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性粒細胞

鎖定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測試中是一個常見的測量,它的異常情況可以揭示急性感染創傷風濕性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放射性物質、化學毒物和某些藥物也可能導致中性粒細胞的異常。
中性粒細胞的水平超出或低於正常範圍都被視為異常。這可以是疾病的症狀也可能是生理狀態的反映,比如妊娠分娩、劇烈運動後、飽餐、淋浴、高温或嚴寒等情況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細胞生理性升高。如果受檢者在接受檢查時未將此類情況如實告知醫生,可能導致醫生對導致中性粒細胞異常的原因判斷不準確。
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取決於患者具體病情。如果中性粒細胞升高,尤其是在患者伴有發熱胸痛腹痛等症狀,或是中性粒細胞降低,尤其是伴有發熱、咳嗽、乏力等症狀時,就醫是非常重要的。中性粒細胞減少,伴隨發熱、咳嗽、發力等症狀應及時就診。
中醫病名
中性粒細胞
外文名
Neutrophil
就診科室
血液科
多發羣體
所有人羣
常見發病部位
血液
常見病因
急性感染,創傷,風濕性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
常見症狀
發熱、腹痛、咳嗽、肌肉痠痛、頭暈、出血
相關藥物
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甲氨蝶呤糖皮質激素秋水仙鹼別嘌醇

中性粒細胞正常參考值

中性粒細胞正常值

中性粒細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細胞比率和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不同人羣的中性粒細胞比率正常值有所不同
  • 成人:50%~70%。
  • 新生兒和嬰兒:31%~40%。
  • 兒童:50%~70%。
不同人羣的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正常值也有所不同
  • 成人:(1.5~8.0)×10^9/L。
  • 新生兒:(6.0~26.0)×10^9/L。
  • 28天~<6個月:(0.6~7.5)×10^9/L6個月~<1歲:(0.8~6.4)×10^9/L
  • 1歲~<2歲:(0.8~5.8)×10^9/L
  • 2歲~<6歲:(1.2~7.0)×10^9/L
  • 6歲~<13歲:(1.6~7.8)×10^9/L
  • 13歲~18歲:(1.8~8.3)×10^9/L
需要注意,由於儀器精度不同、實驗室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實際生活中不同醫療機構出具的化驗單參考值可能會有一定的差異。

中性粒細胞異常指標

中性粒細胞水平超出或低於正常範圍即為中性粒細胞異常。

中性粒細胞結果誤差

妊娠分娩劇烈運動後、飽餐、淋浴、高温或嚴寒等情況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細胞生理性升高,如果受檢者接受檢查時未將此類情況如實告知醫生,可能導致醫生對導致中性粒細胞異常的原因判斷不準確。

中性粒細胞指標解讀

中性粒細胞降低,提示受檢者可能患有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此外,放射性物質、化學毒物和某些藥物也可能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
中性粒細胞升高,提示受檢者可能存在急性感染創傷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情況。除此之外,妊娠、分娩、劇烈運動後、飽餐、淋浴、高温或嚴寒等情況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細胞生理性升高。
若中性粒細胞聯合血常規、血液生化、骨髓穿刺活檢等輔助檢查,對於急性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中性粒細胞指標鑑別

中性粒細胞通常不易於其他指標混淆。

中性粒細胞指標偏高

中性粒細胞升高提示受檢者可能存在急性感染、創傷、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情況。除此之外,妊娠、分娩、劇烈運動後、飽餐、淋浴、高温或嚴寒等情況,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細胞生理性升高。

中性粒細胞偏高原因

疾病與非疾病因素均可引起中性粒細胞升高,疾病因素常見的有急性感染、創傷、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非疾病因素常見的有妊娠、分娩、劇烈運動後、飽餐、淋浴、高温或嚴寒等生理因素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細胞升高。
  • 疾病因素
急性感染:中性粒細胞具有抗炎、殺菌、吞噬等作用,是人體免疫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所以,急性感染時,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導致的急性感染,是引起中性粒細胞升高最常見的原因,常見的感染疾病包括急性肺炎急性腸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膀胱炎急性腎盂腎炎等。
創傷:嚴重的組織損傷通常會引起人體的炎症反應,炎症發生後12~36小時,中性粒細胞可能會升高。
風濕性疾病: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風濕性疾病也可能導致中性粒細胞升高。
  • 非疾病因素
妊娠晚期、分娩時、劇烈運動後、飽餐後、淋浴後、高温或嚴寒等生理性因素也可能導致中性粒細胞暫時性升高,但沒有特殊的臨牀意義。
需要注意,由於儀器精度不同、實驗室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實際生活中不同醫療機構報告的檢驗結果可能會有一定的差異,具體診斷應以醫生為準。

中性粒細胞就醫指徵

中性粒細胞升高通常與急性感染、創傷、風濕性疾病等因素有關。所以,如果檢查發現中性粒細胞升高,尤其是伴有發熱、胸痛、腹痛、外傷、嘔吐、腹瀉、關節痛甚至昏迷等症狀的患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中性粒細胞檢查

中性粒細胞偏高,通常提示患者可能患有急性感染、創傷、風濕性疾病等疾病,疾病不同,所需要的進一步檢查有所不同。
  • 急性感染:醫生首先會進行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等檢查初步明確患者是否有感染或炎症反應;其次,醫生會根據情況採集患者的血液、膿液等樣本進行細菌培養,從而明確診斷並判斷病原體。
  • 創傷:醫生首先會通過體格檢查初步判斷患者是否有體表創傷;其次,醫生會通過X線檢查、CT或MRI掃描明確患者是否存在組織器官創傷,並判斷創傷的嚴重程度。
  • 風濕性疾病:首先,醫生會通過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和血液生化等檢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應和代謝紊亂;其次,醫生會通過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等免疫學檢查明確患者是否存在風濕性疾病。

中性粒細胞治療方式

如果發現中性粒細胞偏高,需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才能糾正中性粒細胞偏高。不同疾病,治療方法有所不同。
  • 生理性中性粒細胞升高:通常沒有特殊的臨牀意義,無需治療。
  • 急性感染:對於急性感染的患者,醫生首先會明確感染的部位和細菌類型,然後針對相應的部位和細菌類型選擇特定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常用的抗生素藥物包括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等。如果抗生素治療無效,醫生還會根據患者病情決定是否通過手術治療切除感染病灶並引流。
  • 創傷:對於因外傷導致的中性粒細胞升高,醫生會在明確受傷部位和嚴重程度的情況下,採取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相結合的方式處理傷口,治療並預防感染。
  • 風濕性疾病:對於風濕性疾病的患者,醫生首先會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病情,常用的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甲氨蝶呤糖皮質激素秋水仙鹼別嘌醇等,對於病情嚴重者,醫生可能會酌情選擇手術治療。

中性粒細胞飲食指導

  • 飲食推薦:中性粒細胞升高的患者應清淡飲食,適當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大豆製品、蛋類、奶類以及各種穀類製品。
  • 飲食禁忌:根據導致中性粒細胞升高的疾病的不同而不同,如痛風的患者應少吃高嘌呤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豬肉、牛肉、羊肉、海鮮等,避免攝入過多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甜食。

中性粒細胞日常注意

中性粒細胞偏高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 生活方式:戒煙戒酒,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及時調整心態。手術後的患者要按照醫囑規律服藥,定期複查。
  • 運動:適當鍛鍊,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但在運動時要注意做好防護措施,如佩戴護膝、護腕、護肘等。

中性粒細胞治癒性

  • 中性粒細胞偏高可以治癒。
  • 醫生在明確診斷後會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經過積極、正規的治療,大多數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會恢復正常。多數患者愈後不用複查,但部分患者因病情較重,可能需要複查,建議遵照醫囑執行。

中性粒細胞指標偏低

中性粒細胞降低,提示受檢者可能患有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此外,放射性物質、化學毒物和某些藥物也可能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

中性粒細胞偏低原因

引起中性粒細胞偏低的原因可能與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因素有關。此外,放射性物質、化學毒物和某些藥物等非疾病因素,也可能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
  • 疾病因素
感染: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感染時,患者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異常,所以患者的中性粒細胞可能會相對減少。此外,由於病毒和寄生蟲感染主要引起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異常,所以某些病毒性感染和寄生蟲感染,也可能導致中性粒細胞相關檢查中的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減少,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瘧疾、黑熱病等。
再生障礙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種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患者通常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所以中性粒細胞也會減少。
  • 非疾病因素
物理和化學因素損傷:X線、γ射線、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以及苯、鉛、汞等化學物質可能會損傷造血系統,從而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
藥物:氯黴素、磺胺類藥物、紫杉醇、多西他賽、長春新鹼等藥物也可能損傷造血系統,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
需注意,由於人體的複雜性,中性粒細胞異常的患者,建議主要參考主管醫生的意見。

中性粒細胞就醫指徵

中性粒細胞減少通常與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接觸放射性物質、化學毒物等因素有關。所以,對於中性粒細胞減少,尤其是伴有發熱咳嗽乏力肌肉痠痛皮疹、頭暈、出血等症狀的患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中性粒細胞檢查

如果發現中性粒細胞偏低,主要與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因素有關。疾病不同,所需要的進一步檢查有所不同:
  • 感染:如果懷疑細菌感染,醫生首先會進行肥達試驗初步判斷患者是否感染傷寒沙門菌;其次,醫生會根據情況採集患者的血液、膿液、糞便、尿液等樣本進行細菌培養,從而明確診斷並判斷病原體。如果懷疑病毒感染,醫生首先會通過病毒PCR檢測進行早期診斷,其次通過病毒分離和血清免疫學檢查進一步確診。
  • 再生障礙性貧血:如果懷疑患者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醫生會通過骨髓穿刺活檢明確診斷,並通過免疫學檢查尋找其可能的發病原因。

中性粒細胞治療方式

如果發現中性粒細胞偏低,需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才能糾正中性粒細胞偏低。不同疾病,治療方法有所不同:
  • 感染:醫生會在明確感染部位和病原體的基礎上,選用相應的藥物進行對症、抗菌或抗病毒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解熱鎮痛藥、利巴韋林、奧司他韋、拉米夫定、氧氟沙星、頭孢菌素等。
  • 再生障礙性貧血:首先,醫生會採取輸血、止血、控制感染等對症治療措施,控制患者病情;其次,醫生會使用抗淋巴細胞/胸腺細胞球蛋白、環孢素、雄激素和造血生長因子等藥物,嘗試對因治療,以緩解病情。此外,如果滿足條件,而以上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醫生會建議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
  • 物理和化學因素損傷:首先,醫生會讓患者立即脱離物理和化學毒物,並保護患者的受傷部位。其次,醫生會酌情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炎症反應,預防感染,必要時可能還需要手術治療。
  • 藥物作用:如果中性粒細胞減少與藥物有關,醫生會讓患者停藥或換藥,以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中性粒細胞飲食指導

  • 飲食推薦:中性粒細胞偏低的患者應適當多吃富含微量元素和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魚肉、雞肉、牛奶和雞蛋等。
  • 飲食禁忌:中性粒細胞偏低的患者應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大蒜、葱等。

中性粒細胞日常注意

中性粒細胞偏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 生活方式:戒煙戒酒,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及時調整心態。
  • 運動:適當鍛鍊,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運動時做好防護措施,避免危險運動。
  • 其他:注意個人衞生,勤洗手、勤消毒,注意飲用水衞生。

中性粒細胞治癒性

中性粒細胞偏低的部分患者可以治癒。醫生在明確診斷後會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經過積極、正規的治療,大多數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會恢復正常。
中性粒細胞恢復正常後,患者還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到醫院複查中性粒細胞,尤其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以便醫生監測療效,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中性粒細胞科學研究

2022年7月,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旗下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暨南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院李寶軍教授和鄭先創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將中性粒細胞的先天免疫功能與智能光學操縱有機結合,實現了在活體上用光將中性粒細胞變成治療疾病的“微型機器人”。
參考來源: [1-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