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納森·卡勒

鎖定
喬納森·卡勒,是美國著名學者、理論家及多重身份等。在歐陸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被引入美國學界,並迅速獲得普及的過程中,喬納森·卡勒可以説是最重要的傳道人之一。他的兩部力作---《結構主義詩學》和《論解構》,對歐陸結構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作了準確的梳理和解釋。
中文名
喬納森·卡勒
外文名
Jonathan D.Culler
國    籍
美國
職    業
學者
代表作品
《結構主義詩學》
《論解構》

喬納森·卡勒人物經歷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D.Culler)是美國著名學者,在文學批評文學理論和比較文學研究中均取得突出成就。喬納森·卡勒在中國學者的視野中具有語言學家、符號學家、結構主義者、解構主義者、文化研究者、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文論家、女性主義者以及比較文學學者等多重身份。但這種多面性可以統一到他對文學理論問題的探索上。作為文學理論家的卡勒在對結構主義詩學、解構主義和文化研究的探索中,既開拓進取,又穩健紮實,提出了一系列創見。雖不無侷限,但成績卓著,也為大家的學術發展和理論創新提供了借鑑。喬納森·卡勒借助語言學資源對文學符號的特點做了深入的探究,認為文學符號的自指性是文學符號具有文學性的一個重要維度。但文學符號的自指性又絕非單純的語言學或符號學問題,它又必然受制於社會文化規則和既定的程式規範。這也就決定了文學符號學研究自身藴涵着某種悖謬性,它必須不斷地反觀自身,進行自我批判。符號學雖然未盡完善,但它確實可以為文學批評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喬納森·卡勒也寫了《論解構》。向大家解釋了什麼是“理論”。他沒有描述各個“學派”之間的爭鬥,而是勾勒了理論所倡導的各個關鍵的“流變”直接闡述了文學理論的內涵。這本入門讀物會讓每個想要了解當代文學的讀者受益匪淺。很難想象會有另一本文學理論簡述比這一本更加明晰,也不會有另一本在這樣有限的篇幅內能囊括更多的內容。卡勒的闡述技巧一直備受讚譽。在這本書裏卡勒找到了講述文學理論的最佳方式和風格。

喬納森·卡勒主要成就

核心概念“文學能力”
“文學能力”是喬納森·卡勒之結構主義詩學的核心概念,意指讀者閲讀文本的一套程式。從語言學到結構主義,再到結構主義詩學,體現了一脈相承的理論關係。因此,對文學能力的辨析也應在這一傳承關係中進行。 語言學對於有關文學符號系統的啓示,奠定了文學能力的理論根基。首先,由於文學能力是指向文本的,其最終目標是文本的意義,因此,先要對文本的能指與所指,即文本的表達方面與意義作出界定。文本的表達方面相當於語言層,文本的意義相當於語象層與意藴層的綜合。文本的意義是未完成的過程,永遠處於不完整的狀態。並且,構成文學能力的程式,正是能指與所指間約定俗成的成規。其次,由於對文本系統的研究是共時性的,於是決定了文學能力也是在共時性層面,處於某種文學狀態之下的一個概念。 另一方面,語言學的貢獻還在於直接派生出文學能力的概念。索緒爾的語言,言語二分法將語言視為系統,言語視為系統的體現。喬姆斯基則由此發展出這樣的對應關係:語言—規則—能力、言語—行為—表現。“文學能力”直接由“語言能力”發展而來。 結構主義詩學則是文學能力的理論背景。詩學作為廣義修辭學的一個分支,是對文學語言活動的分析。

喬納森·卡勒作品影響

《論解構》問世到現在也整整20年。由於解構哲學和解構批評仍不失其思辨的魅力和認識挑戰性,這部當年略顯得有點應景急就的著述,看來還可以繼續發揮其傳道、解惑的作用。20年前,當解構理論熱得炙手的時候,人們對解構曾產生過種種不切實際的認識和期望。現在,隨着理論熱的降温,當年那大喊大叫的聲囂漸已過去,我們終於可以保持一定距離地對這一理論和實踐重新進行審視了。那麼,解構哲學和解構批評究竟應該置於怎樣一個恰當的位置呢?重讀卡勒的《論解構》,他上述這段反思,竟不容分説地自行凸現到眼前,它是否可以成為大家在認識和把握這種哲學和批評視角時的一個認識出發點呢?大家很認真想了又想,覺得還是可以的吧。

喬納森·卡勒作者感言

當代理論家已經不再把抒情詩看作是詩人感情的抒發,而我認為它與關於語言的聯想和想像有更密切的關係─是對語言學的關係和規則進行實驗,這種實驗使詩歌成為一種文化動亂,而不再是文化珍品的寶庫。歷史上許多關於體裁的理論家一直遵循希臘式分類,把作品根據由誰敍述大至分為三類:詩歌或抒情詩,敍述人為第一人稱;史詩或敍事,敍述人以自己的聲音出現,但也允許其他角色以自己的聲音敍述;還有戲劇,全部對話由角色進行。還有一種分類方法注重敍述人與觀眾的關係。史詩中有口頭吟誦:詩人直接面對聽眾。在戲劇中,劇作家看不到觀眾,而是由舞台上的角色去敍述。抒情詩的情況最複雜,詩人或唱或吟誦,可以説是背對聽眾的,“做出自言自語或對其他什麼人講話的樣子:也許是對大自然中的一個精靈,對繆斯,對一位朋友,對一個情人、一個神靈、一個人格化了的抽象事物,或是某個自然的對象”。大家還可以把小説這個現代體裁加到這三個基本體裁當中去。

喬納森·卡勒自我評價

《法律的力量》 《法律的力量》
喬納森·卡勒對解構立場的轉變的確是夠徹底的。就在他對解構和解構批評的來龍去脈梳理論述完畢以後,他又對自己的論述來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解構”---他居然説自己關於解構的一套陳述也有某種“誤導性”(misleading)。不過,他解釋説,這倒並不是因為他對解構的介紹遺漏了某些他有所不知之處,也不是他把解構的複雜內涵詮釋成了某種異端,而是因為歸納和陳述本身的邏輯會把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結論上,而這等於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自我顛覆、意義的死角或被擱置的無知點上—它們似乎成了應得的回報。但由於解構把一切立場、主題、起始點或終點都看成是一種建構,並要對產生它的話語力進行分析,因而解構批評將會對任何看似肯定的結論進行質疑,對它們的歇腳點作清晰的分解,讓它們變得似是而非,變得很隨意,或變得無法確定。這也就是説,這些歇腳點並不是回報,儘管它們可以用某種歸納或陳述加以強調,而歸納或陳述的內在邏輯會讓人們去按照它的目的重構一種讀解。最後,卡勒告訴我們説:“正如大多數讚賞解構批評的人所看到的,這種批評的成功之處存在於它對於文本邏輯的記述之中,而不是這些批評文章所作結論時的那樣一種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