭茂倩編)中的南朝“吳聲歌曲”也有明顯的血緣關係。 [5] 

嘉善田歌傳承保護

嘉善田歌傳承價值

“嘉善田歌”是浙江民歌中的主要品種之一,也是江南“吳歌”的重要組成部分。 [5]  嘉善田歌風格清亮優美,富有江南水鄉韻味,是江南地方文化中具有個性色彩的民歌品種。在古今吳歌文學發展演變、吳歌音樂狀況等方面的研究中,嘉善田歌發揮着特殊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證。 [1] 

嘉善田歌傳承現狀

嘉善田歌演唱者僅有五十多人,且大都年事已高,當地的田歌班也已殘缺不全。嘉善田歌的發展傳承陷入困境,急需加強保護。 [1] 

嘉善田歌傳承人物

顧友珍 顧友珍
顧友珍,女,1937年1月出生,嘉善田歌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3-0865。 [6]  年幼時與妹妹顧秀珍同向務農的母親學唱田歌。20世紀50年代,參加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演唱《五姑娘》,上海音樂節演唱《黃浦太湖結成親》。 [7] 

嘉善田歌傳承保護

2001年,為了推廣田歌和培養新人,嘉善縣文聯與教育局聯合錄製100盒新老田歌及伴奏帶,分發給全縣的中小學。 [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嘉善縣文化館獲得“嘉善田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嘉善田歌”項目保護單位嘉善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9] 

嘉善田歌社會影響

  • 榮譽表彰
2004年,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以嘉善田歌為創作素材的音樂劇《五姑娘》獲文華大獎。 [5] 
2010年,韓金梅改編的嘉善田歌《四個姑娘去踏車》在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中獲得銀獎。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