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喻成龍

鎖定
喻成龍(1644年-1714年),字武功,號正庵,漢軍正藍旗人。奉天(今遼寧錦州)人,清朝官員。 [3] 
喻成龍早年因其父有軍功,入國子監讀書,康熙五年(1666年),由廕生官為安徽建德知縣。康熙九年(1670年),遷池州通判,康熙十三年(1674年),轉池州潞州同知,康熙十七年(1678年),擢任池州知府。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丁母憂。服闋,補江西臨江府知府。後歷任山東鹽運使、山東按察使、擢山東布政使。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六月,遷太常寺卿,時議徵噶爾丹,命協同左都御史于成龍督運中路軍糧。 [3]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一月,並督捕事歸刑部,以喻成龍為刑部額外侍郎,後歷任左侍郎、安徽巡撫、湖廣總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喻成龍被革職。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命復原職,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病逝於故里,享年71歲。 [3] 
全    名
喻成龍
武功
正庵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奉天
出生日期
1644年 [3] 
逝世日期
1714年
主要作品
《塞上集》
《九華山志》十二卷
《西江草》一卷
最高官職
安徽巡撫、湖廣總督
本    名
喻成龍
旗    籍
漢軍正藍旗

喻成龍人物生平

喻成龍由廕生安徽建德縣知縣。康熙十三年(1674),遷山西潞安府同知安徽巡撫靳輔奏留以同知管池州府通判事。康熙十七年(1678),題補池州府知府。康熙二十三年(1684),丁母憂服闋,補江西臨江府知府。康熙二十七年(1688),遷山東鹽運使。康熙三十年(1691),遷山東按察使。康熙三十二年(1693),擢山東布政使
康熙三十四年(1695)六月,遷太常寺卿。時議徵噶爾丹,命協同左都御史于成龍督運中路軍糧。十二月,遷大理寺卿。康熙三十五年(1696),擢刑部右侍郎。康熙三十六年(1697),轉餉寧夏。康熙三十七年(1698),轉兵部督捕侍郎。康熙三十八年(1699)十一月,並督捕事歸刑部,以喻成龍為刑部額外侍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命偕尚書範承勳王鴻緒、侍郎王掞田雯王紳、布雅努、顧藻、副都御史壽鼐督修高家堰堤工。九月,補左侍郎。十一月,調工部。十二月,授安徽巡撫
康熙四十二年(1703),擢湖廣總督。疏請將辰沅靖道移駐鎮筸(今湖南鳳凰南),增同知通判巡檢吏目等官,專管苗人事務,輕罪由土官發落,命盜重案,解道所審擬。五寨司土官歸所管轄,照邊俸升調。是年,河工告成,敍督修高家堰功,加五級。以麻陽縣訓導移駐五寨司,設義學,聽苗民肄業。各土官子有讀書能文者,注入民籍考試等皆得施行。
康熙四十三年(1704),疏題鎮筸鎮兵王漢傑聚眾搶掠當鋪,應正法,餘黨不識姓名,免深究。上以王漢傑等俱系防守兵丁,前後糾黨三百餘人,肆行噪掠,又出城站隊,逼官索結,情罪可惡。諭再詳審定,擬具奏。至是,喻成龍覆奏引律不合,又不劾該管官。諭曰:凡管理兵丁將弁,必平素約束軍伍,禁令嚴明,兵丁始克遵法紀,地方無事。今喻成龍不將各營武弁讞審明白,輒以並不知情狥庇,具題着該部嚴加議處,部議革成龍職。 [1] 
康熙五十年(1711)喻成龍致仕,榮歸故里,康熙五十二年(1713)命復原職,不久卒。康熙五十三年(1714)病逝於故里,享年七十一歲。 [3] 

喻成龍為官事蹟

建德縣誌》贊其言有才謀,閲歷多而通曉人情事故,立朝剛毅,為官清廉,如龍圖(即包龍圖包拯)再世。據民間傳説,喻成龍為官期間,生活簡樸,從不貪圖享受,每日粗茶淡飯,遇到歲荒之年,便以糠屑雜米煮成粥為食,節省餘米賑濟災民;南鄉人多有飲茶習慣,他的僕從無以得茗,即使是在湖廣總督任上,他也是每日吃粗米,啖青菜。
他的品行也和于成龍一樣,只知謀國,不知營私;只知恤民不知愛身。胸襟博大,愛民如子,立官處世,恪守清廉,從不納禮收賄。他以驅除盜賊貪吏,拯救民生,選福百姓為己任。在建德期間,他剛明果斷,遇事立剖,人莫敢欺,平反了不少冤假錯案,被人們譽為“包龍圖”再世。由於政績卓著,屢被提升,受到朝庭重用,協同左都御史于成龍督運中路軍糧,平定噶爾丹叛亂。

喻成龍人物詩文

喻成龍沒有學歷即既沒有中舉更沒有進士銜,卻讀書不少,知識面寬廣,學識淵博,詩文詞賦全來,留下了不少精美奇文華章。這裏抄錄幾首歌詠池州的詩作以饗讀者。
《雪霽江上望九華》
暮江擁寒浪,清旦林表霽。
冰翼映幽靈,蒼茫坐迢遞。
念昔登茲峯,倏焉已隔歲。
況經喧和時,懷人風景麗。
會當棲巖壑,投簪勿需滯。
詩的大意是:冬天的傍晚,江上蕩起清波淺浪,寒氣襲人。清晨天氣放晴,日光映照下的松林表面放出一層薄霧樣的白毫。峽谷左右山巒被皚皚白雪覆蓋,如同兩扇巨大的鳥翼,整個山巒顯得蒼茫曠遠。我觸景生情,自然想起曾經登臨過這座高山,然而那已是一年前的事了。今日天朗氣清,風光無限,令我懷念起麗人般的九華山。我該當摘去官帽,辭去官職,木妻 棲於巖壑,歸隱九華山泉林,過起隱居的生活,切切不要滯疑猶豫了。
《九華山 》
華東華西山水佳,吾將遺身棲紫霞。
受籙步虛朝玉闕,秘要駐顏餐胡麻。
金樽瑤琴響幽壑,古澗清泉流落花。
須知遼海還丹客,愁問人間問歲華。
詩的大意是:九華山無論山之東、山之西風景都秀美,我將棲身於此山紫霞之中。去接受道教的秘篆,步入恬淡寂寞、虛無無為的道體,朝拜玉皇大帝所居的宮闕;掌握好修身養性要訣,使容顏不衰,青春永駐;吃着傳説中漢張騫從西域攜來種子的胡麻,過着閒適的飲酒、撫琴於幽谷的仙人般生活。其實我就是遼東海灣的還丹客(道家代稱)可謂長生不老,何須愁問人間的歲月年華。
《費拾遺書堂》
少微高隱入雲端,苫魂圍爐血淚乾。
丹詔身榮全節易,孤臣心死報恩難。
空山日落猿啼急,古墓松深月到寒。
流水不關人氏謝,秋生巖谷野花殘。
費拾遺書堂即費冠卿書堂。費冠卿,青陽人,登唐元和丁亥(807年)進士,一直在京未拜官。聞母病,急馳歸,母已喪,守墓三年,對喪母的悲痛、哭泣,致血淚俱幹。長慶二年(822)穆宗李恆下詔,拜費冠卿為右拾遺,不起,終隱少微峯下。
詩的大意是:費冠卿隱居在高入雲端的少微峯下,以草為席,土塊為枕,孤守墓廬,悲痛欲絕,哭乾了眼淚。他丹詔榮盡全節,卻不能報君恩。一年四季,一天到晚,空山日落,猿聲啼叫;幽深的松林中,費冠卿的墓冢在月光映照下顯得寒冷悽寂。歷史長河是不管人間新生老死和改朝換代,河水依舊奔騰川流不息。秋日裏,費冠卿故居(墓廬)四周花殘葉落,更顯得蕭條肅殺。
《平天湖上》
沙棠蘭漿遠水平,錦纜徐牽繞岸行。
一盞兩盞月初上,東湖西湖風正清。
溪邊塔影和煙立,渡口鐘聲隔樹鳴。
涼露濕衣深不覺,夜深始悟荷香生。
平天湖,一説舊時在杏花村白浦圩外,本清溪之水,由江祖潭上、洛嶺之下,瀦而為湖。一説在今涓橋、高脊嶺兩鎮東西相峙的寬闊的秋浦河河段,古時這裏稱為天湖。今日平天湖,原為與東南湖相連的白沙湖。1965年圍墾滅螺工程中構築了一條4公里長的大堤,將白沙湖與東南湖分割,東南湖(齊山湖)淪湖桑田,時人將白沙湖易名為平天湖。
詩的大意是:我乘坐着沙棠木造的舟,划着木蘭樹做的槳,在錦繡纜繩牽引下,沿着湖岸徐徐前行在平天湖上。月亮升起後,只見天上掛着一盞明燈,水中倒映着明燈一盞;東湖西湖(即後稱的東、南湖)上,清風徐徐,水波不興;清溪邊上的寶塔(妙因、百牙)影屹立在暮靄中,渡口上的鐘聲響徹岸邊的樹林內外。夜深了,清涼的露水打濕了我的衣裳,竟全然未覺,卻聞到了湖中的荷花送來的陣陣清香。
喻成龍,詩宗杜甫,敍事詩,抒情詩皆有,而以抒情詩最擅長,在敍事詩中,寄情於事,在抒情詩中,往往寄情於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有的詩情景同時出現,先寫景後抒情。其詩歌藝術特色,在上述四首詩中皆有體現。 [3] 
《清喻成龍》
微雨散西林,羣峯忽睛霽。
著屐蹋新泥,迢遙任所計。
泉石開心神,涼風吹松際。
青翠入荒祠,古砌衣薜荔。
殘碑卧檐楹,白日門猶閉。
廢興固有時,我來閲千歲。
豈不深慷慨,聊與陳瑣細,
君本謫仙人,自矜多才節。
詞賦凌滄洲,致身外科第。
空慚明主恩,遂使讒佞蔽。
丈夫感義氣,忍被利名系。
脱身事五嶽,宇宙同參契。
襄陽杜子美,愛君如史弟。
從此下吳越,江山來休憩。
浩然懷英風,精魂隨波逝。
歌君蜀道難,為君一掩袂。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