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單板綱

鎖定
單板綱是軟體動物門的1綱。大多數為化石種(早在古生代泥盆紀(35000萬年前)已絕滅),現生種於1952年在南美洲的深海中首次發現。
中文學名
單板綱
拉丁學名
Monoplacophora [2] 
動物界
軟體動物
單板綱

單板綱本綱描述

單板綱 單板綱
它們有一帽狀貝殼,2~8對對稱的肌痕,類似現代腹足類的類(Patellacea),故多年來一直認為它們是原始的類。
本綱動物身體左右對稱,有一個笠貝形的貝殼,殼頂在中央部稍靠前方,向前傾斜。殼表有自殼頂生長的同心生長線,有的有放射線。胚殼右旋,有 單板綱螺旋,殼口向後方,説明動物沒有經過扭轉。足發達,足肌8對,分別排列於足的周圍。鰓5或6對,環列於足的周圍。頭部不明顯,在頭的腹面,有觸角葉,口腔內有發達的齒舌,齒式為5·1·5。心臟為1心室,2心耳。腎6對,一對開口於前部,其餘5對均開口於鰓的基部。生殖腺2對,在圍心腔的前方。雌雄異體。

單板綱發現

單板綱 單板綱
單板綱化石主要產於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的早古生代海相地層中。從晚泥盆世至新生代的岩層中,尚未見有單板類化石的報道。
1938年,有人指出這類動物身體為兩側對稱,不是腹足類,應單獨列為一綱。
現生種於1952年在南美洲的深海中首次發現,訂名為加拉提亞新碟貝,以後又在其他海域發現了一些種。丹麥學者H.萊姆克發現它們的內部器官有假分節現象,這加強了許多學者關於軟體動物與環節動物同源的説法。
1957年訂名為新碟貝(Neopilina galathea),此後在大西洋、印度洋又發現了8種。體為兩側對稱,具一近圓而扁的殼,腹面是寬大的足,足四周為外套溝,溝內有5對櫛鰓,前後排列。頭部不明顯,口位足的前端,足末為肛門。心臟2對,位圍心腔內,每一心臟由1心室2心耳組成,腎6對;生殖腺2對,雌雄異體。圍食道還有一神經環,向後伸出的側神經索和足神經索。

單板綱形態

單板綱 單板綱
單板類的軟體部分沒有發生扭轉,呈左右兩側對稱,口部在前端,肛門位於後端。口部為一簇唇觸角所環繞,並有兩束類似觸手的附屬物和一對簡單的觸角。外套膜包裹着軟體的主要部分。腹側具一個寬圓形的肌肉足,背側覆有一個單殼。殼體的形狀變化很大,常見的有笠狀、帽狀、罩形和弓錐殼、平旋殼等等。殼體左右兩側對稱,殼頂位於前端或近中部。殼面飾有生長線、同緣褶和放射線等。殼體內側面留有呈對稱排列的、肌肉附着的凹痕,簡稱肌痕,肌痕的形狀、大小、數目多少、排列位置及其功能等是單板綱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
早寒武世的單板綱化石曾經零星見於歐洲、北美和蘇聯西伯利亞地區。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揚子區下寒武統燈影組黃鱔洞段發現豐富的早寒武世最早期的單板類化石羣,重要的有Yangtzepsira huangshandongoco-nus等。這些化石的殼體微小(一般小於1毫米),並具有1對簡單而粗大的肌痕,屬於單板綱中的原始肌痕類。中、晚寒武世的單板類、殼體較大,肌痕漸趨複雜,演化也較迅速。奧陶紀和志留紀是單板類的繁盛時期,出現了許多新的屬羣,廣泛分佈於歐洲、北美和亞洲等地。到了泥盆紀,單板類很快就趨向衰減,僅有極少數的屬種發現。 [1] 

單板綱分類

單板綱是一類殼形變化很大的原始軟體動物,對於它的分類系統,不少學者提出各自的意見,還正在深入討論中。但以往曾經根據殼形、殼頂位置和肌痕,把單板分為下列3目:
①罩螺目Tryblidioidea, 早寒武世至現代;
②古目Archinacelloidea,晚寒武世至早志留世。
③弓殼目Cyrtonellida,早寒武至中泥盆世。

單板綱研究意義

這類“活化石”的發現,對研究貝類的起源與進化,有着重大的意義。
參考資料
  • 1.    馮偉民,孫衞國,錢逸. 滇東北早寒武世梅樹村階單板類及其新屬種研究[J]. 微體古生物學報,2000(04):362-377+487-489.
  • 2.    李學文編,中國袖珍百科全書 生命科學卷,長城出版社,2001.09,第70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