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呀呀"是汉语象声词,标准读音为wū yā yā(注音符号:ㄨㄧㄚㄧㄚ),主要用于模拟鸟类的鸣叫声。该词语在元代周文质的散曲《叨叨令·失题》中首次出现"呜呀呀寒雁空中叫"的文学用例 [1],其语言属性包含现代汉语与古典文学的双重应用场景。
- 拼 音
- wū yā yā
- 注 音
- ㄨㄧㄚㄧㄚ
- 词 性
- 象声词
- 释 义
- 鸟叫声
- 繁 体
- 嗚呀呀
- 出 处
- 元代《叨叨令·失题》
语言属性解析
播报编辑
"呜呀呀"由单音节拟声词"呜"与叠韵词"呀呀"组合而成,通过声母"w"与韵拒享少母"u"、"a"的交档拜战替使用,形成对鸟类鸣叫的韵律模拟。注音符号标注碑劝为ㄨ(u)、ㄧㄚ(y拜嫌纹a),体现汉语拼音方案与传统注音体系的对应关系 [1]婆旬笑腿删放乎朵。
在语法分类体系中,该词语属于单纯拟声词,具有不可拆分性与直接表意特征。其构词驼淋赠章特点表现为:
- 首字"呜"为独立拟声语素,常见于"呜呜""呜咽"等拟声词汇
- 叠字"呀呀"增强音节重复性,符合汉语拟声词构词规律
文学应用实例
播报编辑
该词语最早见于元朝周文质创作的散曲《叨叨令·失题》,其中"呜呀呀寒雁空中叫"的曲句,通过拟声词展现秋日寒雁鸣叫的凄凉意境 [1]。文学应用呈现三大特征:
- 1.场景构建:作为环境描写元素,增强作品画面感与听觉效果
- 2.情感烘托:通过鸟叫声的拟声表达,渲染离别愁绪 [1]
- 3.声律协调:与曲牌《叨叨令》的节奏韵律形成呼应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频率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古籍数据库统计),该词在元代散曲中出现1次,明清小说中暂未发现用例 [1]。
语义网络关联
播报编辑
作为汉语拟声词系统的组成部分,"呜呀呀"与28个同类型词汇构成语义关联链,主要包含:
- 动物叫声类:暴叫、怪叫、咿呀
- 自然声响类:呜呀呀
- 情感表达类:呜呼哀哉、呜噎
与核心语素"呜"相关的词语形成拟声词族,包含呜吟、呜叫、呜吒等28个派生词汇。而与"呀呀"的关联呈现语义分化:
- 形态描写:指"象声词,鸟叫声"(《汉语词典》释义)
- 环境描写:表"鸟叫声"(《汉程词典》引申义)
现代应用场景
播报编辑
在当代汉语体系中(截止2025年语料库统计),该词主要应用于两个领域:
- 1.文学创作:用于诗歌、散文的意境营造
- 2.语言学:作为象声词描述鸟叫声 [1]
方言调查显示,该词在吴语区部分方言中保留'wū yā yā'的变体发音,用于描述鹭鸟的特定鸣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