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橋瑁

(東漢末年官員)

鎖定
橋瑁(?-190年 [11]  ),一作喬瑁 [16]  ,字元偉(一作元瑋 [8]  ),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名臣橋玄族子。 [2]  [17]  曾任兗州刺史,後為東郡太守。
初平元年(190年),假作京城三公書信,發檄文傳至各州郡,同袁術等起兵討董卓,推袁紹為盟主。 [6]  後與劉岱不和,為其所殺。
全    名
橋瑁
別    名
喬瑁
元偉 [2]  /元瑋 [8]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梁國睢陽縣 [2]  [17] 
逝世日期
190年
主要成就
參與起兵討伐董卓
官    職
東郡太守

橋瑁人物生平

橋瑁,一作喬瑁 [16]  ,是橋玄族子,頗有威惠,曾任兗州刺史。 [1-2] 
中平六年(189年),大將軍何進董卓屯關中上林苑,東郡太守橋瑁屯成皋,並令王匡發強弩,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皆以誅殺宦官為名。 [3] 
董卓入京後,禍亂朝政。橋瑁偽造京師三公書信,傳驛各州郡,陳述董卓罪惡,説“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4-5]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橋瑁與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等人一同舉兵於關東,討伐董卓,眾人推袁紹為盟主。 [6]  [8] 
張邈、劉岱、孔伷、橋瑁、張超五人會於酸棗縣,設壇場,共立盟誓。 [7] 
袁紹與王匡屯河內,袁術屯南陽,孔伷屯潁川,韓馥在鄴城,張邈、橋瑁等人留屯酸棗。二月,董卓下令遷都長安,焚燒宮室,董卓自己仍然留在雒陽 [8]  [9] 
東郡太守·橋瑁 東郡太守·橋瑁
同年,劉岱與橋瑁交惡,劉岱殺死橋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10-11] 
同時代的應劭曾提到:“關東義兵先起於宋、衞之郊,東郡太守橋瑁負眾怙亂,陵蔑同盟,忿嫉同類,以殞厥命。陳留、濟陰迎助,謂為離德,棄好即戎,吏民殲之。草妖之興,豈不或信!” [12] 

橋瑁人物評價

應劭:“關東義兵先起於宋、韂之郊,東郡太守橋瑁負觽怙亂,陵蔑同盟,忿嫉同類,以殞厥命。陳留、濟陰迎助,謂為離德,棄好即戎,吏民殲之。草妖之興,豈不或信!” [13] 
英雄記》:“甚有威惠。” [11] 

橋瑁文學形象

小説《三國演義》中作“喬瑁”,初登場於第5回,任東郡太守,是“十八路諸侯反董卓”中的一路。虎牢關之戰時,喬瑁與袁遺共同救援兵敗的王匡。 [14] 
後來劉岱問喬瑁借糧,喬瑁推辭不與,劉岱便引軍突入喬瑁營中,殺死喬瑁,盡降其眾。 [15] 
《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稱喬瑁“恩惠及人,聰敏有學”。 [18]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 魏書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27]
  • 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東郡太守橋瑁【英雄記曰:瑁字元偉,玄族子。先為兗州刺史,甚有威惠。】
  • 3.    《後漢書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主簿陳琳入諫曰:“《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夫違經合道,天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徵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進不聽。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太后猶不從。
  • 4.    《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是時豪傑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韓馥見人情歸紹,忌其得眾,恐將圖己,常遣從事守紹門,不聽發兵。橋瑁乃詐作三公移書,傳驛州郡,説董卓罪惡,天子危逼,企望義兵,以釋國難。馥於是方聽紹舉兵。
  • 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英雄記曰:馥字文節,潁川人。為御史中丞。董卓舉為冀州牧。於時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袁紹之在勃海,馥恐其興兵,遣數部從事守之,不得動搖。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馥得移,請諸從事問曰:"今當助袁氏邪,助董卓邪?"治中從事劉子惠曰:"今興兵為國,何謂袁、董!"馥自知言短而有慚色。子惠復言:"兵者凶事,不可為首;今宜往視他州,有發動者,然後和之。冀州於他州不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馥乃作書與紹,道卓之惡,聽其舉兵。】
  • 6.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 7.    《三國志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超然其言,與洪西至陳留,見兄邈計事。邈亦素有心,會於酸棗,邈謂超曰:"聞弟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動任臧洪,洪者何人?"超曰:"洪才略智數優超,超甚愛之,海內奇士也。"邈即引見洪,與語大異之。致之於劉兗州公山、孔豫州公緒,皆與洪親善。乃設壇場,方共盟誓,諸州郡更相讓,莫敢當,鹹共推洪。洪乃升壇操槃歃血而盟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翦覆四海。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殞首喪元,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鑑之!"洪辭氣慷慨,涕泣橫下,聞其言者,雖卒伍廝養,莫不激揚,人思致節。
  • 8.    李賢注《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初平元年,紹遂以勃海起兵,與從弟後將軍術、冀州牧韓馥、【馥字文節,潁川人也。】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英雄記》曰:孔胄字公緒,陳留人也。王匡字公節,泰山人也。袁遺字伯業,紹從弟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人也。橋瑁字元瑋,橋玄族子,先為兗州刺史,甚有威惠。魏氏春秋雲劉岱惡而殺之。】濟北相鮑信等同時俱起,眾各數萬,以討卓為名。紹與王匡屯河內,伷屯潁川,馥屯鄴,餘軍鹹屯酸棗,約盟,遙推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
  • 9.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
  • 10.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 11.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9]
  • 12.    劉昭注《後漢書 志第十四 五行二》:【應劭曰:“關東義兵先起於宋、衞之郊,東郡太守橋瑁負眾怙亂,陵蔑同盟,忿嫉同類,以殞厥命。陳留、濟陰迎助,謂為離德,棄好即戎,吏民殲之。草妖之興,豈不或信!”】
  • 13.    志第十四 五行二-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9]
  • 14.    國學子部-明清小説-三國演義(第5回)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9-29]
  • 15.    國學子部-明清小説-三國演義(第6回)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9-29]
  • 16.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是時袁紹屯河內,陳留太守張邈、兗州刺史劉岱、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南陽。
  • 17.    《後漢書 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橋玄字公祖,梁國睢陽人也。
  • 18.    曹操起兵伐董卓-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1]
展開全部 收起