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嘆(讀作:tàn)為現代漢語一級字,部首為口,嘆(嘆)最早見於小篆,本義是呼出長氣,以發抒心中的憂悶感傷。 [6] 
嘆(嘆)有異體字作“歎” [6]  。異體字“歎”也最早見於小篆,字義表“讚美”,“吟詠”和“一種詩歌體裁” [7]  。後世與“嘆(嘆)”混用。
現行簡化字統一以口部“嘆”為正,欠部“歎”為俗 [5]  ,並以“嘆”類推簡化“嘆”。
【參考資料: [1-4] 
中文名
拼    音
tàn、yǐ 、yòu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KCY
倉    頡
re
鄭    碼
JXS
筆    順
豎,橫折,橫,橫撇,捺
字    級
一級
平水韻
去聲十五翰
總筆畫
5
部外筆畫
2
四角碼
67040
統一碼
53F9
注音字母
ㄊㄢˋ
筆順編號
25154
Unicode碼
21497

文字源流

嘆的繁體字“嘆”和異體字“歎”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漢字。

形聲字。《説文解字》:“嘆,吞歎也。從口,歎省聲。一日太息也。”段玉裁注:“嘆、歎二字,今人通用。毛詩中兩體錯出,依《説文解字》則義異,歎近於喜,嘆近於哀。故嘆訓吞歎。”徐鍇系傳:“欲言不能,吞恨而太息也。”字的結構當分析為從口,堇聲。字之本義為哀嘆。《詩.王風.中谷有蕹》:“有女仳離,既其嘆矣。”用為讚歎、歎服義,乃是與“歎”通用之結果。 [8] 

歎(異體字)

形聲字。《説文解字》:“歎,吟也。從欠,『⿰堇鳥』省聲。『⿲𦰩鳥欠』,籀文不省。”
『⿰𦰩鳥』 ,或寫作『⿰堇鳥』,即難(難)字之異體。段玉裁注:“古歎與嘆義別。欺與喜樂為類,嘆與怒哀為類。如《樂記》雲:‘一唱而歎,有遺音者矣。’又云:‘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論語》:‘喟然欺日’。皆是此歎字。《檀弓》日:'戚斯嘆,嘆斯擗’。《詩》雲:‘而無永嘆',‘既其嘆矣',‘愾我寤嘆’,皆是嘆字。”《詩-王風.中谷有雅》:“既其嘆矣。”陸德明釋文:“嘆,本亦作歎。”《小雅.常棣》:“ 每有良朋,況也永欺。”- -本作嘆。《豳風.東山》:“鸛鳴於垤,婦歎於室。”其義與嘆同。《詩》嘆(嘆).歎二字習見,用法無別,其初本為一字之異體,二字錯見同出,當是漢以後傳抄的結果。有的古書以歎與喜樂為類.以嘆與怒哀為類,。歎、嘆二字的本義皆為嘆息,包括喜怒哀樂。歎字見幹籀文,籀文應是春秋時代秦國的字體。 [9] 
現行的簡化字以口部“嘆”為正,欠部“歎”為俗 [5]  ,並以“嘆”類推簡化“嘆”。

基本釋義

1.呼出長氣,以發抒心中的憂悶感傷。
如:“嘆息”
《詩經.王風.中谷有蓷》:“有女仳離,其嘆矣!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2.讚美。
如:“讚歎”
《禮記·郊特牲》:“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樂闋,孔子屢嘆之。”
3.心中喜悦,發而吟詠。
如:“吟歎”。
《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4.古代的一種詩歌體裁。
如《樂府詩集》收有《古遺嘆》、《昭君嘆》等是。” [7] 

常見詞組

悲嘆,詠歎,驚歎,唉聲嘆氣

外語翻譯

英文:to sigh, to exclaim [10]  ;soupirer, admirer
德文:säuseln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tʰĄn˥˧ 唐代讀音 tɑn tɑ̀n日語讀音 NAGEKU NAGEKI韓語羅馬 THAN現代韓語 탄越南語 han
客家話 [梅縣腔] tan5 [東莞腔] tan5 [客英字典] tan5 [台灣四縣腔] tan5 [客語拼音字彙] tan4 [寶安腔] tan5 [海陸腔] tan5粵語 taan3 [6] 

歎(異體字)

國際音標 tʰĄn˥˧ 唐代讀音 *tɑn tɑ̀n日語讀音 NAGEKU韓語羅馬 THAN現代韓語 탄越南語 thán
客家話 [梅縣腔] tan5 [沙頭角腔] tan5 [客英字典] tan5 [陸豐腔] tan5 [客語拼音字彙] tan4 [台灣四縣腔] tan5 [寶安腔] tan5 [海陸腔] tan5粵語 taan3 [7]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他案切【正韻】他晏切,音炭。【説文】吞歎也。一曰太息也。與歎同。
又【廣韻】【集韻】他幹切【正韻】他丹切,音灘。義同。【詩·王風】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釋文】嘆,本亦作歎,吐丹反,協韻也。
又【大雅】而無永嘆。【釋文】歎,他安反,字或作嘆。
又葉他絹切,音。【曹植賦】入空室而獨倚,對牀幃而切歎。歎葉上見。
又葉他涓切,音天。【曹大家·東徵賦】陟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

《説文解字》
吞歎也。從口歎省聲。一曰太息也。他案切
『説文解字注』
(嘆)吞歎也。九經字㨾作吞聲也。非。按嘆歎二字今人通用。毛詩中㒳體錯出。依説文則義異。歎近於喜。嘆近於哀。故嘆訓吞歎。吞其歎而不能發。詳欠部。從口。歎省聲。他案切。十四部。一曰大息也。此別一義。與喟義同。 [6] 

歎(異體字)

《康熙字典》
【玉篇】他旦切【唐韻】【集韻】【韻會】他案切,音炭。【説文】吟也。【禮·檀弓】戚斯歎。【疏】歎,吟息也。憤恚轉深,故因發吟息也。【禮·曲禮】當食不歎,臨樂不歎。
又稱美曰歎。【禮·郊特牲】卒爵而樂闋,孔子屢歎之。【註】歎,美也。
又讚和曰歎。謂歌尾曳聲以助也。【禮·樂記】壹倡而三歎。通作嘆。
又【集韻】【韻會】他幹切【正韻】他丹切,音攤。義同。【詩·大雅】旣順廼宣,而無永歎。【釋文】歎,他安反。
又【楚辭·九思】日瞥瞥兮西沒,道遐廻兮阻歎。志稸積兮未通,悵惝罔兮自憐。【曹大家·東徵賦】涉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歎。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俱從平聲讀。古寒、先、刪三韻通。

歎(異體字)

《説文解字》
吟也。從欠,省聲。,籒文歎不省。池案切〖注〗
『説文解字注』
(歎)吟也。謂情有所悦。吟歎而歌詠。悦當作説。謂情已下十字各本無。今依李善注盧諶覽古詩所引補。葢演説文語也。古歎與嘆義別。歎與喜樂為類。嘆與怒哀為類。如樂記雲一唱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又云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論語喟然歎曰。皆是此歎字。檀弓曰戚斯嘆。嘆斯擗。詩云而無永嘆。嘅其嘆矣。愾我寤嘆。皆是嘆字。從欠。省聲。他案切。十四部。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